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评述 ——传统文脉的现代转译与诗意重构 陈砚

山水心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山水画领域,王继伟以其独特的青绿山水创作路径,成功实现了传统技法与时代精神的对话。通过综合他近年艺术评论与创作动态,其艺术风格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 </p><p class="ql-block">一、 技法求新:积墨与写生的双重突破 </p><p class="ql-block">王继伟早年深入研究龚贤的“四要”思想和积墨技法,奠定扎实的笔墨根基。他将传统积墨的层次感与青绿设色的装饰性结合,创造出“浓而不滞、清而不浮”的色彩语言。例如《禅境秀逸》中,山体以积墨法层层叠加,再敷以石青、石绿,既保留宋元山水的苍润,又融入写生色彩的明快感。这种突破源于其连环画构图经验与油画训练,使画面兼具传统“三远法”的纵深感和现代平面构成的张力。 </p> <p class="ql-block">二、 意境重构:诗性时空的当代诠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作品常以“可游可居”的古典造境理念为内核,通过云雾、溪流的虚实处理构建诗意空间。如《春和景明》中,青山如黛、绿水逶迤的景致暗合“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的宋词意境,而近景的写生化树石肌理则赋予画面现实温度。这种“古意今情”的融合,既延续了文人画的超逸品格,又回应了现代人对自然山水的精神渴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 哲学表达:儒释道精神的视觉转译 </p><p class="ql-block">评论家指出,王继伟的山水画蕴含“守静笃、致虚极”的道家哲学观。在《般若鸣玉》中,层峦叠嶂的秩序感暗合儒家“礼”的规范,而云雾的空灵与溪涧的流动则彰显禅宗“无常”的哲思。这种“理、气、趣兼到”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超越单纯景观再现,升华为对天地之道的体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 文化立场:在地性与全球化的平衡 </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原文化滋养的画家,王继伟将嵩岳、太行山水的雄浑与江南水墨的秀润熔铸一体。其《万峰春歌》系列中,北方山石的硬朗轮廓与南方草木的温润笔触交织,形成“北骨南韵”的独特语汇。这种地域特质的坚守,恰与全球艺术语境中的“在地性”探索形成呼应,正如其导师满维起所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继伟的青绿山水创作,本质上是将中国画“笔墨”体系置于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他既未陷入传统程式的窠臼,也未盲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而是以“古法写生”的实践路径,构建起兼具东方美学内核与现代视觉张力的艺术范式。这种探索不仅为青绿山水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样本,更启示着传统艺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葆有文化主体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