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胜锦溪

REIVIRK

锦溪古镇的入口石牌坊,牌坊上书有“水乡佛国”,两侧对联:<br>长堤映月水聚香散必荡雪鸥寻故知 飞阁凌霄片云钟度禅院梵音有新声<br>另一侧的对联:<br>橘灯夜读桃李春风胜秋色 故土梦萦锦溪金波逐玉浪 与影友、师兄雪民相约一起到锦溪拍照,用优雅点的语言,就是“采风”、“寻胜”。九十年代初,古镇游刚刚时兴,我就去过锦溪,今日也可谓旧地重游罢。 沿着一条宛延的石埂槃亭街,两边是明镜似的湖面,古镇“小桥流水不浮不躁”的姿容依然如故,“粉墙黛瓦不艳不妖”的神韵越发醉人。 槃亭街右侧是叫菱塘湾的小湖。 菱荡湾呈半月形,昔日,曾经是渔家及方圆百姓往来市镇理想的憩息泊船之地。 如今的菱塘湾,没有了昔日的热闹,但成了水游锦溪的游客码头,湖中停靠着不少的游船。 菱塘湾内一字排开几十条乌篷船,沿菱塘湾边是“烟雨长廊”。 以往我们是小看了水乡中的“水”。其实水乡之水不仅仅可以代表婉约而矜持的窄河,它也可以代表张扬而苍茫的湖泊。眼前的景象用“大气”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锦溪向我们展示了江南以水为特色的水乡古镇不只有温婉还可见气势。 槃亭街左侧为古莲池。古莲池,原为莲池禅院放生池,始成于南宋初。清顺治十三年(1656)扩建,筑长堤与外界相连。 站在廊桥的下首,四周是大片已残败的荷叶,远处是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种油然而生的古意,情不自禁想起汉曲中所吟唱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湖光环绕,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所飘荡出来的古韵显得微微稀落。 通神御院始建于南宋时期,原名天庆观。后因宋孝宗题名,“笔势腾挪惊凤舞,文光灿斓讶龙飞”,前来观赏御书墨宝者日益增多,故又称通神御院。 五保湖,因其在行政区划上曾经属昆山县第五保,故得名“五保湖”。五保湖呈半圆状,湖面辽阔,湖水清澈,苍苍茫茫、森森渺渺。 站在岸柳下南望,五保湖中一个静卧的“独圩墩”,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四周长满芦草。小岛上有森森翠柏,依稀可辩牌坊翼亭之类,碧波荡漾,映其倒影,绚烂莫测。这里的湖面禁止游船前去,我们站在岸边远远的遥望陈妃水冢。如烟雾气氤氲,小岛如飘在海上之琼阁,景如画,画如景。 史载,南宋初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宋孝宗赵昚携宠妃陈妃途经此处,病殁,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div>而民间传说众说纷纭,时隔八百年,悬疑越发扑朔迷离。</div> 一说,陈妃是宋王朝的哪位君王的爱妃?<br>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br>《昆山县志》载述:陈妃为宋孝宗之妃,陈妃水冢为南宋孝宗妃陈氏墓。 但《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宋孝宗名下计有三后二妃,却不见陈妃之名。<div>乾隆《陈墓镇志》云:“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div> 二是陈妃的死因。有说是宋室南迁临安途径此地时,陈妃见此地山水秀丽心生爱恋,长住在此,不幸染上风寒;有说是陈妃是吃了螃蟹,受寒而亡的;也有说是因路途劳累“病殁”的。<br>又有说,陈妃随孝宗北上抗金,中箭身亡的;或云随孝宗南渡时,被金兵所虏。为保名节,纵身湖中。初时遍捞不得,金兵退去,尸体遂浮,面目如生。乡民怜之,在浮尸之处筑水冢安葬,四时祭之。 旅游丛书《锦溪》:“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赵眘携陈妃途经锦溪……后病殁锦溪并葬此”;《吴宫花草·陈墓杂记》:“1163年金兵南侵时,宋孝宗赵眘迁都南下,途经此地,有一个姓陈的妃子葬于此,故得此名。”<div>按《宋史·孝宗本纪》所述,隆兴二年,孝宗整年都是在朝廷理政,未有离宫外出巡察的记载。而宋王朝南迁的时间不是隆兴二年,而是早在20多年前的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已定都临安即今杭州。故以上两说,均与史实不符。</div> 更神奇的是,水冢建于水上,无论水涨水落,总是露在湖面上,摇曳着绿色的踪影。陈妃水冢是一座浮冢,显示了陈妃超自然的神力。 明朝的姑苏才子文徵明,当年寻游锦溪时即兴作《溪上有感》云:“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去,赢得寒溪尚姓陈。”表达了凭吊古人之内心感受,也为陈墓之谜,笼上一层朦胧的色彩。<br>明代的高启诗云:“遥闻帝子葬陈妃,未许青山觅翠微。