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

二哥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原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改名。历经多次重建,现有大殿为崇祯年间重修,2001年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大门两侧墙壁的石刻分别为“桃莲应瑞”和“桑莲法界”分别代表寺庙的历史传承与重兴。</p> <p class="ql-block">  桃莲应瑞位于右侧墙面,由圆瑛法师题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桑莲法界位于左侧墙面,为明代僧人遗留。</p> <p class="ql-block">  两处石刻形成时空呼应,成为开元寺“千年古桑”与“桃开红莲”两大瑞象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石刻的故事,在下文中有详细介绍……</p> 犭贪照壁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门口(西塔北侧)墙壁上悬挂的是一面为犭贪(音同“贪”)的琉璃照壁。</p><p class="ql-block"> 犭是传说中的一种天界神兽,它天性贪婪,胃口极大,吃完了天界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后,来到人间将所有金银财宝据为己有。当它看到太阳从东海升起,顿生贪念,冲向东海妄图一口吞下太阳,结果掉入海里淹死了。“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天阳”。说的就是这个“犭贪”。</p> <p class="ql-block">  左右两堵主题为“晋相”“封侯”的精致砖雕,让整堵照墙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更为饱满、完整。</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砖雕主题为“晋相”。左边是脚踏实地的大象,背上背着支方天画戟,谐音“吉祥”。戟上挂着罄,罄下则是一个瓶子,寓意脚踏实地,清贫自守;罄下方巧妙地放置着一个绣球,绣球左侧有个如意。旁边的小象,站在由一块块不规则的小石头垒起来的高处,背上驮着一面镜子,谐音“晋相”,寓意尽管站在高处却“危若累卵”,引导人们认识正确的“吉祥”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左侧还配了一小副砖雕,上面雕刻拎得手持扫把,头上飞着一只蜻蜓,谐音“清庭”,清扫庭院,寓意更时时关照内心,清扫内心的杂念。</p> <p class="ql-block">  右边的砖雕主题为“封候”。这副砖雕里包含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吉祥图画,松树旁的两个仙鹤,象征着松鹤延年;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寓意着喜上眉梢;鹿的旁边还巧妙地描绘了灵芝和花束。鹿衔芝兰、寓意着福禄长寿;竹子一节比一节长,象征着步步高升。而图中的猴子,置人生这些幸福于不顾,爬上树手握一根长长的棍子去捅马蜂窝,寓意“封侯”。如果执着于追求权势,有些可能就像捅了马蜂窝的猴子一样难以全身而退。</p> <p class="ql-block">  右侧配了一副寒山挥动芭蕉的砖雕,他的头上有一只蝙蝠,寓意扫除千般灾难,招来百种福祉。</p> 紫云屏 <p class="ql-block">  紫云屏是开云寺正门前的一座明代照墙,始建于1576年。高6米、宽15米,以隶书刻有“紫云屏”三字,为明代书法家陈于王所书隶体“紫云屏”三字。分刻于三块50厘米见方的版石上,笔力端庄,为开元寺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正门匾“紫雲”,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开元寺山门上悬挂的“紫雲”二字源自元代,由佛门弟子释可中所书,因佛门传统未落款。此名源于唐代佛殿前曾有“紫雲盖地”的异象,故题字纪念。</p><p class="ql-block"> 照壁“紫云屏”:正门对面的石照壁刻有“紫云屏”三字,与匾额呼应,形成完整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 勅大开元、万寿禅寺”匾额,是这座千年古寺历史地位与皇家渊源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勅”(同“敕”)意为皇帝诏令声明该寺名由朝廷钦定。彰显其官方正统性。</p><p class="ql-block">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朝廷批准合并支院并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此后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气势恢宏,体现了寺庙在宋元时期作为泉州规模最大、地位最尊的佛教寺院的权威。</p> 桑树开莲建寺始末 <p class="ql-block">  千年建寺传说。唐代巨贾黄守恭有一大片桑园,有一天,他梦见一位和尚向他乞求土地来建造道场。虽然黄守恭乐善好施,但他并不愿意将这片桑园奉献出来。于是他故意提出个难题:“如果三天内桑园里的桑树能开出白莲花,我就愿意献地。”</p><p class="ql-block"> 令人惊呀的是,第三天满园的桑树竞然盛开了洁白的莲花。黄守恭被这一种奇观象深深感动,最终决定献出土地。传说中的那位和尚就是主持建筑道场的匡护大师,因此寺庙被赐名为“莲花寺”。如今寺庙西侧还有一颗枝干蟠曲的老桑树,是当年留下来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被围墙保护起来的千年古桑树,至今仍被视为“世界桑王”。2005年4月其枝头再现形似白莲的菌茹,延续传奇。</p> <p class="ql-block">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千年古桑被雷电劈中。没想到的是,这次雷击,竞缔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千年古桑被一劈为三。