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国对我就像万花筒一样,是充满了魔幻的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知道的美国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直到“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教育;长大了直到改革开放了才知道抗战时期美国有个飞虎队和美国在二战期间的作用;知道了1908年由庚子赔款建的清华大学、还有教会建的各大学,如燕京、齐鲁大学等;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的北京协和医院及湘雅、华西、齐鲁等医院;最难忘的是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美国未投反对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美国展现合作态度;不料去年中美开打贸易战……林林总总加起来是不是很奇葩?最主要的是2028年我的美签很快就要失效了,坚定地促成了我的美国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美国之旅共22天,涵盖东西海岸和夏威夷,不走回头路波士顿进,夏威夷出。是一场艰苦而愉快的旅行,也是对身体的一次考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6月5日开启了梦寐以求的美国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首都机场集合,乘坐大韩航空客机经首尔转机飞往美国波士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在波士顿时间6月6日上午10:20左右踏上了美国国土,波士顿和北京的时差是12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濒临大西洋马萨诸塞湾,地跨查尔斯河和密斯蒂河的河口,查尔斯河从市区穿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也是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最大城市,建于1630年,拥有近400年的历史,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美国历史的橱窗,被誉为“美国雅典”,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超过100所大学和超过25万名大学生在此接受教育。传说波士顿街头人均本科,三步一硕,五步一博,是一座能感受学术氛围和城市底蕴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了机场马不停蹄地开始波士顿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自全国各地的团友聚到一起才13个人,每人一排座位还有空余,成了豪华旅游团。我们的领队兼导游盛晓东是我不长的旅游生涯里遇见最有才华的导游,一个八零后的哈尔滨小伙子,简直就是美国通,知识之丰富让人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车行走在波士顿大街上,睁大好奇的双眼,第一个颠覆我的认知的是美国大街上只要有机会就会不失时机地挂上国旗,这是我以前想象不到的,哈哈,看来各国政府都一样,都会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来到了坐落于波科普利广场上的三一教堂。其尖塔特征的玫瑰色砂岩外墙与青铜大门构成独特的建筑景观。该教堂建于1733年,不幸于1872年毁于大火。之后由建筑师亨利.霍布森.理查森重建,并成为理查森罗马式风格的代表作,两次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全美十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上有很多叫“三一教堂”的,之所以称为“三一”是因为有三位一体的天主,即圣父、圣子、圣灵,本质上同为独一真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一教堂毗邻波斯顿公共图书馆美威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一教堂的对面是号称波士顿地标的约翰.汉考克大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厦的设计师是美籍华人贝聿铭于1967年至1975年设计建造的,共63层,高241米,是波斯顿最高建筑,并获美国建筑师学会全国优秀设计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厦的精彩之处在于采用镜面玻璃幕墙,它能够反射周围环境并产生动态色彩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看是不是又多了一个三一教堂?还能看到流动的车队和人来人往的路人及不同角度的各种建筑群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外观建筑很快结束,我们直奔今天的主题——波士顿公园,去漫步名扬四海的见证美国历史的“自由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有波士顿,后有美国”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诞生了美国,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这场战争使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改变了世界格局,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波士顿自由之路是一条全长约四公里的红砖步道,这条步道串联起波士顿16处与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的17到18世纪的重要历史建筑和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由之路建于1951年,是波斯顿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旅游路线。全程步行需三到五个小时,经盛导同意后,我开始在这条红砖铺就的贯穿波士顿老城区的步道上用两个小时时间走了13处历史遗迹,虽然小有遗憾,但已很知足,心中无比激动,为被称作“美国历史的活化石”的红砖步道上有自己的脚印而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处:波士顿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由之路的起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处: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98年建成的金色圆顶,在阳光照耀下穹顶闪闪夺目,是波士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处:公园街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于1809年,是一座活跃的保守派公理会教堂。教堂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罗曼式和哥特式元素,其尖顶高达66米,站在波士顿几个街区内都可见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堂在1831年7月4日,即美国独立日那天,首次在教堂唱响美国国歌《亚美利亚》。