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雨顺风调五谷丰登承帝业 国依农作本盛世太平九州昌隆铭神恩”、“灵山旎旖祥云萦庇八号内外人文毓秀祭炎古 镇水荡漾仙气缭佑三滩上下民安物阜祀神庙”</p><p class="ql-block"> 这是两幅书写在赣县大埠乡三江村灵镇古庙大殿内外的楹联,它表达的是四方百姓、周边村民对风雨适时、年景良好、农事和谐、丰收再望的祈盼,希冀社会安定,平安幸福,盛世太平。</p> <p class="ql-block"> 灵镇古庙是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庙,其位于赣县区大埠乡三江村的桃江边上,主殿神座上中间供奉的是五谷神(稷神)。五谷是稻、黍shu、稷ji(又称粟su,指小米)、麦、菽shu。据《孝经纬》载:“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经历史演变,后世附会成神话中的人物后稷,后稷相传为黄帝的玄孙,帝喾之子。有的地方也把神农氏炎帝尊为五谷帝仙。远古社会认为:五谷神,就是分管和保佑人们五谷丰登,消弭危害五谷生长各种灾害的神灵。稷神两侧为配神,左边为文臣,右边为武将。古人信奉祭拜五谷神,一是保佑五谷丰登,<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年顺遂;</span>二是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粒粒皆辛苦!</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曾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根𣏚全在道教”。并且说,“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的支柱有三根,分别是儒、释、道。仅仅有儒家,要世人不断精进、努力、奋斗,不顾及精神上的需要,人们的心灵则无处安放。所以佛和道是补充。特别是道家,不但精神上教导人们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而且在身体方面还发明了很多导引吐纳之术,教人们修炼之法。中国人自古就有“明儒暗道”的说法,所谓中国的根底,明面上是儒家,实际上是道家的底,道家的东西充实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鲁迅所说的“道教”,并不完全是由道士组成的道教,而是如《易经》上说的“圣人以神道设教,天下服矣”的“神道设教”。这个神道,是自上古以来,中国人所信仰的“天道”。</p><p class="ql-block"> 天道信仰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理论、核心理念和文化根基。儒家信仰天道,确立了以尊天、敬德、保民为纲领的礼乐制度。道教则将天道具象化为各教派的至尊神灵,信徒要奉道守戒,修行得道。从道教诞生开始,就对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古人通过仪式化的祭祀行为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与尊崇,同时祈求庇佑、消灾解难、维系社会秩序及强化文化认同。特别是古人因科学认知有限,将自然现象人格化为神灵(如风雨雷电),祭祀行为源于对未知力量的敬畏,试图通过仪式获得神灵庇佑。例如,农业社会通过祭祀谷神、雨神等特定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以确保粮食丰收。由此可知,灵镇古庙的设置及祭祀活动虽然是民间信仰,但也属于道教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其公鸡血祭,庙会中允许吃荤,这都保存着中国古老寺庙的礼俗。</p> <p class="ql-block"> 灵镇古庙,原建于三江村的桃江渊仁滩江边。从保存的图片来看,其庙宇三大间,正对并距离灵镇古庙主殿五米开外的是二层楼的古戏台,其在庙会举行之时,由村民奉戏(谢戏)演出,既献给古庙的稷神所享,又演给信众香客观看,营造出一番神人共欢、歌舞升平之势。</p><p class="ql-block"> 2004年,居龙滩水电站开始建设,因灵镇古庙正处于电站储水范围内,为配合电站建设,灵镇古庙被列入拆迁。为保留住这一古迹,古庙理事会成员们决定采取异地搬迁的办法,由原址迁往更高处的地方,即公路边靠山脚的地方,劈开山涯,人工开挖基础,建设新庙,使五谷稷神有安座之所。</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应周边信众、香客的提议和要求,经理事会商议,决定在原址拆除简陋的古庙,重新建设具有现代寺庙特征的新庙。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建设,终于在2025年元月竣工建成,其建设费用达到110余万元。这主要有:拆建工程费用,粉刷贴面费用,购置搬运神像类费用,庙堂主体及堂内外费用,购香炉、铁钟、鼓子、牌匾、功德箱、庙堂神座、庙堂天花板彩绘油漆费用,浇地坪费,以及竣工典礼、大神生日庙会费用,新建厨房、杂房,<span style="font-size:18px;">添置床、被子、订</span>做不锈钢窗户与防盗网等费用。</p> <p class="ql-block"> 灵镇古庙重建工作自2023年5月开工至2025年元月峻工,历时21个月。其经历了:从拆除旧庙到建设新庙,从筹款募捐到采购物资,从聘请包工到监理到位,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完工……这一切都耗人耗力耗时耗钱,每一步都有艰难和艰辛,为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以李明兰会长、钟厚荣、刘毓苹、李才金、张运吉、饶杆东、刘孝照、马光旭、韩先源副会长为代表的渊仁滩灵镇古庙重建工作理事会的成员们发扬了公而忘私、敬奉神灵、造福百姓的坚毅精神,为了重建工作,积极投劳投力,献计献策,<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出晚归,忙于重建。对他们的辛勤付出,道一声:谢谢啦!</span></p> <p class="ql-block">附:民间信仰和道教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民间信仰与道教的核心区别在于制度化程度、教义体系和实践方式的不同。民间信仰是自发形成的民俗崇拜,缺乏统一教义和组织架构,功利性明显;而道教作为制度化宗教,拥有系统化的宇宙理论、经典体系和修行规范,终极目标为得道成仙。</p><p class="ql-block"> 一、定义与性质差异</p><p class="ql-block"> 1. 民间信仰:民众自发形成的多神崇拜体系,以满足世俗需求为主(如祈福、消灾),神灵来源混杂且无统一教义,常与日常生活习俗融合。</p><p class="ql-block"> 2.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制度化宗教,强调通过经典研习(如《道德经》)和修行(如内丹术)实现“与道合真”,具有明确的神仙谱系和宇宙观。 </p><p class="ql-block"> 二、组织与制度差异</p><p class="ql-block"> 1. 组织性。民间信仰无专职神职人员或管理机构,祭祀活动由地方自发组织;道教有道士群体和宫观体系,戒律严格且需经系统科仪训练。</p><p class="ql-block"> 2. 神明体系。民间信仰神灵地位依实用需求调整(如观音、关帝),常被赋予拟人化特征(需饮食、有情绪);道教神灵层级分明(三清为最高神),体现宇宙秩序,神明超越世俗欲望,祭祀禁用血食。</p><p class="ql-block"> 三、教义与实践差异</p><p class="ql-block"> 1. 终极目标。民间信仰聚焦现世利益,缺乏超越性追求;道教追求长生久视与得道飞升,通过修炼实现生命本质转化。</p><p class="ql-block"> 2. 仪式规范。民间信仰常杂糅巫术(扶乩、跳神),强调祭祀供品;道教符箓、斋醮需以“道炁”为根基,符咒效力取决于修行境界而非形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