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68届高一二班 申力立 <p class="ql-block">退休前我任沈阳军区总医院(现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p> <p class="ql-block">2006年正值军队改革前夕,为缩减军队人员临时出台了一些政策。其中一项政策为凡军令满30年以上者,如果个人打申请报告,允许提前退休。当时我就打了报告申请退休。这样,我就在年满57周岁时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退休之后的生活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7年至2017年。在这十年间,我们科里依旧聘用我工作,负责在骨科出门诊。</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阶段的退休生活中,每天早八晚五,连周六都要上班,没有双休日,每周仅休息一天。我的工作安排,就像还没有退休一样的繁忙。</p><p class="ql-block"> 在我出门诊期间曾经接待过咱们实验中学的不少同学。令我感动的是,咱们同学都非常守纪律,没有因为认识我而要求加塞儿提前看病。那时门诊还没有电脑叫号,跟七、八十年代一样,病人窗口挂号,持挂号票看病。有一次,我叫下一个病人来诊,抬头一看是邓边疆。我忙问他你等了多久了,他说快一个小时了。我就说,你怎么不提前进来,他说:“那么多人等着,怎么能让你为难。”</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我们初中班的胥秀珍同学特意来看我。她在诊室内的窗台边站了许久,我才发现她。我立刻和她打招呼,她说你先忙,我不着急。 同学们的自觉自律令我感动。</p> <p class="ql-block">在门诊看病时间紧凑。有时病人提供的资料有限,很考验医生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曾有几个病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病人之一:有一天,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男青年来就诊。他说腰疼有好几个月了。他原本在俄罗斯与国内之间跑买卖,挺劳累。前些日子回国探亲。闲下来以后就觉得腰疼了。在市内某家大医院做过很多系统的检查。查了半个多月,诊断为“腰间盘突出症〞。但是按照“腰间盘突出症”治疗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效果,这才想到换一家医院再看看。我仔细查看了他带来的X线片,CT及化验单,没发现其它问题。我就请病人上诊查床上躺下,给他查体。检查中他指给我看他后腰上最疼的部位,我一看是骶髂关节。这个部位与腰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等,这些引起腰疼的常见疾病不符合。我就建议病人专门做这个骶髂关节疼痛部位的CT。这个CT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该部位有骨质破坏,我建议他进一步做一个细胞学的病理检查,他同意了。我亲自带他到门诊病理科细胞学检查室,亲手给他找到骶髂关节的最痛点穿刺抽取了标本。几天以后细胞学病理检查结果出来了,查到了肿瘤细胞。怀疑他得了骨转移癌。看着检查结果,他神情悲伤地对我说:“医生,虽然你这么快就给我确诊了,但是我一点儿都不感谢你。”然后他就跟我说了一大堆的话。尽管我还有很多待诊的病人在排队,但是我十分同情这个年轻人。我觉得他需要一个人来倾听他的痛苦。他说,他从小就没有了父亲,是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把他养大。他去俄罗斯做买卖,打拼了好几年,生活刚刚有了好转,就得了这么一个病。他不怕死,就是担心他妈妈受不了。他低声地说了好久才离开。我至今也忘不了这个年轻人,也忘不了我当时无能为力帮助他的沮丧。</p> <p class="ql-block">病人之二:这一天,我们医院一个熟悉的老医生带着一个病人来找我。说是该病人遭遇了车祸。对方应该负百分百的责任。病人受伤的部位是颈部。照了X光片子,也做了颈椎的CT,没发现有什么毛病。但是病人就是脖子难受。肇事方已经产生了误解,认为病人是无理取闹。病人对我说,他是真难受不是装病。病人说如果今天在我们医院也检查不出来毛病的话,他就准备上北京去检查了。我仔细询问了病人的情况,又问了他一共拍了几张片子(因为他没有把检查的资料带来)。最后我又问他:“你照过一个张大嘴照的片子吗?”他说没照过。我建议他把这张片子照了。並提醒他,照相的时候一定要配合好,把嘴张大,把牙齿闪开,避免遮挡。过了一会儿,病人回来了。很高兴地告诉我,照出毛病了,不用去北京了。片子上显示病人颈椎的寰枢关节半脱位了。这个部位是病人的头颅和颈部相连的部位,是颈椎的第一关节。我们医院带他来看病的那位老医生私下里悄悄地对我说,你给咱们医院长脸了!</p> <p class="ql-block">病人之三:这天,诊室里进来一位二十岁刚出头的年轻姑娘。陪她来看病的家属有十几个人,乌泱泱地站满了一屋子。年轻的姑娘诉说她后背疼很长时间了。我询问了她以往都做过什么检查。问来问去发现几乎所有可以引起后背疼痛的检查她都做过了。检查按压她的后背没有发现明确的压痛点。在询问她病史的过程中,亲属中有人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重视。亲属说:“她一犯病疼起来可厉害了,都得打杜冷丁才能行啊。”听到这里,我就说:“这个病人不需要再花钱做什么检查了。你们去挂一个心理门诊号吧,请心理科医生再看看。”没想到我这句话让病人家属炸了锅。一屋子的人七嘴八舌对我破口大骂,“什么主任,不会看病就回家呆着去……”。我都学不上来,骂得我狗血喷头。我听着谩骂十分气愤,忍不住站起来说道:“你们骂我我不服气。你们现在去心理科挂号看病。如果心理科医生说不是心理疾病,你们再回来骂我,算我医术不精,道行不深,我认了。如果是心理疾病,你们现在这么骂我就是你们不对。”说这话时,我的眼睛只盯着诊室中病人亲属群里一个小伙子说话,因为他是亲属中唯一一个没有开口骂人的人。听了我这话,这个小伙子就劝说着这群人带着病人离开了。我没有时间气愤,还得抓紧时间继续看病人呢。我正紧张地一个接一个地看着病人的时候,诊室的门被推开了,方才那个我盯着说话的小伙子推门进来了。