</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处:谷仓墓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属于波士顿最古老的墓地,在此安息着许多历史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家族墓地;美国早期实业家、爱国者、独立战争期间情报传递者保罗.里维尔(Paul Revere)墓地;塞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美国政治家、哲学家,也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波士顿倾茶事件参与者,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堂兄的墓地;罗伯特.崔特.潘恩美国《独立宣言》签署人之一,马萨诸塞州第一任大法官,美国文理科学院创始人之一的墓地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国人认为逝世的人是离上帝最近的人,所以他们将墓地视为社区休闲场所,当做一次与上帝亲密接触的机会。像这个谷仓墓地就位于波士顿市中心,犹如一个街心公园,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嬉戏玩耍,部分家庭甚至在墓地举行婚礼或野餐,形成独特的“墓地游”文化,绝对颠覆我们中国人的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顺着红砖步道很快到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处:国王礼拜堂和墓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王礼拜堂(King's chapel)由皇家总督埃德蒙.安德鲁斯爵士创立于1686年,是新英格兰地区第一座圣公会教堂。礼拜堂由早期的木质教堂到现如今的石砌教堂,在独立战争时期,曾是爱国者的秘密集会地点。教堂里有座银匠保罗.里维尔制作的教堂铜钟,被列为重要历史文物,可惜我没有进入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王礼拜堂墓地(King's chapel Burying Ground)是波士顿最古老的墓地之一,建于1630年,比教堂本身还要早。墓地中安葬了许多重要人物,包括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第一位行政长官约翰.温斯洛普和普利茅斯大学的第一位女学生玛丽.切尔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六处:波士顿拉丁学校(Boften Latin School)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校培养了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内的多位《独立宣言》签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木质建筑已在1745年拆除,现在在遗址处看到的建筑是波士顿老市政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遗址两边有两座雕像。左边这座是大名鼎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雕像,基座铭文记载了他在波士顿拉丁学校求学经历。关于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游费城时会详细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右边这座是曾任哈佛大学校长和波士顿第二市长乔西亚.昆西的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波士顿著名的购物场所命名为“昆西市场”,就是为了向当时的市长乔西亚.昆西表示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值得一提的还有老市政厅前的这一组雕像,即一头驴和它对面的两个铜脚印儿及铜脚印儿上面刻着两头大象,是今日美国两大政党的写照。驴子代表民主党,大象代表共和党。这一象征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德国政治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分别以长耳朵的驴和长鼻子的象比拟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漫画中让两只动物坐在以白宫为支点的跷跷板的两端,忽上忽下,极富讽刺意味。意想不到的是两政党都欣然接受了这种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托马斯.纳斯特闻名于世的“驴象之争”漫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波士顿的老城区一路上都有清晰可见的红砖步道,跟着它轻而易举地重温波士顿历史,通过徒步体验历史脉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七处:老街角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街角书店曾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时期,波士顿的文学中心。既是美国最重要的出版社的根据地,也是朗费罗、爱默生、霍桑、霍姆斯等当时著名作家的聚会场所,俨然成为波士顿甚至是美国重要的知识传播重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店命运多舛,到了2005年,还曾作为超级钻石专卖店;现在这里是一家墨西哥餐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店旁边的小广场上有组爱尔兰饥荒纪念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组雕像讲述的是19世纪的一场旷世灾难——1845年至1850年爱尔兰遭遇大饥荒,熬到1847年,近200万人逃离爱尔兰,奔向波士顿,其中有37000名爱尔兰难民在频临死亡和绝望之际冒险坐着“棺材船”抵达波士顿。导致波士顿人口骤增,爱尔兰人口竟占到波士顿人口的三分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波士顿市民不分种族和信仰无偿地帮助这些难民度过了这场“大饥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还从波斯顿港起航,携带着800吨食物和衣物等补给品,海上航行15天后抵达爱尔兰的科克港施以援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8年6月28日为纪念“大饥荒”150周年,铭记波士顿市民,建了这组雕塑群以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八处:老南聚会所(Old South Meeting House)</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于1729年,最初是新教徒礼拜的场所。