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旧址博物馆

巴蕉

<p class="ql-block">2025年的夏天格外地热,7月初央视全国天气预报图是“祖国山河一片红〞。我们本是到沈阳避暑,却依然很热。</p><p class="ql-block">临时动意北上去吉林长春,躲一躲日益升高的气温,没想到长春这几天比沈阳温度还高。</p><p class="ql-block">既然来了,那就要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我们7月7日开车到达吉林长春。第二日上午,顶着烈日去看吉林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日高温,我们傍晚去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行程,真是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长影旧址博物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是长春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满映”建筑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完成的。它记录了长春电影制片厂80年来,成立、发展、繁荣、历史变迁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长影旧址博物馆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通过对长影电影创作的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形式,呈现电影艺术、电影道具、电影特技、电影工艺、电影生产等多重主题近80年发展历程的全面展示。</p> <p class="ql-block">长影旧址博物馆包括长影电影艺术馆、长影摄影棚展区、长影电影院、长影音乐厅(长影乐团)和配套的长影文化街区等。</p><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19日,长影旧址博物馆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老厂区正式落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在长影旧址西面的小广场上,矗立着众多的电影人物雕像。仔细一看,前8个我都认识。他们是:王进喜、邓世昌、王成,刘三姐、阿诗玛、白毛女,董存瑞、李向阳。</p><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手持笛子的军人雕像实在是猜不出来,后来看本美篇的朋友给了答案,他是《冰山上来客》电影中的杨排长。</p> <p class="ql-block">这3个塑像,年轻人可不一定认识。他们是革命样板戏《沙家浜》里的人物,刁德一、阿庆嫂、胡传奎。</p> <p class="ql-block">长春电影制片厂正门广场上,矗立着一个高大的毛主席挥巨手的雕塑。</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塑像对着长影正门方向,从正门进入长影旧址博物馆参观的人,都会感觉到毛主席在向你招手,为此感到非常亲切。</p> <p class="ql-block">进入长影旧址博物馆,是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地面的玻璃板下面是原来带有图案的马赛克地面,室内的两侧挂满了照片,尽头是一组5个人的群雕。</p> <p class="ql-block">左面墙上是历代中国领导人接见长影演员、到长影视察,或是在长影影院看电影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进门右面墙上挂着的4张照片。照片中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在五、六、七十年代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是"满映"。</p><p class="ql-block">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1933年为了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 日本关东军提出在满洲国建立电影机构的设想。</p> <p class="ql-block">1936年底,建立满洲电影机构的方案已经成型。</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日,伪满洲国国务院通过了"电影国策案",决定投资500万元,由伪满洲国和"满铁"各出资一半,设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8月21日,"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正式宣布成立(简称"满映"),地址在长春。</p> <p class="ql-block">“满映”用电影这一载体对中国人民思想和灵魂进行了8年的政治、精神和意志的文化战。</p><p class="ql-block">1937年至1945年的8年里,“满映”拍摄故事片108部,纪录片和科教片189部,及时事片《满映通讯》、《满映时报》(日文版)313号。</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同月“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服毒自尽。</p><p class="ql-block">1945年底中国共产党从苏军手中接收“满映”,成立东北电影制片总公司。</p> <p class="ql-block">东北电影制片总公司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派了张辛实、吴印咸、舒群、陈波儿、袁牧之先后担任东北电影制片总公司总经理、厂长。