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四月八古会源流考

走在路上

<p class="ql-block"> 乡宁四月八古会源流考</p><p class="ql-block"> 许文胜</p><p class="ql-block"> 乡宁四月八古会是山西省乡宁县每年农历四月初六至十六举行的传统民俗文化及物资交流盛会。乡宁四月八古会由来已久,能久远到何时?目前没有一个可信的说法。民间古会多由庙会为中心发展而来,本文依据乡宁城郊柏山荀息庙和乡宁西关外结义庙所存碑石记载结合方志材料,对乡宁四月八古会的源流问题作一分析讨论。</p> <p class="ql-block">图一 柏山荀息庙旧照(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  乡宁县城东15华里的柏山之腰建有祭祀晋国大夫荀息的庙宇或祠堂,故叫柏山荀息庙或荀息祠(图一)。庙内现存碑碣十余通,是研究荀息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宋代建隆三年《荀息庙碑》载:“……时建隆三年岁在壬戌一月丁巳朔二十九日建”。</p><p class="ql-block"> 金代至宁元年《重立晋大夫荀叔庙碑》载:“……(柏山)半山之平有大夫之庙像,闻诸居农曰:“每当孟夏八日,邑人往集而祀之,岁未偿阙……”。</p><p class="ql-block"> 元代大德三年《重修晋大夫庙碑铭并序》载:“……大德二年秋,本县达鲁花赤脱脱赤保义思其庙之将摧,恐坠祀事,恻然而惧,谋于附祠六馆舍之众曰:“荀大夫忠贞之神也,我辈坐视其庙摧毁,宁不愧乎?佥曰:此段奇事,非我保义莫克成就,愿我保义董治其事,我辈助之,于义甚当。保义乐然而尽力焉,于是起曝厦以障风雨,设神厨以停牺牲……”。</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柏山荀大夫祠碑记》载:“……历年来,谷风山雨易构摧残,近址居民佥聚资重修,新复正祠三楹,创建献亭、山门与歌台相表里,钟鼓楼翼以左右……”。</p><p class="ql-block"> 乾隆《乡宁县志》载:“(四月)十五日,柏山邻近土人祀荀大夫祠墓”。①</p><p class="ql-block"> 清代嘉庆四年《重修柏山圣母陀郎龙王诸神庙记》载:“……六社人士仰其俊节孤忠,于四月望五日刑牲献戏②,岁以为常,诚盛典也……”。</p><p class="ql-block"> 由以上碑石及方志记载,让我们确知,柏山庙创建于宋代建隆三年。金代时,每逢农历四月初八,邑人来此(柏山庙)会合祭祀晋大夫荀息,每年都不会缺失。元代柏山庙破败不堪,怕祭祀一事中断,由本县达鲁花赤脱脱赤牵头重修了柏山荀息庙。现存的荀息庙正殿木构梁架特征为元代风格,印证了元代大德三年重修晋大夫荀息庙之事实。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荀息庙周边居民重修了荀息庙,创建了献殿、山门与戏台,还有戏台左右钟鼓楼。这块碑石的记载也让我们清楚了,荀息庙从宋代开始创建,历金、元、明等时期,庙内建筑仅有面阔的三间的正殿,献殿、山门、戏台、钟鼓楼等均是清代始建的。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碑刻记载创建了戏台,嘉庆四年(1799年)碑刻记载四月十五献戏,柏山荀息庙戏台建成后,应该就已开始了民间的戏曲演出。乾隆《乡宁县志》记载和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碑刻记载共同佐证了清代中期祭祀晋大夫荀息庙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柏山荀息庙自宋代建成后,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祭祀时间却发生了改变,金代农历四月初八祭祀,元代及明代祭祀时间不详,清代中期祭祀时间是农历四月十五。</p> <p class="ql-block">图二 乡宁结义庙旧照(摄于民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  乡宁县城西关外的结义庙(图二)没有碑刻留存,但万历《乡宁县志》记载了其创建年代为明代嘉靖二十七年。