现在是一个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73年12月16日,约五千名殖民地居民聚集在老南会所,谴责英国的税收政策,并袭击了附近的茶船,导致茶叶被倾倒入波士顿港,这就是美国史上最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殖民时期波士顿最大的集会场所,在此经常定期举行各种抗议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九处:旧州议会大厦(Old State House)</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76年7月18日,在旧州议会大厦东侧阳台上,首次向欢腾的人群宣读《独立宣言》,见证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历史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98年前,曾作为马赛诸塞州政府的办公地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30—1841年间,曾做过波士顿市政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十处:波士顿大屠杀遗址(Site of the Boston Massacre)</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70年3月5日,一名英军军官在购买假发后返回营地,店员误以为军官未付款,双方发生争执。随后,英军士兵与围观民众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与五名平民死亡,六人受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波士顿大屠杀”只是英国与北美殖民地在税收问题上的争议引发的暴力事件之一。英国政府通过苛征高额税收和派遣大量军队驻扎北美,加剧了殖民地民众的不满,1770年3月5日的事件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看波士顿市民有多嗨,在遗址广场上玩得多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十一处:法纳尔厅(Faneuil Hall)</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纳尔厅是一幢庄严的三层红砖楼。靠近海滨和今天的政府中心。走到这一股咸鲜味道扑鼻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42年建成;1749年一场大火将其化为灰灰烬;1763年又在原址上重建;1764——1774年间,独立运动时期的集会地。塞缪尔.亚当斯等革命者在此发表独立演讲,宣传脱离英殖民,争取独立的理念。时至今日,波士顿人还经常利用这里的二楼讨论各种社会问题,所以此地被称为波士顿“自由的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法纳尔厅与昆西市场连在一起,成为游客来波士顿逛街与购物的地方,有时这里还进行街头艺术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十二处:保罗.里维尔故居(Paul Revere' House)</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两层带阁楼的小屋位于波士顿的北端,大约建于1680年,是波士顿市中心现存最古老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里维尔从1770——1800年,一直居住在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罗.里维尔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爱国者,他最著名的事迹是在1775年4月18日夜间骑马狂奔送信给北美民兵,次日爆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有效地维护故居,现在是一座收费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十三处: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d)</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教堂花园里的保罗.里维尔雕像生动刻画了他骑马传递英军来袭的警报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于1723年,是波士顿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外壁为砖砌,内部为纯白色装饰,简洁而庄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75年4月18日的夜晚,爱国英雄保罗.里维尔在“午夜狂奔”送信到列克星敦前的危急时刻,在老北教堂的尖塔上悬挂了两盏灯笼示警,提醒民兵保卫康科德的弹药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时间关系,走完第十三处,急忙原路返回到法纳尔厅(第十一处)集合回酒店休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车上看到第十六处:邦克山纪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波士顿北角的查尔斯顿区,可以登塔顶享受360度的波士顿壮丽景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是为了纪念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邦克山战役而修建的这座纪念碑。它外观类似方尖碑,高67米(221英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纪念碑也是波士顿的地标,在波士顿随处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美国第一天的波士顿之旅,算是比较完美的,虽然差了两处即“考普山墓地”和“宪法号战舰”,但能在美国波士顿漫步红砖步道,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梦如幻地走在大洋彼岸且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痕迹上,那份喜悦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都说美国人“”傻白甜”,其实他们最会宣传自己,就用一条红砖步道就生动形象地给全世界人讲了一段风起云涌的美国故事,告诉世人美国人是有信仰、守规则、善良诚实并乐于助人的国家公民,让世人知道美国是一个先有州政府,后有国家政权的国家,和每个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州政府而不是美国政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国人做每一件事都遵守规则,真让我叹为观止!比如超过一个人买东西,那怕是上洗手间都要排队;上洗手间如果中间有堵墙,就像我们的影壁墙,那么一定会画上一个向右的箭头,寓意从右边进,走出卫生间,抬头看一定会画上一个向左的箭头,寓意左边出,不管任何情况他们都体现一个“秩序”,提高国民素质从每件小事做起;还有吃自助餐,一个菜对应一个夹子,他们决不会顺手灵活地用此夹子去夹彼菜,如果发现你“违规”了,会毫不留情地批评你,绝不会有“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中庸”行为,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互相监督,人人有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旅游的深入后面还看到更为震惊的守“秩序”场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波士顿红砖步道无形中起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作用,实在是高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我们一行加导游共14人来到剑桥,我们要游玩参观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名校都坐落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两个学校之间大约相距2英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剑桥市位于波士顿市的西北方,两市之间仅隔着查尔斯河。