江底有龙成穴地,水中无辇到泉扉。”沈周诗云:“君恩付流水,无复吊仙妃,有客捞明月,香魂应借辞。”高启和沈周的挥笔抒怀,在锦溪写下的千古诗文,都是对“陈妃水冢”的千古绝唱! 因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乾隆《陈墓镇志》有记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寺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寺边挖池栽荷,左边为古莲池,又有古莲桥和回廊。故寺名莲池禅院,又名“莲花寺”、“古莲寺”。 莲池禅院始建于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起建造,直到宋理宗嘉泰三年(1203年)完成,经40余年的陆续修建,殿堂廊庑,亭楼室阁,水榭画舫,一应俱全,成为江南一带很有名气的佛门胜地禅宗丛林。 莲池禅院与众不同,是一座朝北庙宇。这在国内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遂有“水乡佛国,庙门朝北;天下世界,只此一家”的说法。 个中缘由,一说与陈妃有关。宋孝宗宠妃(陈妃)的墓冢在莲池禅院南面的五保湖里,为陈妃诵经超度,僧侣要面对菩萨面对水冢,所以寺院正门就只能朝北了。二是表孝宗赵昚与陈妃收复被金兵掠去的北方中原国土的心愿。 禅院内看到的一棵龙柏和一棵古松,传说也是当年宋孝宗亲手种下的。 文昌阁处古莲池一侧,与莲池禅院共为锦溪水乡佛国,是锦溪古镇人文荟萃的象征。 文昌阁,旧称片云阁、文星阁。元天历三年(1330)始建。原在通神道院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里人募资重建,移址于莲池禅院东侧,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 “石音客帆”锦溪八景之一。五保湖和菱塘湾之间这条似龙脊的古石堤埂,“流水穿溪石有声”,故有“石音”之说。常有客帆停泊此处,明月升起,烟炊袅袅,船歌四起。 到锦溪,地铁+公交,虽然很方便,却也花了大半天时间。我们办妥住宿手续,放下物件,拿着相机就外出了。已经三点多,太阳时阴时阳的,不太有力道了,正是拍照最适宜的时间。 我大多是“跟团游”,早晚最适宜拍照的时间往往不是去景区的路上,就是回酒店的路上,而拍照的时间却是太阳当空的时候。 往南走到槃亭街的尽头,过了这座槃亭桥,就进到古镇,进入五保湖,我们寻胜锦溪,观赏古镇恬适素净的古风今韵。 菱塘湾边沿“烟雨长廊”一侧一条巷子似的小路,很长。 路是石头路,墙是灰白墙,房子是瓦房,古镇风情扑面而来。 建于宋代的南塘桥下有井亭一座,亭中井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高启沉醉在南塘桥畔,写下了著名的诗《古井风亭》:“南塘桥下水冷冷,桥畔长堤柳色青,一勺清泉涵古井,十分凉思满风亭。” 沿河而建的廊桥,不仅防晒防雨,极具人文关怀,而且在临河一侧还修了美人靠,既美观又整洁。在美人靠上坐一坐,靠一靠,温馨而舒适,感觉太惬意了。 湖边是一家家店铺,店铺前都挂着写有“茶”、“小吃”等字样的旗。 临水而筑的民居,飞檐翘角的粉墙黛瓦掠入湖底,辉映出一幅蛟龙卧于水底的动人水墨画。 称锦溪为古镇,名副其实,它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它的乳名叫“菉荇”,吴越春秋,当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苏州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初显兴盛。 西汉末东汉初的王莽时代,辅助刘秀战败王莽的历史名将“马援”曾在锦溪这里驯马练兵。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后方,孙权属下的辅吴大将军“张昭”死后葬在这里。东晋画圣顾恺之,唐代大文学家陆龟蒙,晚年长期隐居此镇,镇上曾留有顾恺之墓和陆龟蒙祠堂。 北宋时,定名锦溪。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古镇因此被御旨改为“陈墓”长达八百余年。九十年代初,为适应外商投资,恢复锦溪古名。 如今的锦溪,水巷、古桥、骑楼、廊坊、街市,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成了美妙的水乡神韵……著名作家沈从文喻之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称她“浓妆淡抹总相宜”,刘海粟赞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古镇曾有“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之说。 