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1~15日,游览福建。</p><p class="ql-block">5月13日,抵达并入住永定土楼。</p><p class="ql-block">5月14日,游览永定洪坑林氏宗祠及天后宮,南靖土楼,后奔赴厦门,拜谒南普陀寺。</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即永定客家土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永定区,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其中清代以前的约占1/3,具有代表性的土楼近3000座。</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分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三大种类。永定土楼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具有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的结构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在永定土楼内,还保持着客家人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土楼也被誉为“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永定土楼获“最古老、最多、最大、最高”等四项吉尼斯纪录。</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建筑具有六大特点。</p><p class="ql-block">特点一:源远流长,最古老土楼13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永定客家土楼产生于唐朝以前,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p> <p class="ql-block">随着人口向外迁徙,土楼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辐射到南靖、平和、新罗、上杭等邻近县、区,包括非客家地区。</p> <p class="ql-block">唐末宋初以前,永定就有客家先民居住,元以前以“堡”、“寨”命名的村子或土楼有40多个,元后期土楼已相当普遍。</p> <p class="ql-block">现存最古老的土楼是城郊乡古二村的龙安寨,1300年以上。</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为永定客家土楼发展的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2001年仍有人建土楼。</p> <p class="ql-block">特点二:千姿百态,种类达30多种</p><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主要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府第式方楼、殿堂式围楼、五凤楼、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形似古代的纱帽)、吊脚楼(后向悬空,以柱支撑)、前圆后方形楼、前方后圆形楼、半月形楼、曲尺形楼、走马楼、一字形楼、日字形楼等30多种。</p> <p class="ql-block">成因主要有:楼主审美情趣各异;楼主人口或经济条件差异;楼主的风水理念不同。</p> <p class="ql-block">特点三:规模宏大,一座土楼可住数百人</p><p class="ql-block">现存永定土楼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占地500平方米,高3层以上的约占80%。</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土楼占地面积达11519平方米,最高的有6层,直径最长的圆楼有84米,规模最大的圆楼高4层、内外4环,400多个房间。</p> <p class="ql-block">一座土楼可居住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土楼王”承启楼在鼎盛时期居住了800人。</p> <p class="ql-block">特点四:结构奇巧,抗震功能突出</p><p class="ql-block">(1)中轴线鲜明,大门(除了外大门)、厅堂、主楼都建在中轴线上,横楼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两边对称极为严格。</p> <p class="ql-block">(2)每座土楼都有厅堂,以主厅(祖堂)为核心,并以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p> <p class="ql-block">(3)内通廊式平面,四通八达,为永定客家土楼有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4)土墙非常坚固,全楼所有木结构连成整体,与土墙紧密相连;土墙内埋设大量长木条、长竹片作为墙筋,这是土楼具有很强抗震功能的最关键因素。圆楼的整体性、向心力更强,抗震功能也更突出。</p> <p class="ql-block">特点五:功能齐全,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小王国”</p><p class="ql-block">永定客家土楼功能齐全,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教化育人等多种功能。</p> <p class="ql-block">祖堂用于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等,楼内或楼侧有水井。较大型土楼的内或外设花园、鱼池等,将古代园林艺术融入其中。</p><p class="ql-block">楼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场地,又可晾晒农作物,其他生产生活等设施也一应俱全,一座大型的永定客家土楼,如同功能齐全的小社会,被称为“热闹的小城市”、“家族的小王国”。</p> <p class="ql-block">特点六:内涵丰富,文化底蕴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俗称“八卦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土楼王子”,亦有“东方建筑明珠”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由林鸿超主持建造,位于福建永定湖坑镇洪坑村,是洪坑土楼群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是客家圆楼的精品之一,外形似一顶古代官帽,在永定两万多座土楼中,较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坐北朝南,主楼按易经八卦设计,分成八卦。