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改变的过程

方圆fg

<p class="ql-block">我在学心理之前,觉得自己上学看书很多,知道的很多,心理很健康,我没问题,都是他们有问题。此时我处于无知的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p><p class="ql-block">2014年我参加父母智慧课时有个体验,学员面前放两把椅子,请两名学员分别当父母,孩子向坐在椅子上父母代表哭诉爸妈曾带给自己的伤害,表达不满。我体验父母的角色,看到别人的痛苦,才意识到父母竟然能伤害到孩子。这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让我看到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为了不再伤害我的孩子,我决定要学习改变。</p><p class="ql-block">我走向了心理学习之路。在课堂上,我了解了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认识到自己有很多局限性的认知,学会修炼积极正向的思维高速公路,通过情绪入手找自己的局限性信念和过往曾经的不满,探索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学了很多心理知识与技巧,我有了改变自己的办法。</p><p class="ql-block">我带着觉察的意识,持之以恒的去做。比如阳光日记写了三年半,用“好事情”意义转化法每次坚持写一个月,写了3次以上。通过情绪入手,重新导演修改过往的经历,连续做了三个月以上。断断续续写文章已近7年。</p><p class="ql-block">我在坚持做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积极正向、乐观包容的习惯,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比如,我已经习惯随时随地欣赏认可别人。和爱人交流时,以前他说的某类话会引发我的脾气,现在我竟然没感觉了。和同事交流时,大家都感觉我脾气好,简直想不到我曾经爱发脾气。我的面相也变了,以前比较强势,像个男人一样,现在大家说我变的比较柔和慈悲了。</p><p class="ql-block">随着我继续有意识的坚持做,我还在发生变化。相信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孩子家人也在改变,更多的包容允许、积极正向将会在他们身上呈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无知→自知→觉察→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水的一定不是鱼,因为鱼就生活在水中。其实人也一样,因为终日生活在空气当中也不会意识到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我们常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也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我经常会以此作为类比来解释“当局者迷”以及由这种“迷”所导致的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无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知,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在诸多方面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最典型的就是他们不知道心理与道理不同、心理咨询不是讲道理。他们更不知道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心理机制尤其是无意识的心理动力,以至于他们经常把浅层原因当成了潜在的动机。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他们当然也是不可能知道的——如果他们知道的话,也就不寻求心理帮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助人的第一步就是让那些对心理和心理咨询的无知者变得自知,也就是让他们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变成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可称之为一种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是心理咨询起效的必备条件之一,我认为这也是心理教育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才能让鱼知道水的存在?答案是让鱼离开水!如何才能让我们意识到空气的存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主动地屏住呼吸,或者把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导致与空气隔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或隔离就是跳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会那些有心理问题者从心理问题当中跳出来看自己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助人的第二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知道了自己不知道,当事人才可能想知道,才会有想知道的动机,才能够变成行动去实现目标,这就像只有让那个井底之蛙知道自己在井底看到的只是有限的天空,它才会产生想从井中跳出来的愿望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心理操作角度,在这一步,不同的心理疗法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动力心理学会促使当事人无意识意识化,让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移情和阻抗;认知行为疗法会说诸如自动思维等不合理认知,才是导致其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人本主义的求助者中心疗法会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动机,会对诸如人格结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格异化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给予解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第三步是让当事人知道自己知道。这是由认知变成行为必要一步,如果没有这一步,知道不可能变成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步就是觉察,觉察就是觉知,就是意识——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任何意志行动都离不开意识的参与!知识,只有在意识的参与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变成行动。想想那些开车因为接听电话而出车祸甚至丧命的人,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和现实,事故总是发生在那些缺乏安全意识的人身上,而这些缺乏安全意识的人并不缺少安全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与正念相关的训练如何风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觉察的基础上会产生意志行为——行动,而长期的行动就会形成习惯。所谓习惯就是无意识的行为,就是当事人在做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就好像天经地义、浑然天成,因此民间又称为“习惯成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