③ </p><p class="ql-block"> 乾隆《乡宁县志》载:“四月八日,西关外义庙,四乡民人各奉关帝神驾朝山,分东、西、北三舍,款待乡客邻封,商贾会集十天”。④</p><p class="ql-block"> 民国《乡宁县志》载:“三义庙,县城西关外,嘉靖二十七年建,康熙乙卯重修,乾隆三十八年知县何文炳改建,规模宏敞,岁四月祭赛,倾城往观”。⑤</p> <p class="ql-block">图三 2022年重修的结义庙下院戏台</p> <p class="ql-block">  据乡宁城内文化名人王景玲老先生的回忆文章,他是乡宁四月八古会的亲历者,那年(1933年)九岁的他对乡宁四月八古会印象颇深,也是最后一次以结义庙为中心的四月八古会。他的文中载:“西门外结义庙为当然的盛会中心,戏台(图三)两侧两棵数人合抱的大槐下坐落着一堆堆的人群,他们来自各自乡村,久未晤面,这里正是谈心叙旧的好场所……当存才的‘挂画’敬神戏刚开场,门口已挤得水泄不通……‘金沙滩’、‘会孟津’、‘春秋笔’、‘日月图’、‘折挂爷’、‘武家坡’激荡着多少人的心田……老耕的‘祭灵’、‘五丈原’,那苍凉、高亢的旋律至今仍回响在卧牛城的上空。余生也晚,未能赶上燕子红、旺儿、斗娃子、白菜心、宋富锦、林张三等名人,仅就下列诸人(余儿、秉升、三狗、耕英、艮丑子、刘根、小秃、红娃、金柱、敏贵、曹福海等人)的风采和高超技巧已使我陶醉至今,仍未苏醒。河南、河北来的江湖术士及杂技、游艺,以‘三门’为中心,向四外扩展;南路(晋南)、北路(晋中)来的摊贩散布在庙内外,太原‘孔继朋’药店年年与会。放眼南郊,陕西来的牛、羊、骡、马撒满了鄂河滩;大大小小的帐蓬,有时从‘三门’一直连到下县河滩”。⑥</p> <p class="ql-block">  由以上记载结义庙的方志材料及王景玲老先生回忆材料为依据分析判断,乡宁结义庙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农历四月初八是关帝神驾朝山的日子,与柏山荀息庙金代农历四月初八祭祀荀息并不相干。乡宁四月八古会是以结义庙为中心发展而来,起源于清代早中期(1673年—1784年)这一时间段。以结义庙为中心的乡宁四月八古会,从有确切记载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四年(1933年),延续了60余年。乡宁四月八古会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延续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了,自1933年以后,乡宁四月八古会均不是以结义庙为中心而举行的。</p><p class="ql-block"> 乡宁老城街区及结义庙山门、围廊正在有条不紊的修复当中,以后的乡宁四月八古会将回归到起源地,以结义庙和老城为中心举行,建议申报“乡宁四月八古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①乾隆《乡宁县志·礼俗》卷十二,乡宁县老龄文史研究会,1996年版。</p><p class="ql-block"> ②献戏源于古代祭礼献乐制度,是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献戏是主动地酬谢神恩,期望平安,与之相对的是罚戏,罚戏是由于冒犯神灵或违反社规、行规,而罚其出资演戏。罚戏是被动的接受惩罚,表示忏悔。献戏与罚戏可以说是古代民间戏曲演出活动中两种主要的组成形式。</p><p class="ql-block"> ③万历《乡宁县志·杂撰志》卷六,乡宁县老龄文史研究会,1996年版。</p><p class="ql-block"> ④乾隆《乡宁县志·礼俗》卷十二,乡宁县老龄文史研究会,1996年版。</p><p class="ql-block"> ⑤民国《乡宁县志·卷五·古迹考》,第254页—255页,乡宁县志编纂委员会,2017年版。</p><p class="ql-block"> ⑥《王景玲文集·情部》,第98页—101页,2011年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