</p> <p class="ql-block">卦构之间设有防火墙,并设拱门,门关自成院落,门开院落相通。</p> <p class="ql-block">楼内有二层环形楼台,内环正中为中心大厅,厅前设廊,以4根近7米长的大石柱支撑。</p> <p class="ql-block">它分为内外两环,外环楼是四层的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是二层砖木结构的西洋式建筑,形成了“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以中西合璧、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采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较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土生民居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开创了将西方建筑文化融入客家圆楼建筑的先河,振成楼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反映了客家人传统家族伦理和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本体楼,于1991年3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洪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永定区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由玉成楼、庆成楼、振成楼、永源楼、福兴楼、景阳楼、阳临楼、朝阳楼、庆福楼、光裕楼、九盛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万盛楼、尚德楼、辉萼楼、庆宜楼、永昌楼、永成楼、福兴楼、集源楼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p> <p class="ql-block">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p> <p class="ql-block">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p> <p class="ql-block">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为洪坑土楼群的杰出代表,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纱帽楼是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经典类型之一,因其建筑外观与古代官员乌纱帽的轮廓高度相似而得名。该建筑类型产生于宋元时期,至明末形成完备的建造体系,既是客家人为适应防御需求建造的聚居建筑,也是承载客家耕读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存纱帽楼多分布于龙岩市永定区,常与五凤楼、八角楼等形态共同构成土楼建筑群,其"外高内低"的阶梯状造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殿堂式围屋是客家土楼的重要类型,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永定区。该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为核心,沿轴线依次建造大门、厅堂、后室,横屋分布于两侧形成整体方形结构。相较于府第式方楼,其规模较小且结构简化,通过抬高横屋高度增强防御功能,建筑形制包含二堂二横、三堂四横等典型范式。作为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殿堂式围屋采用生土夯筑墙体与木构架结合的技术体系,内部空间以天井连接上下厅堂,既满足家族聚居需求,又适应闽西山地自然环境。截至2022年,该建筑类型仍是研究客家迁徙史与建筑技艺的重要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府第式方楼是客家土楼的主要类型之一,以“三堂二横”式结构为特征,沿中轴线分布前、中、后三堂,两侧对称建横屋,通过天井与走廊连接,兼具五凤楼的美感和强化防御功能。典型代表包括永定福裕楼及永隆昌建筑群,后者占地超1.1万平方米,含五至六层主楼及数百间房。福裕楼始建于1880年,由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历时三年建成。其采用前低后高的三堂布局,主楼高七层,外墙连体、内分三单元,卵石围墙与自然景观相融。楼主林氏三兄弟以经营条丝烟致富后捐资兴建日新学堂,该学堂采用中西合璧设计。林氏后人林逊之曾任民国中央议员,其弟林亮之获法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公职。</p> <p class="ql-block">2010年春节,胡锦涛视察永定土楼时指出:“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分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三大种类。</p><p class="ql-block">除五凤楼是中原汉族府第式建筑形式的直接传承外,圆、方土楼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但其祖祠建于全楼中心,仍保持中原汉族礼制传统中孝悌尊卑观念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p><p class="ql-block">五凤,语出《小学绀珠》:“五凤:赤者凤,黄者鹚雏,青者鸾,紫者鹫鹫,白者鹄。”蕴含有五行配五色的含义。即东西南北中的五方,配五色五凤(鸟),并以此命名住宅。</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素为高贵庄重的礼制建筑,最标准的平面形式是“三堂两横”。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五凤楼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闽西南五凤楼的实例及形制看,平面布置上严格恪守中轴主线、左右均衡的原则;空间形态上张弛有序,层次穿插,体量端庄稳重;造型上屋坡舒缓,以歇山式为主,屋檐飞翘;在房屋的组接上,单体简率、整体较富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通常沿中轴线前后依序布置下堂、中堂和主楼(合称三堂)。