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暴风骤雨〉 创作地纪念馆》 参观记

我是老索

前  序 <p class="ql-block"><b>东北黑龙江地区是全国解放最早,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最早的地区。1946年,党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后,东北解放区有12000名干部下乡开展土地改革,当年7月,以萧洪达为队长、周立波为副队长的土改工作队来到元宝村,带领村民开展土改运动。 周立波以此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暴风骤雨》</b></p> <p class="ql-block">我对这段历史很关注。我读过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看过电影《暴风骤雨》;甚至亲自到《暴风骤雨》创作素材的原始地点黑龙江省尚志市,被称为中国土地改革文化第一村的元宝村《暴风骤雨纪念馆》去考察学习。</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宝村村门牌坊。</p> <p class="ql-block">这是纪念馆外大门和馆铭牌。</p> <p class="ql-block">这是时任村党支部张书记在向参观者做介绍(网图)</p> <p class="ql-block">当听说哈尔滨市宣传部门和文旅部门为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纪念周立波同志的光辉业绩,在太阳岛新开辟设立了《周立波暴风骤雨创作地纪念馆》, 并于今年7月2号正式对外开放。7月5日是星期六,我们急不可待地驱车前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位于太阳岛临江街5号原来一幢老俄侨的三层楼公馆。后称凤翔书屋。是当时中共东北局领导王首道的住所。作家周立波和夫人应邀在这里居住,并最终完成《暴风骤雨》的写作。当之无愧地被冠名《暴风骤雨》创作地称谓。</p> <p class="ql-block">走进纪念馆前厅宽敞明亮。 展馆3层楼4个部分,展陈面积为1090平方米。好有气派呀。</p> <p class="ql-block">展馆主题板的主题词<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为时代歌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旁边是《暴风骤雨》书籍文本的硕大模型图板,令人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仔细阅读了序言内容。</p> 第一部分 <p class="ql-block">展览的第一部分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起,把这称作是暴风骤雨的源泉沃土。</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不是简单的文学青年,他是延安时期的鲁艺教员,战时文艺工作者,有幸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聆听毛主席讲话并与伟人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说是朱德身后两排左边就是周立波,我也分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展览详尽地介绍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工作的详尽安排和各地落实工作情况。</p><p class="ql-block">周立波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徒步两个月从大西北转战大东北,以土改工作队副队长身份进驻元宝村开山土改工作的。</p> 第二部分 <p class="ql-block">上到2楼,进入第二部分。重点讲述土改文学鸿篇巨著的创作始末。</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参加土改时用过的一些农具和测量器具。</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在东北农村土改时的情景还原。</p> <p class="ql-block">土改工作队的萧洪达队长等同志也参与了构思和素材收集。萧洪达队长就是书中肖队长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这是《暴风骤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许多人物的影视图像。有肖队长、赵光腚、郭全海、老孙头还有韩老六、杜善人等等。</p> <p class="ql-block">《暴风骤雨》文稿初成,有关文化部门组织了众多名家召开研讨会,舒群、严文井、华君武等二十几位与会者对文稿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就此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完善。这里展出了大量的手稿原件。</p> <p class="ql-block">我们仔细观看书稿和视频资料,仿佛对面站着的就是周立波本人。</p> <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清晰的记载着这是周立波和夫人林蓝在太阳岛上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览馆为周立波当时创作环境的情景复原。旁边站立者是周立波的夫人林蓝,也是延安时期的老干部。他们在太阳岛上的合影照片悬挂在办公桌的上方。</p><p class="ql-block">这个房间是当时东北局领导王首道住所地一个住屋。周立波夫妇在这里居住40天。他每天创作十几个小时。终于完成了32万字的文章定稿,交由东北书局刊印。</p> 第三部分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本纪念馆的布展顺序采取了倒叙插述的表述方法。先从源泉沃土的延安圣地开篇;又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引人入胜;再用鸿篇巨著《暴风骤雨》推向高潮。最后才在这个部分笔锋一转介绍当家主人的生平和取得的其他成就。</p><p class="ql-block">隆重推出第三部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人民作家永恒记忆</b></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本名周绍仪,字凤翔,笔名有周立波、周德、张尚斌等,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现代作家、编译家、学者、出色的报刊编辑,曾任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湖南分会主席,是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并兼《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编委。</p> <p class="ql-block">1908.08~1928.02</p><p class="ql-block">周立波自幼勤奋好学,优异成绩考入名校湖南省立一中。接触到新文化新思想影响。</p> <p class="ql-block">1928.03~1937.09</p><p class="ql-block">周立波跻身上海,苦学外语,翻译外著。先后翻译出版了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普希金的《复仇艳遇》等多国多篇近百万字外文作品,撰写20余篇文学评论。荣获青年翻译家美称。此间,周立波将原名按英语自由Liberty一词的音译正式取名立波。</p> <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身,但如果他真有显赫的出身人们还是会记住的。引导周立波走上革命道路的竟然是大文学家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他的亲叔叔周扬。这一点以前没人说过,我们也从来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1937.09~1939.12</p><p class="ql-block">赴延安途经西安,分别受董必武、任弼时委派,陪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驻华使馆参赞卡逊长时间赴各地考察八路军抗日救国情况,事后撰写发表了两篇文学报告。