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

愚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十年静观官场世态,见过太多人在权力场中起起落落,近期又听闻有一些“同志”喊进去“喝咖啡”,愈发觉得《道德经》里“和其光,同其尘”几个字,恰似一把穿越迷雾的钥匙,能解开许多成败兴衰的密码。那些总想站在聚光灯下的高调者,往往如流星般耀眼一时,最终却在光芒中燃尽自己;而懂得收敛锋芒、融入寻常的人,看似归于平凡,实则在“和光同尘”的智慧中,走出了一条更稳健的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光”二字,藏着对锋芒的克制。官场中从不缺有才华、有抱负者,但太多人把“露才”当本事,把“张扬”作资本。他们总想着以职位压人、以声势唬人,开会时抢着发言显高明,办事时忙着邀功博眼球,甚至把权力异化为炫耀的资本,办公室要最大的,车子要最好的,讲话要最有分量的。殊不知,这种“强光”般的存在,既容易刺痛他人的眼睛,也会把自己的欲望照得无所遁形。就像三国时的杨修,凭着一点小聪明处处显山露水,最终在曹操的忌恨中落得身首异处。而真正的“和光”,是让光芒内敛如温润的玉,而非刺眼的刀。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官场中始终以“藏锋”自勉,即便平定太平天国、功高盖主时,也坚持裁减湘军、自抑锋芒,正是懂得“和光”的智慧:光芒太盛则易遭妒,懂得收敛才能长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尘”之道,透着对世俗的通透。有人以为“同尘”就是同流合污,其实大谬不然。真正的“同尘”,是在认清现实的复杂后,依然能守住本心;是在看透人情的冷暖后,依然能保持善意。见过一位老领导,在任时从不去高档会所,却常到巷尾的小面馆和群众聊天;从不摆官架子,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坚持原则。他说:“官再大,也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离了尘土,根就断了。”这种“同尘”,不是随波逐流的世故,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清醒。知道官场有潜规则,却坚决不踩红线;明白人情有往来,却始终守住底线。就像老茶树上的苔藓,贴着枝干生长却不侵蚀根本,既融入环境又保持独立,这才是“同尘”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究那些折戟沉沙的高调者,败就败在不懂“和光”的分寸。他们把权力当成了炫耀的勋章,把职位视作了凌驾他人的资本,在“必须让所有人看见我”的执念中,一步步被欲望牵着走。有的为了政绩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只为自己脸上贴金;有的仗着位高权重收受贿赂,在“没人敢查我”的狂妄中滑向深渊。这些人就像烈日下的冰块,总想在最耀眼的地方证明自己,最终却在过度的曝光中融化消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秦朝的赵高恃权跋扈,终被秦三世所杀;明朝的严嵩权倾朝野,晚年却落得抄家削籍的下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让权力的光芒变成了灼伤自己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那些看似归于平凡的低调者,实则是借“同尘”的智慧站稳了脚跟。他们不把自己架在云端,而是像田埂上的稻穗,越饱满越懂得低头;他们不追求表面的风光,而是像山间的清泉,越深邃越保持静默。这种“平凡”不是平庸,而是剔除了虚荣后的本真。办一件实事,比说十句空话更有分量;留一个好名声,比争一时的高位更有价值。就像古画中的留白,看似空无一物,实则给人无限想象,这种“藏”的智慧,往往比“露”更有力量。北宋的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却始终“先天下之忧而忧”,生活简朴如寒士,却因心系百姓被千古传颂;当代的焦裕禄,在兰考县委书记任上不搞特殊、扎根群众,用平凡的坚守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他们的“同尘”,是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赤诚,是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光同尘”从来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而是历经世事后的通透选择。它让光芒在该温暖时发光,而不是在该收敛时灼人;它让人在世俗中扎根,而不是在浮华中飘荡。官场如江湖,风浪总难测,那些能走得稳、行得远的人,往往不是最耀眼的,而是最懂得平衡的。既能与光同辉,在关键时刻展现担当;亦能与尘同寂,在寻常日子里守住初心。这或许就是几千年来,“和光同尘”始终能穿透时空的原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世界,而是与世界达成和解;真正的智慧不是锋芒毕露,而是在光与尘的平衡中,活出最本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官如是,做人亦然。无论是职场打拼还是日常处世,懂得“和光”的人,不会因一时的成就而骄傲自满;明白“同尘”的人,不会因环境的复杂而迷失自我。就像夜空下的星辰,既散发着自己的光芒,又融入深邃的宇宙,在各自的轨道上从容运行。这,便是“和光同尘”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