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作者:张松龄,阅读评论:李宇,赏析助读:杨守昌

鳳羽麟輝

<p class="ql-block">A:张松龄原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顿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星汉西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7.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载锤镰未敢闲,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蛟龙巡弋海云间。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舆图点染夷洲色,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史册新修甲午篇。</span></p> <p class="ql-block">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宇先生的阅读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顿悟》一诗虽然采用了古典七绝的形式,但其用词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它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当代中国科技强国成就(海洋)、国家统一(台湾)以及民族复兴(改写甲午屈辱)” 这四个最核心的当代主题展开。诗中“锤镰”、“蛟龙”、“夷洲”、“新修甲午篇”等关键词,都是高度浓缩了当代政治语境、国家成就、核心利益和民族情感的时代符号。整首诗是站在2025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对过去百年的总结和对未来(特别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充满自信的展望,是一首典型的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政治寓意的当代旧体诗歌。</p><p class="ql-block">逐句解析:</p><p class="ql-block">1. “百载锤镰未敢闲”</p><p class="ql-block"> “锤镰”:直接指向中国共产党。使用这个词语,明确地将诗歌的主题锚定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和百年奋斗史上。</p><p class="ql-block">“百载”(1921-2025),体现了强烈的当代纪念意义和历史节点意识。</p><p class="ql-block">“未敢闲”:虽然词语本身古典,但在此语境下,它传达的是当代官方话语中一直强调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的精神内核,具有鲜明的当代政治话语色彩。</p><p class="ql-block">2. “蛟龙巡弋海云间”</p><p class="ql-block"> “蛟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这里则是高度时代性、科技象征性的用词。它不再是神话中的生物,而是代表中国在21世纪深海探测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蛟龙号”创造了下潜深度世界纪录)和国家海洋实力的象征。其命名本身就体现了将传统神话意象赋予现代科技成就的文化策略。</p><p class="ql-block">“巡弋”:用于描述深海探测器,赋予了其一种国家力量展示、主权维护的意味,体现了当代中国对海洋权益的重视和科技强国的自豪感。 </p><p class="ql-block">“海云间”:描绘场景,强调了“蛟龙”活动的领域——广阔的海洋,呼应了国家海洋战略。</p><p class="ql-block">3. “舆图点染夷洲色”</p><p class="ql-block">“舆图”指地图,又喻指国家疆域或领土,是古语。“点染”是中国画技法,指用笔点色渲染,这里比喻在地图上增添色彩、标识领土。“夷洲”是中国历史上对台湾的古称。</p><p class="ql-block">“色”指颜色、色彩,喻指归属。作者刻意选择“古称”,而非现代常用的“台湾”或“宝岛”,是为了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这种用词直接服务于当代最重要的国家核心利益议题之一,就是国家统一(台湾问题)。</p><p class="ql-block"> “点染”:是用艺术化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将台湾(夷洲)明确标识、纳入国家版图的过程,传递出完成统一大业、地图补全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景。这是对当下国家统一进程和目标的诗意表达。</p><p class="ql-block">4. “史册新修甲午篇”</p><p class="ql-block">“史册”指历史书册。“新修”指重新修订、书写新的篇章。“甲午篇”指历史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记载。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告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群岛给日本。这是强烈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符号。甲午战争及其失败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标志性事件。提及“甲午”,立刻唤起国人关于国耻、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记忆。</p><p class="ql-block">“新修”:这是最具现实指向和未来期许的关键词。它意味着要改写历史。结合前三句(党的百年奋斗、科技强国、国家统一),这句诗宣告:在新时代,中国已经具备了洗刷甲午之耻、改变历史走向的能力和决心。它象征着中国已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创造与屈辱的“旧甲午”截然不同的、属于民族复兴的“新甲午”篇章。这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时代使命感。</p><p class="ql-block">这首《顿悟》以凝练的意象和深厚的历史隐喻,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全诗以四句浓缩“建党、强军、统一、雪耻”的叙事链,展现从历史负重到民族自信的升华。以“寸铁杀人”的笔力,将百年党史、科技崛起、国土统一、民族雪耻熔铸于28字中。其艺术成色体现在: </p><p class="ql-block">1. 符号淬炼:政治意象不落窠臼,兼具史诗感与诗意美; </p><p class="ql-block">2. 历史对话:以“甲午”屈辱为锚点,反向书写当代强国叙事,形成精神逆袭; </p><p class="ql-block">3. 时代共鸣:直指2020年代台海与科技议题,在古典形式中注入锐利现实性。</p><p class="ql-block">在同类作品中,它避开了悲情宣泄或口号直陈,以意象交响和时空折叠达成“顿悟”式的精神升华,堪称新古典主义爱国诗歌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c:</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守昌先生赏析助读】:</span></p><p class="ql-block">这首【顿悟】诗,是作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写出的纪念诗歌。凝练的意象与历史呼应,传递出厚重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复兴的愿景。以下从意象,历史隐喻。情感内核,三方面儿解读。</p><p class="ql-block">一、意象中的时代力量</p><p class="ql-block">百年锤镰:以锤镰象征中国共产党,“百年未敢闲”,暗喻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持续进取。奠定全诗的历史纵深感。“蛟龙巡弋”,蛟龙即指深海探测器,也象征中国海军力量。“海云间”是指中国海军迅速发展,走向深蓝的壮阔场景。凸显我国海洋科技与国防实力的崛起。</p><p class="ql-block">二、历史隐喻与现实呼应</p><p class="ql-block">“舆图点染夷州色 ”,“舆图”是国家版图、地图。“夷州”,三国时期吴国在台湾岛设夷州郡,管理台湾及周边群岛。“点染”(是绘画技法)一词暗含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决心。呼应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不可分割。“史册新修甲午篇”,“甲午”指1895年甲午战败,割让台湾的历史耻辱。“新修”二字直击洗刷旧辱,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将历史遗憾与当代使命形成强烈对应。</p><p class="ql-block">三、情感内核</p><p class="ql-block">从历史到未来的担当。全诗以“未敢闲”的奋斗精神,为线索。将党的百年历程、海洋强国建设、国家统一大业及历史耻辱的洗刷串联起来。既回望沧桑,更以“巡弋”、“点染”、“新修”等动词展现主动作为的姿态!传递出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