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字见大同2025》文创台历为周历,采用文字介绍、书法作品、大同风光、大同文物等循环结构,应时而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封面题字由我市著名书法家郜孝撰写,节气书法由殷雪年撰写,集章印谱由王情华篆刻,摄影佳作出自十余位摄影家之手。</p> <p class="ql-block">印章中的历史回声——“字见大同”治印感想</p><p class="ql-block"> 去年年底,我有幸为大同日报传媒集团的文创日历《字见大同》治印,为2024年的美丽大同留下一个小小而有意义的印记。印,会意字。 “印”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上方像一只手,下方是一个半跪着的人的形象。古时候“跪坐”表示休息,可以理解为不用劳作的人、富人、当官的人。为官者需要用“官印”象征身份,而使劲按压物体时,常常会在其他物体上留下一些印记,因而“印”又被引申为痕迹、印记、标记。</p><p class="ql-block"> “字见大同”印,设计之初,为了让广大读者易于识读,选用小篆入印,参考了近代浙派印风,朱文与白文精心设计了十几稿后,征求大同日报杨刚老师的意见与建议,多次交流,又几番修改印稿,定为白文印。采用 浙派“切刀法”,拟汉印满白文意,刻出古拙味道,最终刻成了一方古朴典雅,韵味悠远的印。</p><p class="ql-block"> 印章边款四字“字见大同”为隶书,拟伊秉绶意,结体方正,分布均匀,想取高古博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无奈水平有限,尽力而为也只能算是照猫画虎了。印石选用老挝石,乳白底色加上星星点点的彩色,像冬季的大同,飘雪时的美景。印钮为如意钮,象征美丽的大同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 印如其人,字如其魂。面对文字印痕,我们在一个个汉字中,看到形(形体)、意(构形)、用(功能)要素,“字见大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大同的大门……字也是人类生活的符号,它承载着历史延绵不断的文明。翻阅历史文献,品读考古材料,鬼方、昆夷、玁狁、戎、狄、楼烦、林胡、白羊、匈奴、鲜卑、鸟桓、契丹、女真等各族,你方唱罢我登台,或融或战,在阴山、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环绕,桑干河横贯其中的大同盆地,轮番上演了游牧与农耕碰撞的精彩大剧。历史的大剧一幕一幕的谢幕了,而演出的“道具”勾注塞(故驿故城)、白羊城(左云白羊故城)、高柳城(阳高李官屯古城)、武州东塞城(云冈区吴官屯古城)、平邑城(云州区东水地古城)、平城(平城区操场城古城址)等一座座古城池,时不时的响起曾经的战鼓声。战国“平城”尖足布币,汉“平城”瓦当,鲜卑的“晋鲜卑归义侯”金印,刀刻斧凿苍劲有力的“魏碑”书体,再见了大同战国秦汉时的军事文明,鲜卑策马驰骋的游牧文明,北魏平城时代的都市文明。</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年轮在这大同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无数的印痕,逐字解读,逐印寻根,“字见大同”大不同。</p> <p class="ql-block">边款,老挝石:2.0×2.0厘米。</p> <p class="ql-block">听见大同</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0日,大同日报发表。</p> <p class="ql-block">石上缘分</p><p class="ql-block">□ 王情华</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30日,是个难忘的日子。壬寅年的前一天,我的文章和篆刻作品登在《大同日报》的云冈副刊版上,真是欣喜万分,无上光荣。</p><p class="ql-block">《大同日报》在我心中一直是很珍贵的读物,权威且重要。初中时,老师让我们收集新闻,每天十条,所以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后,边吃晚饭边看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节目,然后再细细品读《大同日报》,报上有重要新闻都会摘抄下来,有国之大事,比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则整张报纸都会收藏起来。发现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或者喜欢的图片,写完作业或者周末就会细心地剪下来并小心翼翼地装进收纳册里。收纳册里的剪报有摄影作品、绘画雕塑,也有书法篆刻作品,空闲时间拿出来翻翻别有一番乐趣,也许从那时起就潜移默化地喜欢上了诗书画印。</p><p class="ql-block">读《大同日报》已经是习惯,每日读报剪报也成了趣事一件,直到上大学离开大同,才中断了这个习惯。</p><p class="ql-block">在2021年大同市三八妇女节书画展上,认识了《大同日报》的杨刚老师与贺英老师,两位老师对我的篆刻作品很感兴趣,我们一起交流了每方印的创作思路和呈现效果,并希望以后有机会到我的工作室进一步了解我的篆刻。2021年岁末,他们问我有没有兴趣刻两方新年吉语印,再配一篇文章,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篆刻、认识篆刻之美。我平时不善言辞,也没有在这么重要的媒体上发表过文章,但机会难得,我确实想试试,我参考了吉语印有关书籍,最终确定两方印文内容:“有万喜”“壬寅大吉”。瓦当在古代有保护与祈福的美好寓意,“有万喜”拟瓦当形和意来设计。“壬寅大吉”取陈巨来细朱文风格,通过设计印稿、上石、刻印、盖印、再修改、再盖,两方印章刻治完成,也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至于文章,本着专业谨慎的态度,又参考了一些篆刻专业书籍,就有了开头那一幕。</p><p class="ql-block">有了这一次的投稿经历,有报社老师的肯定,有身边朋友们的鼓励,我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多信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大同日报》云冈副刊版,我陆续发表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肖形印,大同新名片之“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三方组印,第一届大同好礼文化旅游创意大赛优秀作品“云冈壮景”的八方组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还写了一篇文章《治印云冈壮景》。</p><p class="ql-block">从不敢写文章,到认真查资料写文章,我终于突破自己。去年年底,我为大同日报传媒集团的文创日历《字见大同》治印,选用小篆入印,参考了近代浙派印风,朱文白文设计了十几稿,又几番修改,采用 “切刀法”,加入满白文汉印的特点,刻出古拙味道,最终刻成了一方“字见大同”。今年春节期间,又发表了两方贺岁印,白文“有龙则灵”、朱文“游龙”,一方一圆,代表吉祥如意,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大同日报》陪伴了我的青少年时光,也见证了我在书法篆刻道路上的成长和进步。现在,书法篆刻已融入到我的生活和生命中,是每日不可或缺的营养餐。我能如此幸运,要特别感谢与《大同日报》的缘分,她是师亦是友,一路无声相伴,一路撞击心房。</p><p class="ql-block">▲ 一纸风行</p><p class="ql-block">▲ 向云而生</p><p class="ql-block">《大同日报》迎来75华诞,我发自内心祝福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感念一代代报人的默默奉献。情溢于方寸,我精心刻治了两方四厘米印章,“一纸风行”“向云而生”。从一纸风行到向云而生,《大同日报》风华正茂,心怀党和人民,记录伟大时代,用笔和镜头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大同故事。走过75年不平凡岁月,《大同日报》注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0日大同日报发表。</p> <p class="ql-block">大同日报创刊七十五周年。</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9日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