有一枝几乎全部都焦掉了,另一枝落在地上,被人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在石上镌一对联“此树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古桑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如同三瓣莲花盛开,其上则是绿盖如云</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内有许多古树,这颗榕树已有5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內分布着多对石狮子,形态各异。西塔前,两只宋代花岗岩石狮呈趴卧状,白色、造型古朴写意,头顶有孔洞,或与历史传说相关。</p> 西塔(仁寿塔) <p class="ql-block">  仁寿塔建于南宋绍定、端平年间(1228—1236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45.06米。</p><p class="ql-block"> 塔身外壁每一层都交错浮雕着各乘佛教人物,共80尊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须弥座束腰处所雕刻的40幅花卉鸟兽图,也与这一美好世界相契合。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唐僧、猴行者雕像。</p> <p class="ql-block">  男性观音菩萨,手持莲花、身披铠甲,体现佛教本土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  唐僧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  猴行者雕像</p> 放心石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西塔下有一块被民间唤作“放心石”的石刻。</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刻以其独特的书法造型成为新晋网红——中央阴刻的“心”字,中间一点悬垂下方,仿佛被千年光阴轻轻拂落。</p><p class="ql-block"> 这方石刻堪称无言的警世恒言,跨越时空的禅语。“提起万缘生,放下全无事。”的禅意已跃然石上。</p> 托塔小石雕 <p class="ql-block">  在双塔的基座下,隐藏着16位托搭的小石雕,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历经风雨却依旧坚韧。</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雕小侏儒,虽然静默无声,却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岁月磨去了它们的棱角,但它的故事却更加深刻。看着这些石雕,仿佛能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份坚韧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每位石雕都栩栩如生,有的穿着无袖短杉,有的裤子滑落在肚脐下,有的单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双手托举,有的双手撑膝。每一尊石雕都生动有趣,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p> 吹哨石雕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西塔(仁寿塔)下,有一座栩栩如生的石雕像,它位于西塔须弥座束腰的转角处,原本是一位托塔力士。这座雕像的细节令人惊叹,尽管它背负着万千重的石塔,却依然能够从容不迫地将右手拇指和食指吮于口中,呈现出吹哨的姿态。见过它的人,一定会在内心深处听到那悠扬的哨音。</p> 东塔(镇国塔) <p class="ql-block">  东塔(镇国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完整的宋代石塔之一,通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现存花岗岩塔体为南宋嘉臣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每层设四门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门旁浮雕武士、天王、金刚等造像80尊,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在东塔须弥座浮雕中,有许多佛教故事。</p> 丘井狂象 <p class="ql-block">  《丘井狂象》故事场景,其中包含井中毒蛇、黑白老鼠啃咬树藤、蜂巢坠落等元素。生动诠释佛教中关于生死无常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有一男子在荒野行走时被恶象所追逐,忽然见到一口枯井,急忙抓住树藤进入井口躲避。这时有黑、白二鼠啃咬树藤;井的四周有四条毒蛇;井底又有毒龙。</p><p class="ql-block"> 男子心慌意乱地晃动树藤,却撞坏了树上的蜂巢引起众蜂攻击。这时有五滴蜂蜜,由树藤滴入男子口中,而获得短暂安慰。这一场景反映了佛教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即便是面临生死无常,仍需要在苦难中寻找精神寄托。</p> 三车出宅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东塔须弥座浮雕中的“三车出宅”是佛教《法华经》、《壁喻品》中的典故,通过长者用鹿车、羊车、牛车引诱儿子挑战性离火宅的故事,比喻三乘(声闻乘、绿觉乘、菩萨乘)教义。</p><p class="ql-block"> 故事讲述一位长者有三个儿子,在宅中嬉戏时遭遇火灾。长者用不同车辆(鹿车、羊车、牛车)吸引他们逃离,最终以大白牛车引导他们离开。其中羊车代表佛教中的“领头羊”概念,寓意勤勉工作可获得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 该浮雕位于东塔须弥座西北侧束腰部,与佛教东传、阿育王皈依佛门等39幅浮雕共同组成佛教故事长卷。其人物形象融合了汉地特征,体现了佛教中国化(汉代)的早期形态。</p> 宋代二塔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两座南宋宝箧印制塔同样令人瞩目。</p><p class="ql-block"> 这两座宋代二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采用当宝箧印经式石塔设计,即阿育王塔,每座塔高约5.48米。