</p> <p class="ql-block">图片可见,周立波与外国友人以及任弼时、董必武、叶剑英、聂荣臻、邓颕超、李克农等领导同志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39.12~1944.11</p><p class="ql-block">在延安,在鲁艺边教学边创作,写出许多纪实文学作品,奠定了文学基础。作为文艺工作者代表,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这期间周立波在个人生活中的重大收获是与第2任妻子林蓝喜结连理。</p> <p class="ql-block">1944.11-1946.10</p><p class="ql-block">周立波随军南征,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编印《前进报》《解放报》。南下历时329天,行程15800多里,转战78个县,经历战斗70余次,周立波"用两只脚徒步走完七个省的战场",留下一本《南下记》。1945年10月部队举行整编,整编后调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社副社长的领导职务。</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一手握笔,一手拿枪经历真实的血腥战场,成为坚强的钢铁战士。</p> <p class="ql-block">1946.10~1949.08</p><p class="ql-block">调往东北参加土改和文化建设工作,除完成《暴风骤雨》外,完成有关鲁迅高尔基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报告,主持领导《松江农民》报纸和《文学战线》期刊工作。</p> <p class="ql-block">1949.08~1951.01</p><p class="ql-block">调干进京任文化部编审,参与《解效了的中国》纪录片,获国际斯大林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1951 .02∽1954.10</p><p class="ql-block">深入工厂生活,写岀《钢铁洪流》、《北京来客》等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1954.10~1966.05</p><p class="ql-block">返故乡湖南,笔耕乡野,出品大量乡土作品,与赵树理被并称乡土文学“南周北赵”。文革十年哑然失声。</p> <p class="ql-block">1977~1979.09</p><p class="ql-block">文革后复出,继续勤奋笔耕。宏业未尽,溘然离世,仅享71周岁,惜哉哀哉!</p> <p class="ql-block">有谁能想到能做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身后撰写墓铭志。周立波做到了,何其悲壮豪迈又何自谦自省!</p><p class="ql-block">他是这样写的(摘要):</p><p class="ql-block"><b>死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子,</b></p><p class="ql-block"><b>一个洞庭湖边的乡野的居民·</b></p><p class="ql-block"><b>在生前,他唱过歌,他晒过太阳,</b></p><p class="ql-block"><b>也遇到过苦难……</b></p><p class="ql-block"><b>但是,</b></p><p class="ql-block"><b>他所歌唱的刚强和反叛会更壮旺,</b></p><p class="ql-block"><b>他所歌唱的美丽和真诚永遠生存。</b></p><p class="ql-block"> 一一《周立波自拟墓志铭》</p><p class="ql-block"><br></p> 第四部分 <p class="ql-block">盘点周立波的文学创作经历。写作出版过近40部文学作品,翻译出版过六部外国文学作品,主持或参与过十几种刊物的出版发行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部分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被开垦的处女地》是他的翻译作品处女之作;</p><p class="ql-block">《南下记》是他的征战南北军旅生涯之作;</p><p class="ql-block">《暴风骤雨》是他声名大振的成名之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钢铁洪流》是他的从工三年工业题材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山乡巨变》是他回乡七年农业题材之作;</p><p class="ql-block">《湘江一夜》是他无奈的封山之作;</p><p class="ql-block">《风雪汾河》是他未尽的遗憾之作……</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有其独特的不可撼动而又少为人知的文学地位。</p> <p class="ql-block">文化部门为周立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悼词中对周立波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创作进取的一生给以高度评价。诸多的文豪官员发声悼念故人。</p> <p class="ql-block">而作为引导周立波走上革命道路,指导周立波开拓文学创作事业的叔叔、中国文联原主席周扬的纪念文字更为具象贴切:</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立波首先是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然后才是一个作家。立波从来没有把这个地位摆颠倒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留下的不仅有着为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作贡献的文集,还有他为革命文艺身体力行的优良品格,更有着可贵的贯穿他一生的共产主义精神。"</b></p> <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人民日报发表纪念周立波的长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展览是有始终的,思绪和感慨是无限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矗立在以“为时代歌唱,为人民创作”为题的,周立波最喜爱最具代表性的大幅照片前,久久不愿离去,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以前孤陋寡闻,提起周立波仅能联想起《暴风骤雨》,反之亦然。今天才豁然知晓,周立波是中国早期外国先进文学的青年翻译家,是延安时期的知名文艺工作者,是征战大江南北的钢铁战士,是多产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是功勋卓著的地方文化战线领导人。让人肃然起敬,十分敬佩。</p> <p class="ql-block">离开纪念馆时我们几乎是一步一步退却而行的。望着周立波老先生的巨幅画像和雕塑我们感觉到他的形象越发高大,无从追随,仅能望其项背。</p><p class="ql-block">别了周老先生,后生这厢有礼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文编辑制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索 明 景 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年7月8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于哈尔滨松北恒大绿洲</b></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摄于纪念馆现场)</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4sQ1XYGmIZF64J76Do31w" target="_blank">别人看《周立波暴风骤雨创作地》</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