前面的下堂和中堂均为单层——下堂为门厅,中堂为大厅,在体量上高大于下堂,是家人聚会之所;主楼三、四、五层不等。具体分配是:底层祖堂,左右及以上各层安排家庭支系;三堂之间分隔天井。前天井左右设厢厅、有通廊连接横屋。五凤楼中的横屋,系与中轴平行的条形长屋,排列在住宅中轴主体的左右。中间横亘有称为“横坪”的长院。从居住功能层面而言,横屋也是居室。在层高上,自前及后,层数递增。迨至后端,略低于主楼。统而观之,主楼制高,两侧鸟翼作左右拱护状,舒展若凤凰展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三堂二横”“三堂四横”的平面构图和空间格局,延续了中原北方合院式建筑的形制基型和风格:三、四合院两侧厢房衍变成了厢厅和横屋,以敷人口众多之需;三至五层高的主楼以及渐高的横屋,一是房屋地基地形等高线所致——通常择址于前低后高的丘陵山脚地带,前有方坪、半圆池塘,后为半圆凉阴。如此负阴抱阳、前卑后尊(前低后高)。二是五凤楼中均为家族中人,人口众多,需要相应的空间。反映在建筑平面构图和空间组合上,结合礼制,须安排重要单元以统率高标于其他,以界分主次、对称和尊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的主要特点是:①必有高大、建于中轴线的开敞厅堂。②一般是三堂二横或更复杂形式,小型的至少也有上下两堂。③左右设有平衡对称的横屋,横屋数量2—6列不等。④大门前的晒谷坪及半圆形的池塘必不可少。⑤布局必然是后高前低,层层跌落。</p> <p class="ql-block">方楼</p><p class="ql-block">方楼也叫四方楼,是客家土楼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可以说,凡是有圆楼的地方必会有方楼,且建造的历史也比圆楼早。</p> <p class="ql-block">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p> <p class="ql-block">方楼的特点:</p><p class="ql-block">①纵轴对称,主次分明。在一条纵向轴线上,布置了一系列楼堂厢房,鳞次栉比,组成主次分明、对称严谨的庞大建筑群体。这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一个传统特征,适合了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因而受到肯定和推崇。</p> <p class="ql-block">②以厅堂为中心。在客家民居中,以厅堂为院落中心组织房间也是一个基本特征。在大型的方楼中,厅堂总是布置在轴线正中,开间最大,装修也最为华丽,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③用走廊贯穿全楼。在大型方楼中,不管房间数量多少,布局如何复杂,都必有宽敞的走廊贯穿诸厅堂加以连接,不因风霜雨雪的干扰而影响使用。</p> <p class="ql-block">④房间方整宜作卧室。方楼的房间、厅堂都呈长方形或正方形,与其他类型土楼相比,房间更便于长方形家具如床、桌、橱、柜的摆设,使用起来方便合理。</p> <p class="ql-block">圆楼</p><p class="ql-block">圆楼,又称圆寨,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寨是堡垒,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成为有效的准军事工程。</p> <p class="ql-block">圆楼是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p> <p class="ql-block">与方楼相比,圆楼有八大优点:</p><p class="ql-block">①方楼的四角房间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声干扰大,因此不受欢迎,而圆楼消灭了角房间。</p> <p class="ql-block">②“圆不会亏一方”,平等、均等是圆楼的重要特性。圆楼的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p> <p class="ql-block">③同样周长围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因此,采用圆楼可以得到比方楼更大的内院空间。</p> <p class="ql-block">④就圆楼的每个扇形房间而言,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短,是木构架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房间比矩形房间更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消灭了角房间,对大木料的需要也相应减少。可见圆楼比方楼更节省木料。</p> <p class="ql-block">⑤圆楼构件尺寸统一。因此,只要间数确定之后,普通的木匠就能很快计算出各种梁柱构件的尺寸及整个圆楼用料。</p> <p class="ql-block">⑥圆楼的屋顶比方楼更加简化,圆楼的两坡顶比方楼的九脊顶简单得多,施工也相对简便。</p> <p class="ql-block">⑦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山有凹煞,方楼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因此,在楼角基石上要刻“泰山石敢当”用以制煞。而圆楼无角,据说煞气会滑走。如南</p><p class="ql-block">靖县船场乡的沟尾楼把方楼靠路边的两个角抹成圆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笃信风水,为避煞气而建圆楼也是原因之一。抛开迷信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区的风,那么,显然圆楼对风的阻力比方楼要小,邪气对居室的影响也较小,从这一点看,选择圆楼有其道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⑧从抗震的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的地震力,因此,高度相同、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比,如果圆的直径与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比方楼有更强的抗震能力。当地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同样的结论,这是人们选择圆楼的另一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多谢观赏!</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取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