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问候语变迁见证时代,消费陷阱警醒晚年<br> 有道是:到啥时候说啥话。困难时期,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吃了没有?”那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吃不饱穿不暖,温饱问题是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br> 政革开放以后,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日常花费还是很紧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大家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人见面总是问:“在哪里发财呢?”<br> 后来,国家又开始抓精神文明建设,推行文明用语,“你好!”成为人们见面第一句问候语。<br> 如今,经过几十年努力,已全面脱贫,步入小康,绝大多数人可说是吃穿住用,日常花费不愁。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风湿病,关节病,皮肤病,呼吸道病,脑梗脑溢血等慢性病人日益增多,特别是三高人群剧增,并由中老年人群向年青人蔓延。<br> 看着一个个散步聊天,逛商场超市,唱歌跳舞,十分精神,但一谈到健康,不是这样毛病,就是那样毛病,有多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因此,人们深切感受到健康的重要,特别是中老年人到一起,谈论的主要话题就是保健。<br> 应运而生的保健行业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医院诊所不多,但推拿按摩店,针灸理疗店,药店,减肥馆等到处都是,且个个生意红火。各类以免费送东西,搞活动,或以养生讲座为名,实则高价卖普通商品丶保健产品的活动随时随地可见。按摩骑,按摩床,还有什么松针粉,孢子粉,牛羊驼骡奶粉,食用油,甚至饮用水,包括锅碗瓢盆等都冠以保健产品。不能说这些东西没有一点保健作用,但起码不是他们吹的那样无所不能,也绝对不值他们标的那个价格。一些老年人手上有点闲钱,经过一些专业人士的反复忽悠洗脑,高价买回,结果并非宣传的那样理想,价非所值,常常后悔不已。这种现象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因为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相对来说闲钱较多,闲时间较多,对保健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更容易成为不良商家诱导消费的目标。<br> 在路上散步时,常常会看到发传单的,无偿发米丶发锅盔丶发鸡蛋的,当然他们只给比较好糊弄的的老年人群发。工作人员看你有一点潜力,就会把你追老远,做你的工作,拣你爱听的说。你只要表现一点兴趣,就会想方设法动员你去他们店,并信誓旦旦地给你说,去他们店有什么什么好处,如秒杀活动,一元钱可买好几元钱的东西。<br> 据知情者说,你去他们店里以后,的确有秒杀活动。但必须要先留下你的电话号码,进他们的购物群后,才能抄杀。如一元钱可购买10个鸡蛋,或一元钱5斤米(面),然后精心安排你坐下来,有小吃小喝热情招待,并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的叫着,把你叫的热呼呼的,昏呼呼的,再给你讲他们的产品有多么多么好,能防治什么什么病,并且能给你拿出一大堆依据,使你深信不疑。<br> 成功洗脑后,报出产品天价价格,然后说今天搞什么活动,他们给上面争取到的活动价是多少。并许诺,只要你买他们推荐的产品,他们再给你无偿送店内产品若干,叫你立马有一种产品保健性能很强,价格很合适,不买就亏了的感觉。他们还会精心安排几个老会员坐在你跟前,帮忙宣传产品的保健作用,说他多少钱买了多少什么产品,保健作用有多大,鼓动你买。你脑子一发热可能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就糊里糊涂装进别人口袋里了。<br> 妻常在小区跳舞,参加集体活动,认识的人多,常有人找,说某某店搞活动,凡是去的人可以免费领多少个鸡蛋,还能免费坐保健椅,免费艾灸,免费听保健课。妻警惕性较高,总是问:“会不会诱导购物?”来人就会说“他们免费送东西咱就领,叫购物,咱不需要,不购就是了。咱不买,他还能把咱的钱抢去?”这种现象隔三差五就会有,常听人说,她一年免费领的鸡蛋多的都吃不完。<br> 我常提醒妻及其伙伴,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和小恩小惠所蒙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永远记着,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商家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不是慈善机构,无端的好处给你的越多,陷阱就越深,不要贪占小便宜,否则,悔之晚矣,当好自为之。</h3> <h3>文/山间小溪<br>图/网络<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