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培训:AICO技术驱动下的教育数字化实践思考

雷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与赵密、王丹老师主讲的《人工智能课堂观察(AICO)赋能主题式校本研修》讲座后,我对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教育变革有了更系统的认知。讲座深入剖析人工智能课堂观察的技术原理与实践路径,生动展示了智能技术与校本研修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座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课堂观察的技术架构:通过在教室部署多模态传感设备(如前后双摄像头、音频采集系统等),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息化记录。系统借助计算机视觉分析师生行为、表情与互动轨迹,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解析课堂对话质量,最终生成涵盖“教学时间分配、问答互动模式、学生参与热力图、教学策略有效性”等维度的诊断报告,为教学评估提供了精准的量化依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丹老师重点介绍了九华和平将军渡小学获评省级典型案例的数字化研修模型。这一模式在湘潭市多所学校推广后,已形成“课堂观察有焦点、循证教研有证据、协作反思结构化”的新型教研形态,让校本研修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支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密老师结合湘潭市工作坊实践,提炼出极具操作性的校本研修实施流程:课前,基于历史数据确定观察焦点(如提问设计、小组合作等);课中,AI实时采集教学行为与学习反应数据;课后,教师借助分析报告开展个体反思,教研组通过数据比对深化研讨;最后迭代设计干预方案,投入下一轮教学验证效果。在民主小学《竹节人》课例中,教师通过扫描二维码即时获取AI报告,发现“学生高阶思维应答时间占比不足15%”的关键问题后,随即针对性调整问题设计策略,让课堂互动质量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座中丰富的跨学科案例,生动展现了AICO在不同教研场景中的赋能价值。值得深思的是,赵密、王丹老师的分享不仅聚焦前沿技术,更传递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AICO赋能下的校本研修,核心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如何扩展教师的认知边界,如何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如何重塑教育的生命质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创新,以更审慎的立场守护教育本质,在人机协同的新征程中,与同仁共同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壮阔图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