锦溪被五湖三荡环抱,湖水波光粼粼,在视野所及范围内,差不多有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被浩淼的五保湖所占了,仅仅在面前青石板路的尽头,依稀可见远处的古镇。 一年四季,“钓船频往返,渔唱复悠扬。风细调偏高,月明声正长。” 锦溪被五湖三荡环抱,大片大片的湖水波光粼粼。锦溪渔唱是为“八景”之一。 锦溪水体大捭大阖、“霸气外露”古镇格局,在江南数不胜数的水乡中,可谓是独一无二。随着对锦溪体味的逐渐沉湎,渐渐发觉在那大气的展开下,其实,满是温婉委约,静成了一种恬淡和永恒。 用水构筑起来的小镇显得很阴柔,穿插而过的河道把小镇切得更加细密,于是在条块多个景点也就有了独立存在的空间。 “锦溪”原为古镇中部西侧东西走向的一条小溪,夹岸桃李纷披,花叶尽洒河面; 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所以得名。 古镇外湖光环绕,古镇内溪水穿流,一派泽国景象。 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这等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 锦溪水美,桥多,街奇,巷幽,园静,美妙非身临其境不能体会。 一座座老宅,悠闲生活的人们,从容淡然。人们的说话声仿佛远在天边,又似近在眼前。 临水而筑的民居,飞檐翘角的粉墙黛瓦掠入湖底,辉映出一幅蛟龙卧于水底的动人水墨画。 青瓦白墙、潺潺流水、安详静谧叫人眷恋。 锦溪的房屋多为一、两层的砖木结构,青瓦屋顶,一般为天井、后院、穿堂、陪弄、成院落式、堂式的布局结构。 房屋大小,高低不同,具有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风格。 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我们边看边寻着拍照。过亭廊,望莲桥…… 蓝天、绿树、石桥和临水民居相互映衬,自然和谐;水上的拱桥与水中的倒影连接起来,恰好成了一轮“满月”。 一条小船穿过了桥洞,向远方驶去,欸乃之声隐约可闻。它的宁静与繁华交织,让我在慢时光中品味历史的厚重与水乡的柔情…… 古镇的主要街道,一条为上塘街,一条为下塘街;两条街沿界浦河而建,南北走向,一条在河东,一条在河西。 两条热闹繁华的街因为有桥梁,是可以走得通的。 锦溪古镇的巷子与老街都是石块与砖块铺成,古韵古味十足。 街上的老邮局,还是用的老名字“陈墓邮局”,如果有人收到盖有这个邮戳的信函,真不知道有何想法和举止。 早些时候我旅游,基本上是“走过-路过-看过”,那时秉持“不为过去所累,不为将来所忧”理念,显得很轻松。但后来在独自回忆或与友人交流时,那些经历都显得遥远而模糊,交往、交流中往往语塞词穷。 后来,我开始写游记,五年间竟然写了几万字。但是由于一种写实性描述似乎无法帮助我将景致如此动人的原因表达出来,更何况我尝试着用比较偏向于心理的语言去分析它的美。 我在阅读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时,读到“我们如何才能紧紧把握其中是美呢?照相机提供了一种选择。拍照可以稍稍满足那种拥有的渴望……我们对将要失去一幅珍贵的图景的焦虑,会随着快门的每次闪动而逐渐消失。” 最初我只想有个好些的“傻瓜机”或像现在用手机在外出游玩时拍着玩玩而已,但请雪民帮助购买相机时,他帮我配备了较专业的器材。 几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学了不少知识,但还是没有驾驭相机的能力,拍出来的照片,充其量是人们不屑一顾的“旅游照”。 不过,我仍热衷于拍照。要是不拍照,我们就会缺少观察、缺少关注,到了一地,或者走马看花,或者不以为意;任何风景,似乎一览无遗,一目了然,很少去注意细节而痛失风景之美。 水是锦溪魂,桥为锦溪骨。锦溪,湖荡密布,因溪得名,古桥联袂;金波玉浪,古桥穿梭。老镇区原有36座古桥,历经岁月风霜,现尚存26座,大都为明清建筑物。<div>从上塘街隔河看黄公桥(西侧)。黄公桥为单孔梁桥,在下塘街南北向跨王家浜。</div> 在长棣廊看黄公桥(东侧) 周公桥东堍,看到前面的黄公桥和市河对面隐约的中和双桥。 黄公桥畔眺望中和双桥和周公桥。 周公桥,俗称西街桥。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由里人陆允中所建,至清乾隆四年(1739年)里人众捐资重修。 中和双桥位于上塘街、锦溪街交界处,系花岗石单孔平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初年(1333年),昔时,桥畔桃李纷披,两岸绿波掩映,中流网影参差,是锦溪八景之一。 中和桥除了南北走向外,桥堍还可向西通锦溪街和菉荇街。锦溪桥位于中和桥西,系单孔木架梁桥,桥周边景色为陈墓八景之一的“锦溪渔唱”。<div>明代王大津诗曰:<br>“空谷无人响石泉,东江故遣飞花出,隔溪茆屋见炊烟,知是桃源别有天。” <div>诗人归世昌有诗曰:<br>“柳带萦桥水面齐,沙明日暖鹧鸪啼。春来两岸桃争放,不是渔人也欲迷。”