一进屋就跟我道歉说:“对不起大夫,刚才是我们不对。”我忍不住说:“怎么样,心理科医生看了说是心理疾病吧?”小伙子沮丧地说:“不是,心理科医生说不是心理疾病,他看不了,象是精神分裂症,让我们去精神病院。”</p> <p class="ql-block">病人之四:有一天,一个穿着白大衣的人带着一个病人进了诊室。这个工作人员我不认识。我问病人哪儿不舒服。病人说他没什么不舒服。他说他是个警察。单位要派他去新疆参加维稳,他不想去。想让我给他写个病历。他要跟单位请假不去新疆。我一听非常生气,忍不住说:“这么光荣的任务你不争取去也就罢了,怎么能写假病历!这个病历我不能写,你把挂的号退了吧。”病人什么话也没说,拿着我退给他的号和那个穿白大衣的人默默地走出了诊室。</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阶段为2018年至现在,我彻底的不再上班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享受老年人的居家生活。</span>除了忙家务,照顾外孙女之外,我还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2018年的元旦来了。我彻底摆脱了早八晚五的工作生活,开始了崭新的退休生活。 </p><p class="ql-block">2018年是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我们原高一二班的同学们决定用文字的形式回忆我们的下乡生活。那是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起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成立了一个编辑委员会。组织同学们投稿,书写个人当年下乡的经历。文稿形式,有当年的日记摘录、有书信、有回忆录。真实记录了1968年9月以后我们在农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编委会成员中高晶任顾问,申力立任策划,史晓平、赵宏音任编辑,赵宏音同时还负责了封面题字及设计制作工作,是任务最繁重者。张犁任绘画,丁佳林任校对,张海妮任法律顾问,乔军平任财务。成书后我们自行印刷,书名叫《起步在乡间》。这是张犁提出的。他说,我们下乡之后,同学们走向了厂矿、军队、机关等各种工作岗位,而农村却是我们离开校园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尽管很多同学之后又重新走入了大学校园。但也是从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走出来的。农村是我们步入社会的起点。 自一九六八年九月开始,我们班共有三十四人到辽宁省昌图县大洼公社团结大队插队落户(同学的弟妹,邻班及外校的同学除外)。另外有一名同学随外班插队在昌图县东嘎公社,一名同学随父母到辽宁省岫岩县落户。共计三十六人。其中有十七名同学投稿。 投稿的同学有李玫玫、高晶、申力立、乔军平、张犁、赵宏音、张海妮、谢绿江、史晓平、徐立、冯新、姚达、丁佳林、翟力军、金晓青、苏双洁、任仲辽。</p><p class="ql-block">该书出版后,除了散发给亲朋好友之外,我们还分别赠送给了辽宁省实验中学校史馆、沈阳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留存。记得在沈阳市图书馆地方史志部门接待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说,有关沈阳市知识青年话题的记实,目前在沈阳市图书馆还是空白。</p> <p class="ql-block">在这之后我又参加了《台町故事》一书的投稿。这是一本献给我们的父辈,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的书。此书为生活成长于鞍山市台町地区(鞍山市党政军各界领导干部集中住宅区)的干部子女的回忆录。共有一百零七人参与写作,前后历时三年成书。该书出版之后作者中已有十人去世。 </p><p class="ql-block">《台町故事》一书的故事年代选择的是从鞍山解放起到文化大革命发起之初止。要求事实准确,杜绝虚构。全书一百零十二篇文章,八篇诗歌,将近六十万字。记录了在东北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大批干部受党中央之命从战场上转赴鞍山,去筹建、恢复鞍钢,为国民经济恢复做基础性工作。党中央决定筹建鞍山钢铁公司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县团级以上的干部五百多人,这就是后来被人们誉为五百罗汉的干部群体。而随着父母的调令来到鞍山市的儿童,目前也已经是六、七十岁、有人已经接近八十岁的老年群体,即为本书的作者群。</p> <p class="ql-block">在此书中我写的文章题目是《老台町前辈的文化情怀》。文中记录了我父母与作家于敏夫妇的友谊。于敏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剧作家,他创作了建国初期最重要的两部电影《桥》和《赵一曼》的电影文学剧本。我写的文章后来被鞍山日报社选中,刊登在2023年11月10日的《鞍山日报》文化版,台町口述史栏目中。</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参加二O二五年沈阳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五里河休养所庆七一大合唱,前排中间者为申力立</i></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参加了我所属的干休所组织的各项活动。我分别于2022年、2023年被评为沈阳市离退休干部五里河休养所先进军休干部。2024年被评为沈阳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先进军休干部。 是辽宁省实验中学在我青少年成长时期铸就了我永远要力争上游的信念,让我至今能生活得这么精彩。</p> <p class="ql-block">作者:申力立</p><p class="ql-block">制作:佟丽娜</p><p class="ql-block">校对:高 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