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兵团军歌的诞生

海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昵称 海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 55849890</span></p> <p class="ql-block">  2009年8月,我回了趟北大荒。</p><p class="ql-block"> 此番圆梦之旅能与王德全相会于冰城实为一大快事。</p><p class="ql-block"> 知道王德全的人并不很多,但知道《兵团战士胸有朝阳》的人却比比皆是,在北大荒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在哈尔滨与兵团战友欢聚的时候,最让我感动的是王老师应我之请,当场演唱了《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和《我爱我的细毛羊》两首歌,把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能再次听到知青作曲家亲自演唱大家耳熟能详的知青歌曲,心中的感慨无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我在“作曲家”前加上“知青”二字作定语,不仅仅是因为王德全也是刚从学校毕业就下到农村的青年学生,符合“知青”的定义,而且还因为王德全始终和我们知青工作生活在一起,睡的是一铺炕,喝的是一口井,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盏灯!所以他的歌能写出知青的心声,唱出知青的豪情,以至于久唱不衰数十年,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定音符。</p><p class="ql-block"> 王德全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曾与他同在政治处一科室办公,他搞音乐,我做文字。他比我们知青中的老高三还长二三岁,是我们的大哥,因此我们都称他“王老师”。王老师是 66届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生。正当他在学校度过了两年浑浑厄厄的“文革”生活时,黑龙江重建生产建设兵团。纳入解放军序列的兵团受“文革”影响相对少些,兵团需要农工,需要战士,也需要文化,需要音乐。王德全因此被兵团选中,直接分配到五师师直中学担任音乐教师。</p><p class="ql-block"> 1968年8月,正当大批知青奔赴北大荒之际,王德全也打起背包来到了由九三农管局改编的兵团五师。尽管师部的条件要比连队好上百倍,但与有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相比依然土得掉渣。年轻的音乐教师很快就被火热的兵团生活所感染,摆脱了城市繁华的诱惑,怀着青年人特有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还办起了鼓乐队。半年之后五师组建文艺宣传队,那时的全称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王德全调任队长。1972年师文艺宣传队和师男女篮球队整体编入五师糖厂,从那时起一直到79年我返城,我们都在一个单位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兵团时期是王德全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这其间他创作了二十多首歌曲,最付盛名的就是《兵团战士胸有朝阳》。</p><p class="ql-block"> 《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是黑龙江兵团时期一支鼓舞斗志、振奋人心的歌,被一百多万兵团战士誉为我们的军歌。词作者是五师政委高思同志。高政委是个善于思考,很有文化休养的38年抗战老兵,1968年奉沈阳军区之命到黑龙江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并留任五师政委。大批知青参加到屯垦戍边的队伍中,既有可歌可泣的一面,也有悲观波动的一面。长期的军旅生涯使高政委深知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于是他就试着自己写歌,希望有一支嘹亮动听的“兵团之歌”凝聚起广大官兵的斗志。歌词写好后,大家都说写得好,可谱曲高政委是外行,怎么写也不着调。正当老高犯愁之际,夫人因在宣传队与王德全搭过戏,了解这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便向他推荐了王德全。</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1年的5月的事,师业余文艺创作组正准备到基层去体验生活,王德全被派到49团(尖山农场)。出发的时候,高政委叫住王德全,直接交代了让他为歌词谱曲的任务。当时王德全并没意识到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使命,但他十分感谢师首长的信任,也深深地被这位老战士的革命激情所感动。便欣然接受了。</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在哈尔滨搞音乐的人都深受俄罗斯音乐的影响,王德全也不例外,对俄罗斯歌曲情由独钟。开始创作时,王德全谱出的曲子怎么也摆脱不了俄罗斯的旋律,唱不出中国军歌的味道。随着在基层连队与众多知青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积累,他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弟弟妹妹与自己一样告别父母远离城市,在这偏僻贫困之地以还很幼弱的肢体担负起繁重的劳作,却依然乐观向上,朝气蓬勃,表现出把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的高尚情操和不怕苦不怕累,甘为人民守边疆的无畏气概。王德全在感动与被感动中进入了真正的兵团战士的情感世界。一天晚上,连队停电,王德全盘腿坐在炕上,望着呲呲燃烧的煤油灯,陷入了思索中:眼前时而出现兵团战士劳动中你追我赶的场景,欢快的笑声在原野上回荡;时而出现兵团战士行进的队列,耳边响起了整齐的步伐声和口令声,步步有力,声声如雷,作曲家的心激荡了,汹涌澎湃了!表达激情的进行曲旋律渐渐在心中形成,风格也转化成了中华民族味。那晚,油灯下的王德全把对边疆的情感全部宣泄在了稿纸上,一支带着青春气息,又铿锵雄壮的军歌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试唱以后,高政委很满意,政治部的首长也很满意,年末在五师的文艺汇演中,一炮当红,这支兵团战士自己的歌迅速传遍各团各连,在而后举行的兵团文艺汇演中获得大奖,一下子唱红了全兵团。从此北大荒的原野之上到处荡漾着高亢嘹亮、慷慨激昂的旋律,到处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兵团战士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人很少有把名利放在首位的,高思政委和王德全老师都是这样的人,在上报兵团的歌谱材料上,他们全都隐姓埋名,词曲作者填写得是:五师业余创作组。</p> <p class="ql-block">  贴上这支歌的歌谱,能歌善舞者尽管放声高歌,唱出豪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