</div></div> 1966年,锦溪桥拆除,拆下的桥板并入中和桥,加宽了中和桥桥面,改为斜面桥堍,并改名为“锦溪中和双桥”。 走一走贯穿古河道的小桥,只有读懂锦溪的桥,才能品味出原汁原味的“水乡天堂”,恰如明代画家沈周“溪桥郁古木,渔歌托风远”的隽永诗句;恰如文徵明耐人寻味的七言绝句:“斜阳诗思绕寒汀,何处秋风欸乃声。水漫蒹葭情不及,锦溪桥下白烟生。”这里的每一座古桥都蕴含着一段故事,一幅幅桥联体现着古人美好的愿望和聪明的智慧。 锦溪藏着一个再典型不过的江南特质,镇口的一座古朴的拱桥,就已足够有情调。<div>普庆桥,又名“俞家桥”。花岗石单孔全环形石拱桥,即桥孔水面上呈半个圆,水下面也是半个圆。</div> 传说刘伯温认为这里是龙穴之地,如果不破掉这里的风水,日后必定要出皇帝,与朱元璋争江山。于是,朱元璋即下令在锦溪河的“龙颈”上建了这座全环形的石桥,以卡住龙的脖子。 普庆桥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049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四十六年重修。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河。”六十年代前该桥北侧两堍建有桥楼一幢,在桥面上可直接上东西桥楼。普庆桥亦为锦溪保存最完整之古桥。 踏着桥上高低不齐的石板,来到了普庆桥顶,望着闪闪发光的溪水,风时不时拂过我的脸庞,油然生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节寿桥,位于上塘街南首,菱塘湾西侧,南北跨向。明崇桢三年(1631年)里人捐资所建。清雍正年间里人孙德明为母氏六十大寿重新修整,桥名“节寿”,取以节制德、长寿之意;乾隆54年陆九德重修。 南观音桥处东望节寿桥 鸿福桥,左为天水桥,右为丽泽桥。丽泽桥系花岗石单孔平板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于清乾隆中期。 鸿福桥,因桥身木制,又称红木桥。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里人捐资重建。古桥原为单孔梁桥。1972年因破损改建,拆除石级,加高桥堍,改为水泥平桥。2001年恢复为木桥。 具庆桥,俗称“土地”桥,系花岗石单孔石梁平板桥,因建在土地庙附近而得名。明万历元年(1573年)里人陆安吾建,清代后期重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 里和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建于明永乐五年,清乾隆十二年再度重建成。为锦溪诸古桥中最陈旧,跨度最高大之石拱桥。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 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桥东亲水廊棚内则朱椅间陈,游览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br>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溥济桥, 位于市河北段,俗称“陈家桥”,为索腰并联式拱桥,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里人陆溥、陆济兄弟所建。桥名取其名溥济二字,故名溥济桥。明天启三年重修,桥栏原为木栏,后改砌砖栏。 太平桥,桥身为青石,桥面为花岗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是锦溪第二高拱桥。两侧各有一联:“一弯溪水达龙门,数叠渔歌传鹊桥。”、“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阳澄湖玉浪平。” 隆福桥, 旧称“福寿桥”、长寿桥,系花岗石平板桥,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雍正元年重修。 青龙桥,古称小东桥。桥初为木桥,清雍正年间,里人重建为石堍砖面梁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改建为石桥。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建。 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系花岗单孔全环形石拱桥,桥拱青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整座桥稳重大方。东西桥柱有楹联两幅,分别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愿天常生好人,愿人长做好事”。 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清顺治四年(1647年)由里人出资再修。 