这5位同志是东北电影制片总公司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在一进长影旧址博物馆厅内,里面有一组五人的雕像,便是这5位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1946年,东北解放战争形势紧张,东北电影公司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指示,从长春迁至合江省兴山市(现黑龙江省鹤岗市),在当地小学校内搭建简易厂房,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p><p class="ql-block">同年,延安电影团也迁往兴山。</p> <p class="ql-block">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后,一方面组织护厂斗争,一方面将重点放在了纪录片生产上,拍摄了《庆祝"9.3"胜利大会》、《市民纪念抗战胜利游行大会》、《欢迎苏军进长春》、《八路军进长春》等,还演出了话剧《阿 Q 正传》、《太平天国》、《葛嫩娘殉国》,并为苏联故事片《伏尔加,伏尔加》、《快乐的人们》、《伊凡雷帝》、《战斗到黄昏》等影片打印中文字幕。同时将这些影片印成日文、朝鲜文字幕,向日本和朝鲜发行,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东影为真实纪录、全面反映辽沈战役的进程,当时曾派17支新闻摄影队到前方随部队一起行动。1948年10月5日,青年摄影师张绍柯在解放义县的战斗中牺牲;10月15日,杨荫萱在解放锦州的巷战中牺牲;11月25日,王静安在解放沈阳铁西区的战斗中牺牲。这3位不满30岁的电影人,将自己年轻的生命贡献给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p> <p class="ql-block">东北电影制片总公司到达兴山后,在1946年至1949年3年间,开创了人民电影多片种的第一。</p> <p class="ql-block">第1部木偶片《皇帝梦》,多集纪录片《民主东北》,第1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1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1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1部翻拍片《普通一兵》。</p> <p class="ql-block">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4月‌正式迁回长春,并随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东北电影公司成立时,领导机构中有大塚有章、西村龙三、仁保芳男3位日本人任委员,负责团结日籍职员的工作,使一大批原在"满映"工作的日本艺术、技术人员加入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5月,有100多名日籍职员自愿随东北电影公司迁抵兴山。到兴山后,他们同中国电影工作者一起参加人民电影的初创工作。</p><p class="ql-block">1948年至1953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中国政府有关规定,日籍职员分期分批回国。他们中许多人回国后,为促进日中人民的团结,加深两国电影工作者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这些曾在此工作的日本电影工作者又回到这里故地重游,促进了中日友好和电影交流工作。</p> <p class="ql-block">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中国的电影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其中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这些电影配合新中国的成立和解放初期的政策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p> <p class="ql-block">《白毛女》、《在前进的道路上》、《党的女儿》,都是当时的优秀电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影片《桥》、《中华女儿》。长影著名的电影演员于洋,其电影生涯长达60多年。</p> <p class="ql-block">这4部片子,上映于1952年。《六号门》、《丰收》、《草原上的人们》、《葡萄熟了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六号门》、《草原上的人们》电影的画面,我至今仍有记忆。</p> <p class="ql-block">《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映于1955年,《祖国的花朵》上映于1958年。</p><p class="ql-block">这几部片子在我的记忆中极为深刻,他们影响着我少年时代世界观的树立。</p> <p class="ql-block">《地下尖兵》、《国庆十点钟》、《如此多情》,前两个电影我都看过,第三部没看过。</p> <p class="ql-block">1955年上映的《暴风中的雄鹰》、《神秘旅伴》、《怒海轻骑》,这三部电影其中我看过两部。</p> <p class="ql-block">《虎穴追踪》、《寻爱记》、《新局长到来之前》,记得第3部是喜剧。</p> <p class="ql-block">《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红孩子》。</p><p class="ql-block">其中《红孩子》的插曲,我至今会唱。“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p> <p class="ql-block">《寂静的山林》、《芦笙恋歌》、《青春的脚步》。</p><p class="ql-block">其中《芦笙恋歌》中的插曲“婚誓”,由雷振邦作曲。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会唱:</p><p class="ql-block">阿哥阿妹的情意长,</p><p class="ql-block">好像那流水日夜响,</p><p class="ql-block">流水也会有时尽,</p><p class="ql-block">阿哥永远在我身旁。</p><p class="ql-block">阿哥阿妹情意深,</p><p class="ql-block">好像那芭蕉一条根,</p><p class="ql-block">阿哥好比芭蕉叶,</p><p class="ql-block">阿妹就是芭蕉心。