查尔斯河在剑桥和波士顿之间蜿蜒流淌,形成一个100度的大弯,将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这两所世界名校紧紧相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兴冲冲地来到了约翰斯顿门,它是哈佛园的主入口,属于官方校门。真是见证历史啊,就连“美国通”,资深领队,带过无数团队来哈佛大学参观的盛导都感到意外,那些传说美国大学都没有校门,市民和游客可以随意进出的话,今天真是打脸了,我们居然吃了闭门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来半个月前特朗普政府针对哈佛大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让我们首先尝到了苦果,校园主校区关闭所有校门,“美国大学没有围墙”从今天起就是一句谎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能白来一趟吧,努力从缝隙中艰难地拍了“约翰.哈佛雕像”照片,再阐述一下关于这座雕像的两个善意的谎言,才不虚此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约翰.哈佛雕像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一位名叫谢尔曼.霍尔的学生模特,由于当时没有约翰.哈佛的照片,雕塑家只好从学生中挑选了一位帅哥作为模特制作了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雕像底座上刻有的三行文字:“约翰.哈佛,建校者,1638年”,这些都不是事实!约翰.哈佛并不是哈佛大学的创始人,只是早期的重要赞助者之一,还有哈佛大学实际上成立于163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哈,关于摸约翰.哈佛脚丫子能如何如何的传说,今天真实现不了了。这些善意的谎言是不是增加了游哈佛大学的趣味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留此照片证明世界上不独是“中国大妈”喜欢爬上爬下……小心告你们种族歧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不去哈佛园,围着哈佛园看看各种门也不错。最有意思的门当属这个猪头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佛大学猪头门(Porcellian Gate)或(Mckean Gate)。这个拱门是由哈佛大学的一个男子社团“猪头俱乐部”捐赠的,建于1901年,拱门上悬挂着一个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野猪头,是该社团的标志。该社团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猪头上方是哈佛引以为傲的校训:Veritas(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猪头门代表着哈佛大学的传统和历史,是哈佛大学的象征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还有霍尔沃斯门、威纳德门,后面还有不知道名字的门,哈佛园的门真不少,哈哈,反正都是名门之后,不在乎姓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佛大学主校区面积224英亩(约0.91平方公里)。除了哈佛园,还有图书馆、教学楼以及本科学生宿舍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哈佛大学科技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桑德斯剧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盛导还带我们去哈佛大学建筑学院也碰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佛大学随拍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我们来到了哈佛艺术馆。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大学艺术博物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里的中国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国鸭形盉:调酒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石窟第328窟唐代供养菩萨像:传说是华尔纳以72两银子从王圆箓道士手中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成化斗彩莲托八宝纹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释迦牟尼佛坐像:北齐佛造像来自中国山西天龙山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国琉璃嵌和田玉青铜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莫高窟壁画。看着这些壁画是不是感觉有别于其他地方看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4年,华尔纳用特制胶布粘走了26方唐代壁画。这些壁画就是其中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各种坛坛罐罐及石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看着赏心悦目,也不去深究要表达什么思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幅幅画面更是目不转睛地看不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有限,匆忙之中看了这些,紧接着我们去了麻省理工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主楼群,唉,和哈佛大学的情况一样,也就见怪不怪了。今天真不走运,天气阴沉沉的,还时不时地下点小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麻省理工学院的大穹顶和无尽长廊无缘相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顺着缝隙拍下了MIT的校徽,证明我来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MIT的主楼群后的草坪是校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位于查尔斯河畔,与主楼群形成开放空间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能被今天的“不顺”左右我们的心情,我们大家开启了自嗨模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校园里有不少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我们坐了四个多小时的大巴,从马萨诸塞州到了新泽西州,准备开启明天的纽约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未完待续,谢谢关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