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弓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抬眼望去,恬静幽雅,古意盎然。与远近的民居、街道、河埠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天水桥是锦溪保存最残缺之古桥,连同其他古桥一同构筑着锦溪镇的古朴与典雅。 众安桥,俗称“牌楼桥”,因昔时该桥西堍有牌楼一座而得名,系花岗石单孔平桥。此桥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049年),由里人顾克出资修建,取“众人平安”之意。重建于清雍正、道光年间。 十眼长桥,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后又几经修缮。系花岗石多孔平板桥,九墩十孔,由一孔较高的平板与九孔低平板桥连接而成,桥墩采用旧时牌坊条石整齐叠砌,结构坚固,造型古朴别致,外型优美,有“小宝带桥”之美称,与古莲池、文星阁、古莲长堤和桃园构成残缺的古莲景区。 黄永玉先生曾说道:“……画了一百座江南的桥。其实一座就足够了。要知道,从桥头抵达彼岸将有漫长的回忆和随想……上了桥,忘了下来。……在桥的面前,很少有人不受感化的。” 古莲桥是锦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整座桥独立在五保湖中央,朱红色,古典飞檐造型的亭子连结起长长的廊桥。古莲桥如同一支来自远古的莲花,二千年来始终不渝地在水一方低调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独特。 古莲桥左侧有著名的陈妃水墓,右边是孝宗为怀念陈妃在此设立的莲池禅院,古莲桥连接的是一段水上通途,承载的却是亘古的爱情和忧伤。从莲池禅院里径直走进廊桥,别有一种孤独而又高贵的气质。 时间悄悄地流逝,天色已经暗淡下来, 我举起相机,雪民指导我设置曝光参数,按下快门,一看,构图不行;再来,水平线不平,竖直线不挺。我对着取景框已经再三地注意到这些因素,磨磨蹭蹭,但结果仍然不理想。 照片拍了许多,却始终不能成就一幅完美的画面,哪怕用一模一样的参数,因为测光点的不同,也不能拍出曝光正确的照片。 在反复的揣摩中,我似乎觉得,拍摄知识了解得越多,拍摄时考虑得越多,反而拍不好。 夜色渐渐来临,我们便准备拍摄夜色来临前的“蓝光”。 耐心地等待,天色越来越暗,“快看,那边。”雪民喊道,指着东北方向,我慌忙按下快门。 看看我拍的,似乎也没有什么蓝光,而雪民安慰我,你总算拍到一张。 天完全暗下来,我们去拍摄夜景。夜晚让人的注意力转向了白天被忽视的方方面面。在阳光的照射下,一些物体、景象显得很普通,不会吸引人的注意,人们可能忽视了它,不会对它心生好奇。 然而,夜晚却倾覆了这种在白天被认为是普通的东西;它隐蔽了许多杂乱破癖的地方,允许人们看到灯光下的情景,并且心生困惑,一切竟然都是如此奇特,令人吃惊和令人赞叹! 与此同时,雾气引来愁绪。雾气弥漫的夜晚,犹如某种气味,将我们带回到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有着相同气息的其他时刻。我想起了在大学的夜晚,沿着灯光下的运动场走回住所:想起了那时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之间的区别,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各种困境和失落让我产生了一种苦乐交集的伤感。 祥和安静的气氛让我内心静下来,静静的冥想,抬头看着蓝色的天空,迷蒙、梦幻,一片和谐的景象引入眼帘,使自己沉淀下来。 结束了今天的拍摄,我们入住鹿野苑民宿。 第二天清晨五点钟,我们就起床赶去拍黎明前一刻的紫光。 一轮明月高挂天际,清寒而高冷。我们架好三脚架,等待着那令人激动的时刻。 天空不完全是黑色的,而是呈现出一种橘黄。 天色慢慢亮起来,好像薄薄的蒙着一层云,像雾,像纱,像絮,慢慢地在天空里弥散,而不是一朵朵或一团团的云块或云团。 隐隐的像有点蓝光或紫色光了,赶忙按下快门,“啊,拍到了,拍到了!”雪民高兴地喊起来。 我可没那么激动,回看,我并没有看到想要的感觉。 天色更亮些了,微微现出红色,好像有些耶稣光,从厚薄不匀的云雾中散发出来,但也并不明显。 忽然,太阳已经从底下升到一尺高了,才露出一点脸,又赶忙像怕羞似的,钻进云纱里去了。 如此像捉迷藏般,我们被逗着玩。终于天完全亮了,云雾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晴空一片耀眼的光辉。 清晨的阳光洒在菱塘湾,撩开了古镇新一天的面纱。 锦溪古镇,一个古典安静的江南小镇,满溢着古色古香的小镇味道与风情。 手中相机记录的美景,是我在意境中那被记录的一道亮丽瞬间。一丝丝的微风,足以拂走所有的杂念,留下无限的清空,唤起对生活的憧憬,感受生活的魅力,激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