</p> <p class="ql-block">《花好月圆》、《徐秋影案件》、《画中人》。</p><p class="ql-block">《徐秋影案件》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拍摄的。女特务扮演者沈冰凝,演技绝佳,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徐秋影案件》的原型凶手,后来被证明是一件错案。于八十年代,影片中的那个女特务原型被释放出狱,证明她并没有参与到杀死徐秋影原型的那一场扑朔迷离的谋杀案中。</p><p class="ql-block">这使得《徐秋影案件》故事里的凶杀案,成了一个无头案。</p> <p class="ql-block">《战火中的青春》、《冰上姐妹》、《金玉姬》。</p><p class="ql-block">前两部电影我看过,第一部非常励志。</p> <p class="ql-block">这是60年代电影院门口的照片,全国的电影院门口都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风从东方来》是中国和前苏联一起合拍的影片,编剧和演员都由两国的电影演员担任,拍摄的是关于中苏友谊的内容。中国著名演员浦克在此影片担任男主角。</p> <p class="ql-block">1961年上映的电影《刘三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它改编自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以山水为背景、山歌为灵魂,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反抗精神。</p><p class="ql-block">黄婉秋担任的女主角刘三姐和夏宗学担任的地主莫怀仁的形象,给观影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电影中刘三姐的歌声不是黄婉秋唱的,而是广西歌舞团“刘三姐”歌舞剧的A角傅锦华唱的。黄婉秋因年纪小而且长相有民族气质,形象符合电影的角色。</p><p class="ql-block">电影中的对歌,几十年久唱不衰,至今仍为民歌中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1964年上映的《冰山上的来客》,表现的是新疆喀什地区反敌特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这个影片我记得看过三次。其中最著名的台词是杨排长说:“阿米尔,冲!”,只要听到这部影片名字,就必然想到这句台词。</p><p class="ql-block">2023年到新疆喀什地区塔县旅游,这里是当年拍摄这部电影的地方,我们还在“花儿为什么这么红”餐厅吃了饭,喝了大乌苏啤酒。导游塔吉克族的夏娜讲,《冰山上来客》表现的是塔吉克族和人民解放军团结破敌的内容,扮演塔吉克姑娘古兰丹姆的演员却是维吾尔族人,她与塔吉克族白种人美丽的面庞差的太远。</p><p class="ql-block">1964年,赵心水凭借该片获得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2022年5月,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拍摄的《铁道卫士》、《达吉和他的父亲》、《只有后来人》、《万木书》、《满意不满意》、《女跳水队员》、《两家人》、《景颇姑娘》。</p><p class="ql-block">其中对《铁道卫士》女特务王曼丽形象有着很深的印象,《满意不满意》是喜剧片非常好看,《女跳水队员》的影片至今也还能记得住一点内容。</p> <p class="ql-block">《五朵金花》由王家乙执导,杨丽坤、莫梓江、王苏娅等主演,于1959年10月1日在中国上映。该片以云南大理白族文化为背景,讲述了白族青年阿鹏与副社长金花在云南大理从一见钟情到经历误会最终团聚的故事,融合了爱情与歌舞元素,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片之一。‌‌</p><p class="ql-block">《五朵金花》影片中以《蝴蝶泉边》《地久天长永相爱》《唱支山歌扔过墙》等10首歌曲脍炙人口。由雷振邦作曲、季康作词,以云南民歌风格呈现,它们已成为中国民族歌曲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当年被国人认为最美丽的女演员杨丽坤,由此一举成名。后来也因为此片她在文革中受到批判,乃至精神失常,结局很是悲惨。</p><p class="ql-block">个人认为,《五朵金花》是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界的非常优秀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观中少见展示的电影实景的场面,它是《甲午风云》影片中的一个镜头。足可见这部影片在长影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甲午风云》是长影1962年出品的经典历史剧情片,由林农执导,李默然、浦克、王秋颖等主演。影片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为背景,聚焦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英勇事迹‌。</p><p class="ql-block">‌影片围绕邓世昌反对李鸿章的妥协政策,坚持抗击日本海军展开。影片展现了高升号被袭、方伯谦临阵脱逃等历史事件,最终以邓世昌率致远舰弹尽撞向敌舰吉野号、壮烈殉国的高潮场景收尾。</p><p class="ql-block">影片采用凝重的史诗风格,海战场面通过实景拍摄与模型结合呈现,李默然塑造的邓世昌形象成为银幕经典‌。</p><p class="ql-block">观众也都是根据这个电影记住了李默然的名字和邓世昌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当然1964年相继上映的《英雄儿女》,应该是长影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战歌”至今仍不绝于耳。几十年过去了这首歌还在传唱,还在激励着中国人民的打败美帝国主义的斗志。</p><p class="ql-block">“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p><p class="ql-block">每当我听这首歌时,依然激动亢奋,对那个年代的英雄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兵临城下》电影,我始终记得李默然的饰演的民主联军姜部长和地下党负责人庞学勤饰演的剧中角色,他们真不愧为一代名角。