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清末民初岭南与桂北的历史烟云中,活跃着一位文武兼备、崇文重教、风骨凛然的客家人——许碧山。</p><p class="ql-block">许公名通义,字碧山,号鸿钧,小字世康。祖籍广东河源,生于清同治己已年(1869年)。其家族命运,深深地镌刻着晚清社会动荡的烙印。咸丰至同治年间,粤省六县土客械斗惨烈,公之父仁华公率族人避乱远赴安南(今越南)长达十载。其父仁华公于同治壬申年(1872年)外出经商时,在越南花风港遭遇台风,不幸舟覆人亡,客死异乡。光绪丁丑年(1877年),年仅八岁的许碧山,随母亲、叔父及众族人,怀揣离乱之痛,自安南辗转迁徙至广西柳城县阳城洞(今龙头镇旗山村)。族人筚路蓝缕,建起十间房舍,从此扎根于斯,以务农经商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客家人素以耕读传家为传统。许公自幼聪颖,在艰辛的生活中不忘向学之心,寒窗苦读,勤勉不辍。这份坚持终于获得回报,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贡生,成为地方俊彦。但公志向高远,不满足于旧学,转而赴省城广州,就读于新式学堂——广东高等警察学校。学成之后,他出任广东合浦县警察署署长,开始了其服务地方的生涯。</p> <p class="ql-block">彼时正值乱世,烽烟四起,粤军入桂。许公投身其间,于军政界崭露头角,先后历任广西边防军少校参谋、融县知事、柳城县教育局局长等职。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其在融县知事任上的一段传奇:时值广西匪患炽烈,地方深受其害。许公明察秋毫,果决行动,将一名作恶多端、血债累累的匪首缉拿归案。此匪穷凶极恶,且党羽众多。众匪救主心切,竟纠集数百之众,汹汹围城,以屠城相要挟,形势万分危急!然许公正气凛然,深知此獠不除,地方难安。他临危不惧,毫不为匪徒的凶焰所动,秉持公义,慨然下令将匪首正法。公之刚毅决断震慑群匪,匪徒见其首领伏诛,威胁无效,终作鸟兽散。此举不仅平息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浩劫,更彰显了许公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担当与胆识。</p> <p class="ql-block">许公深信“以德化民,兵刑可息”。在任柳城教育局长期间,他大力推行新式学堂,并于大埔镇西闸外创办“大埔镇女子小学校”,亲笔题写校名。晚年,他作为民国版《柳城县志》主编之一,为地方历史文献的修纂倾注心力。</p><p class="ql-block">许公一生,尤其推崇文化教育。他毕生践行“诗礼教化,弦歌不辍”的理念,无论身居何职,皆以教化一方为己任。其对后世子孙的训导,更是其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他常说:“读书非为功名,乃明理正心之径。”并亲订二十字班辈家训,镌刻族谱:</p><p class="ql-block"> 仁义礼智信</p><p class="ql-block"> 忠孝廉节方</p><p class="ql-block"> 东成西就业</p><p class="ql-block"> 永世庆荣昌</p><p class="ql-block">此训以儒家五常奠基,以忠孝立身,以勤业拓疆,终寄家族永昌之愿,至今仍是许氏一族的精神圭臬。</p><p class="ql-block">1936年,许碧山走完了其传奇而充实的一生。从避祸孩童到功成名就,从边陲移民到地方主政,在动荡变迁的时代洪流里,他以客家人的坚毅在柳城落地生根,以文人的才情题咏赋墨,以官员的担当保境安民,以尊长的智慧垂训后世。其智勇双全、正己化人、不畏强暴的精神品格,以及为地方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至今仍值得后人缅怀与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