白云山拾趣

清风明月

<p class="ql-block">两童辩物</p><p class="ql-block">携孙笑追白云行,半票入园踏山径。</p><p class="ql-block">一童不识鼻涕虫,蛞蝓蜗牛两相争。</p><p class="ql-block">注:蛞蝓,俗称鼻涕虫,与蜗牛相似,两者容易混淆。</p> <p class="ql-block">白云山脚,绿意盎然,阳光洒在“白云山”三个大字上,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爬白云山了,但今天带外孙晨晨一同前往却是我退休后的第一次。来到梅花园入口,买了两个半票进入公园,沿阶而上,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路边有两个孩子坐在台阶旁,正在辨认地上爬行的小虫。晨晨也走上前加入其中,看了后大声说道:“这是蛞蝓!”另一个孩子反驳道:“不对,是蜗牛!”孩子们争论不休,笑声在林间回荡。最终以“蛞蝓蜗牛是一家”结束了这场童趣之争。</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处开阔地带,晨晨忽然停下脚步,眼睛盯着路边吃冰棍的小孩。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有几位游客正从小卖部拿着冰淇淋出来。我们走进小卖部,晨晨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冰淇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阳光洒在他身上,仿佛也染上了一丝甜蜜。</p> <p class="ql-block">一路前行,晨晨口渴了,站在围栏旁喝水,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喝完水后,他站在围栏边,望着远处的山景出神。我也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远处城市与山林交融,白云悠悠,仿佛一幅天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沿着沥青路,晨晨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来到一条三岔路口。路边的蓝色指示牌上写着“山顶公园”、“摩星岭”等方向,他停在路口处念着这些地名,似乎是在选择方向。两条路都可以登上山顶,我们沿着左边的道路进发。</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座凉亭前,亭眉上书古体“恵凮”二字,亭柱刻有对联:山中信步随芳草,亭上闲来倚白云。晨晨看着那红瓦屋顶,问我:这亭子像不像童话里的小屋?我含首而笑却无从回答。他又兴奋地问:这里能不能看到我们的家?我摇了摇头告诉他:前面有个“想亭”那里可以看到我们小区。我们在恵风亭小息了一会,晨晨小手搭在栏杆上,指着天空中的云朵,说它们像棉花糖,又像动物。我望着他天真烂漫的笑容,心中也泛起一丝温柔。</p> <p class="ql-block">(下面二图为去年11月在“想亭”边所拍,这里是白云山俯瞰羊城的最好位置之一)</p> <p class="ql-block">时近中午,我们原路返回。晨晨牵着我的手,一边走一边说:“外公,这次我们没到山顶,下次还来好不好?”我笑着答应,心想,这白云山的拾趣之旅,不仅让他收获了快乐,也让我重温了童年的那份纯真。</p> <p class="ql-block">【文中诗句DeepSeek赏析】</p><p class="ql-block">《两童辩物》以轻松诙谐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歌前两句通过"携孙""笑追""半票"等词,营造出祖孙同游的温馨氛围。后两句聚焦孩童对自然的好奇,以"鼻涕虫"这一俗称与学名"蛞蝓"的认知差异,以及蛞蝓与蜗牛的形态之辨,生动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求知过程。诗人巧妙将生物学知识融入童真对话,在生活细节中体现科普趣味,更通过孩童视角重新发现平凡生物的新奇之处。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意趣盎然,既有天伦之乐,又见童真之妙,更暗含对自然观察的引导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