</p> <p class="ql-block">文革十年间,长影上映的故事片并不太多,但是《青松岭》、《金光大道》、《艳阳天》、《战洪图》,想之在那个年代,如当时的样板戏一样,所有的人都应该看过。</p><p class="ql-block">客观的讲,这几个片子还是拍的很好看的。当时的文艺作品讲“高、大、全”,这几个影片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青松岭》蒋大为唱的“沿着社会主义的大道奔前方”的歌词仍然会唱,还会想起那反面人物钱广的形象。其实1963年也拍过青松岭,这次复拍增添了许多时代的内容。。</p><p class="ql-block">《金光大道》插曲“咱们的天,咱们的地,…种地不是为自己,一心要干社会主义”。这歌词和曲调,至今咱还能一字不差,一点不走调的哼唱呢。</p> <p class="ql-block">1975年还上映了《创业》,编剧由大庆和长影创作组集体创作,张天民执笔,由于彦夫执导。这是在中国影视界和观众心目中,很有影响力的一部电影。</p><p class="ql-block">电影《创业》再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创业时期的艰难和油田的风貌,反映出艰难多舛而又轰轰烈烈的创业史。它是根据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铁人王进喜为生活原型改编的。王铁人事迹几乎家喻户晓,通过银幕逼真地展现给观众,让中国人记住那段改变中国石油命运的历史,当时效果非常轰动。</p><p class="ql-block">《创业》的导演、编剧、主演都以拔山举鼎之势,创造了中国电影界的传奇和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这部电影正在全国大规模放映期间,由于四人帮的反对和干涉,遭到停演。后由于毛主席的保护,才得以继续放映和发行。</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年代,该电影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也没获得什么奖项。但是它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就是获奖作品,在中国的电影史上也占据重要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图片是在展览厅内摆放的电影道具和布景。</p> <p class="ql-block">1978年《豹子湾战斗》、《车轮滚滚》、《两个小八路》,这几部电影我都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的绽放。</p><p class="ql-block">这几部八十年代的作品,《赤橙黄绿青蓝紫》,我记住了陈宝国演的男主角刘思佳;《飞来的仙鹤》,饰演妈妈的张伟欣。这两位演员年轻时的演技和形象都非常好。</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是最有深度的剧本及最优秀的演员,成就了这部艺术性和思想性都非常高的电影。根据陆文夫小说改编的《人到中年》,由潘虹饰演的女医生,其演技和形象超出并丰富了原作品,也是潘虹演员生涯的最高峰。这部电影也是当时年代难得的好作品。</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还有几个影片应该记住《今夜有暴风雪》、《花园街5号》、《街上流行黄裙子》、《不该发生的故事》、《李冰》、《谭嗣同》、《黄山来的姑娘》等等。</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些影片都未能超出长影文革前作品的水平,无法成为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些长影的演员你是否都熟悉?他们年轻时的清纯、朴实、美丽、青春活力,在影片中塑造的形象是否还记得?</p><p class="ql-block">他们中间的大多数现在依然活跃在荧幕上。有的却失去了光彩,有的是负面缠身,还有的已经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他们是长影曾经的名角,但并不代表他们一生在社会上是名角。</p> <p class="ql-block">特别要单独书写一笔的是演员方化,他可谓是中国饰演日本鬼子第一人。他通过精湛演技将反派角色塑造得深入人心,但因长期饰演负面形象遭遇现实歧视,晚年拒绝治疗以节省开支,于1994年去世。‌‌</p><p class="ql-block">1994年,方化受姜文的邀请,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饰演老将军角色,成为其银幕上晚年转型的绝唱和遗作。‌‌</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长影还拍了不少影片,只是当时本人工作太忙,看电影的机会也不太多,只好请朋友们你们自已回忆了。</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80年代的作品还能有点记忆。90年代的作品连记忆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西宫太后》、《红房子白房子黑房子》、《路边吉他队》、《天下第一剑》,这些影片从来都没看过。</p> <p class="ql-block">《关东大侠》、《嘿,哥们》、《难忘中学时光》、《直奉大战》、《女人力量》、《男人要远行》,这些90年代拍摄的电影我都没听说过。</p> <p class="ql-block">《西门家族》、《老少爷们上法场》、《城市假面舞会》、《炮兵少校》、《高朋满座》、《紫痕》…,也许是我记忆力不行了,实在想不起这些电影,有哪个我曾看过。</p> <p class="ql-block">我看过《蒋巩英》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蒋筑英,其短暂却光彩绚烂的人生故事,很感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炮兵少校》、《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葛老爷子》、《新中国第一大案》,我的记忆里没有这些影片。