塔的下部是石砌的梯形体基座,基座上则是分层方形的塔身,塔的上部两层四面浮雕,第一层每面浮雕有四尊坐莲佛像,第二层有四面浅龛,内刻佛本生故事。</p><p class="ql-block"> 1982年,因台风导致拜座旁古榕树被刮到砸在石塔上,维护修葺时,在塔内发现一件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文字中有“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兼御史大夫”的记载。</p> 大雄宝殿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是泉州开元寺的主体建筑。现有主体结构为明代重建后定型的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高20米。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核心组成部分,其斗拱装饰的24尊融合多元文化特征的“飞天乐伎”木雕及月台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展现出宋明时期雕刻艺术的巅峰成就。该建筑与寺内宋代双塔共同构成泉州古城地标、其建筑规制与佛像供列方式在全国佛教建筑中具有独特地位。</p> 狮身人面浮雕 <p class="ql-block">  狮身人面浮雕,月台须弥座镶嵌72幅青石浮雕,采用宋代“压地隐起”雕刻技法。狮身结合波斯卷发、印度璎珞等装饰元素,是现存最完整的宋元时期印度教石刻群。</p> <p class="ql-block">  每一幅浮雕都像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不同地域文化在泉州的交流与传播。</p> <p class="ql-block">  山门殿悬挂的木刻对联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此联由南宋理学家朱熹创作,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于1938年补书。</p> 飞天乐伎 <p class="ql-block">  24尊木雕斗拱构件,融合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羽翼及中国传统飞天服饰特征,手持南音乐器作演奏状,该造型被应用于泉州现代成雕“飞天迎宾”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  后回廊中央的两根古印度教石柱,雕刻精美、造型独特。每个圆盘内都浮雕着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对于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p> 桃莲应瑞 <p class="ql-block">  《桃莲应瑞》近代重修时的祥瑞奇观。1924年圆瑛法师等重修开元寺时,寺内一株桃树在秋季反常开花,花苞形似红莲,被视为与唐代“桑莲法界”相呼应的瑞兆。这一事件被记载于《泉州开元寺志》,并留下“桃莲应瑞”石匾及珍贵历史照片,体现了佛教文化中“感应祥瑞”的传统。</p> 石龟 <p class="ql-block">  这个石龟是2000年6月22日在泉州正定府前街施工工地发现,同年8月拉入开元寺保存。</p><p class="ql-block"> 此龟为巨型赑屃(石龟碑座),残重107吨,为五代后晋时期遗存,是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赑屃石刻。</p> <p class="ql-block">  背部饰六角形龟甲纹,四肢粗壮、獠牙外露,驼峰凹槽用于固定石碑。</p> 弘一法师 <p class="ql-block">  提起弘一法师,很多人可能是不了解,但是听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p class="ql-block"> 你想起来了吗,这首《送别》1915年李叔同填词。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著名音乐家、美术家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18年8月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3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p> 弘一法师化身地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化身地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的承天寺,1942年圆寂后在此茶毗(火化)并留下1800余颗七彩舍利子。妙莲法师依其遗嘱将舍利分装两坛,分别供奉于泉清元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p> 月臺别院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作为弘一法师最重要的弘法场所,其驻锡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在此完成《南山律在家备览》等重要佛学著作。月台别院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承天寺的旧居(按原貌重建),手书对联“有无景自在,入不二法门”等遗迹。寺院兼具历史价值与诸修氛围,是研究弘一法师晚年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与寺院关联的多元社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具有重要贡献。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了经济繁荣,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在宗教、建筑与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和多元共存,至今仍可感受当时繁荣的盛景。</p>

开元寺

佛教

浮雕

泉州

弘一法师

寓意

西塔

须弥座

树藤

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