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

有酒无菜

三江源:万山之宗、众水之源<br>三江源位于我国青海省的南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区,最高海拔6564米,最低海拔3335米,相对高差3229米,平均海拔4400米左右。顾名思义,三江源是指三条江河的源头。这三条江分别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这里被成为“中华水塔”,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供给地,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集中的自然保护区。<br>然而,作为对我们中国乃至于整个亚洲都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三江源由于地处高原,生态环境独特而脆弱。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日积月累,曾对三江源头的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冰川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锐减,曾经的高原草甸、雪域冰川风采不再。逐渐恶劣的生态环境令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同胞们生存艰难,而艰难的条件又令他们不得不变本加厉地向自然索取,过度放牧、滥采乱挖,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除了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三江源的生态恶化还直接影响了整个亚洲的水源供应,制约着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br>2000年7月22日,我国正式批准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同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迅速成立。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二十一年中,无数基层工作人员、科研工作者和志愿者们投身于三江源的保护工作,在国家2005年批准实施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随着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降雨等二十多项措施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逐步落实,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在这二十多年间一点点转好,仅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二期工程中,三江源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就由4.8%提升到7.43%,草原植被覆盖率由73%提升到75%,退化草地面积减少2302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徒弟治理率由45%提高至47%,水源涵养量由197.6亿立方米提高到211.8亿立方米,年平均出境水量相较于2005~2012年均出境水量增加59.67亿立方米,湿地面积显著增加,藏羚羊、普氏原羚、黑颈鹤等三江源地区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数据来源中国新闻网相关报道),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