</span></p> <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89年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由李前宽、肖桂云夫妇联合执导,古月、孙飞虎主演。编剧仍是著名的张天民。</p><p class="ql-block">这部影片以纪实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开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影片既有严格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又充分发挥了编导者的艺术创造力,深入开掘了历史的丰富内蕴,对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模式有所突破,是一次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实践‌。</p><p class="ql-block">通过《开国大典》影片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真实与必然,是一部诠释中国现代史,也是毛泽东一代中共领导人所以能走向胜利的真实见证。</p><p class="ql-block">影片中将138位历史人物,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宋庆龄等角色,都客观地进行真实还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国大典》是一部展现新中国诞生的史诗巨作。</span></p><p class="ql-block">该影片获得了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等多项大奖,并代表中国参加了第62届奥斯卡外语片展映‌。</p><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80年发展历史上的抗鼎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些九十年代长影的电影我都没看过,不能妄加评论。但是这些作品在中国电影发展中也没留下多少记忆和痕迹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在一个长长的幕布上滚动的影片内容,我也很生疏。不知道是否有朋友看过这些影片。</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长影制片厂的老前辈。</p> <p class="ql-block">这是戏曲电影的展出室。</p><p class="ql-block">长影拍摄的十大著名戏曲片有:</p><p class="ql-block">《刘三姐》、《五女拜寿》、《秦香莲》、《花木兰》、《火焰驹》、《窦娥冤》、《沙家浜》、《桃李梅》、《包公赔情》、《七品知县卖红薯》。</p><p class="ql-block">但是在这个展馆中,却找不到那些经典的电影镜头。挂在墙上的拍摄道具上,挂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纱,不知为何。这个馆在整个博物馆是最缺位和没有存在感的。</p> <p class="ql-block">长影培养出许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艺术家,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长影老演员:</p><p class="ql-block">郭振清‌、方化‌、葛存壮‌、安震江‌、白德彰、刘世龙、白穆、白杨、陈汝斌、冯笑、冯喆、高放、郭允泰、韩非、贺小书、黄焕光、黄婉秋、金迪、康泰、李默然、李亚林、廖有梁、刘琼、庞学勤、齐桂荣、奇梦石、秦文、秦怡、上官云珠、师伟、石挥、孙道临、陶白莉、陶玉玲、田方、田华、王蓓、王丹凤、王润身、王晓棠、王心刚、魏鹤龄、温锡莹、向梅、项堃、谢芳、谢添、徐林格、杨洸、杨建业、杨静、于洋、杨丽坤、杨雅琴、杨在葆、印质明、尤嘉、于蓝、俞平、袁霞、张良、张瑞芳、张莹、张勇手、张圆‌等众多长影老演员,他们的表演艺术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这些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荧幕形象。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电影文化,也影响了无数观众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是整个博物馆展厅中最差的展厅。一面大大的桌子上放了众多的如摄影机镜头中演员的照片。黑乎乎的一片,没有一点的美感。那些演员看不出他们在影视界的成就,也无法确立这些演员在长影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一面长长的围着楼梯的墙上都是近些年的获奖作品。</p><p class="ql-block">本人认为精品太少。</p> <p class="ql-block">不知为何电视剧《人世间》的剧照在一个展厅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并不是长影的作品,也不是电影作品。</p><p class="ql-block">据说这部电视剧大量的外景是在长春拍的,在拍摄过程中也利用了长影的许多资源。</p><p class="ql-block">一面大屏幕上还播放着这部电视剧获奖的现场。</p><p class="ql-block">好作品毋庸置疑就应该有好位置,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人世间》在电视剧的出品中应该是丰碑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长影的美术片的展示,不知为何寥寥几部,却也并没有精彩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个墙展示的是科教纪录片,也没看到耳熟能详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在去往地下室参观的墙上。众多的展板上面是多年来长影获得金鸡奖的作品名单。</p> <p class="ql-block">这是长影成立80年来历届厂长、领导的照片。在长影的发展征程中。他们都为长影的发展建设,呕心沥血,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这是长影成立以来拍摄的所有的影片名字的文字记录。还有一版没拍下来,前面总是有人走来走去。字很小,密密麻麻,我的手机一般,技术一般,并不清晰,却也表现出长影成立80年来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为东北电影制片厂)自1945年成立以来,截至2024年,长影共生产影片超过‌3600部‌,涵盖故事片、戏曲片、译制片、科教片、动画片等多种类型‌。</p><p class="ql-block">其中故事片约‌700余部‌,戏曲片50余部,译制国外影片近‌900部‌‌。</p><p class="ql-block">这个大大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展厅里,有着众多影片的剧照,一层一层,一排一排,如士兵般的整齐矗立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宽宽的楼梯三面墙上,众多的玻璃柜里放着拍摄电影时的道具。我想,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一个电影需要多少个道具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长影的旧址上,当时电影制作字幕的工作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电影后期制作声音模拟工作间。观众可以亲手试试声音的模拟效果。</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王志文饰演同治皇帝的服装,右边是方舒饰演慈禧太后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角落里,墙上的剧照是重庆谈判,里面摆放着当时拍《重庆谈判》的实景,圆石桌、石凳和背景墙。</p><p class="ql-block">由于我在参观过程中一直是在看图片,看屏幕。没想到,脚下却被石凳绊了一下,还很痛。</p> <p class="ql-block">这是《重庆谈判》影片中,饰演毛主席的演员穿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整个旧的办公楼近两个小时参观完了,离开时最后一个地方是纪念品商店。现在到处都有文创作品出售,做得最好的文创作品是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但是长影这个纪念品商店里的文创作品,与长影厂出品的电影作品无法同日而语。身边人没有人在此购物,足以说明文创作品的受欢迎程度。</p> <p class="ql-block">从办公楼出来后,我们来到长影文化广场。大大的院子,四周摆放着曾参加过电影拍摄中曾使用过各种类型的汽车,还有一个洗印车间,以及观众可以拍剧照人物的一个摄影棚。</p> <p class="ql-block">这是院子里摆放的曾经在战争片出现过的各种汽车。</p> <p class="ql-block">参观长影最精彩的展出应该是参观胶片洗印车间,据说这是全球电影院博物馆,唯一的一个真实的洗印车间供参观。只是我们参观时是晚场,洗印车间关门了,真是万分遗憾。</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依旧在营业中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内的长影电影院。</p><p class="ql-block">我想许多电影拍摄后的试片和试映都曾经在这里最先放映吧!</p><p class="ql-block">这个电影院,许多国家领导人在视察长影时在此看过电影。</p> <p class="ql-block">到长春三天的游玩参观,最满意也最值得的行程,就是参观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我拍摄照片的水平不高,而且参观是晚场(当日白天高温),参观的人很多拍照并不方便,有些照片拍摄的效果不好。但这些并不影响我写这个美篇的决心,因为这个参观太有纪念意义了。</p><p class="ql-block">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眼见长春电影制片厂80年发展的辉煌历程,本人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课教育,同时也引起了对自己一生成长经历的回首。</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生活成长在最有记忆的年代。出生在火热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进入小学,经历了六十年代初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中期的文革发动,末期的随父母下放;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返城参加工作;我们曾是“光荣的八十年代新一辈”,成家立业,艰苦奋斗;九十年代努力工作,负重前行。也随之享受到了国家30年飞速发展的红利,收入提高,工作稳定,生活平安。我们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相继退休,安享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在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过程中,那些过去的影像和照片,随着时光胶卷在我的眼前一一呈现,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参观后,也激发了本人对一生的回忆,那些往事也如放映机般的在脑海中一一回放,历历在目。其中,我看到了新中国的发展史,看到了国家发生的巨变,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切身感觉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p><p class="ql-block">这个美篇献给长春电影制片厂,献给我生长的年代,献给与我相遇同行的朋友和家人。</p><p class="ql-block">最后献给日益强盛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刚发完这个美篇,当日就看到习总书记关于电影事业发展的新指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