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西城核心地带,一片占地仅66.5亩的土地上,42口定向斜井如钢铁森林般矗立。这里便是河50丛式定向井平台——全国建成时间最早、开发规模最大、平均井深最深、难度最大的陆地平台井组,获国家1989年科技成果一等奖。自1989年5月25日投产以来,它改写了传统油田“井口散、占地广”的开发模式,成为“城中油田”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河50断块地处城区中心,周边居民区密集,传统分散布井方式会因占地广、噪音、污染等影响居民生活。这种“地上集中、地下分散”的丛式井组模式,因地制宜地解决了难题。</p><p class="ql-block"> 1989年,张东荣从大庆石油学院毕业,来到现河采油厂河50井组实习。工作36年来,他见证了这里的点滴变化。</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东荣(59岁,现河采油厂现河庄采油管理区主任工程师):“1987年,河50丛式井组的第一口井从河51斜111井开始打。管理局当时高度重视。第一口井开钻的时候,由咱们原工会主席李吉顺鸣枪开钻,召开了抢上河50丛式井组誓师大会,很隆重。”</p><p class="ql-block"> 河50丛式井组在一个井场上钻出多口定向井,井口间距仅3米,排距63米,井底却延伸至数百米外的地下油层,将原本需439亩的分散井场压缩至66.5亩。</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东荣:“咱们这个区块要在地面比较小的区域内把地下的含油面积全部控制起来,就必须使用丛式井组。大概是三五个足球场那么大,有42口井。地面管网集中,这样容易管理。”</p><p class="ql-block"> 该项目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创造了7项全国定向井钻井新纪录。</p><p class="ql-block"> 丛式井组的挑战在于“井口挤、地下绕”。钻头得像穿针引线一样,在地下绕过障碍物。为此,项目组创新使用了三维绕障防碰技术。另一项关键技术是大位移定向钻井,管柱从井口最远能延伸1000多米。</p><p class="ql-block"> 河50丛式井组从创建之初就处处彰显着技术创新的成效。</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东荣:“它采用推广了很多新技术。比如抽油机,投产时用的是顾院士发明的链条机。到后来又使用高原机,到目前基本上使用静音机,迭代更新快。这是地上。地下用的先进技术更多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电潜螺杆泵。它下得比较深,对那些出沙或者油稠的复杂油层结构能适应。”</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工人们以河50丛式井组为荣,在工作中团结奋斗,在管理上精益求精,在技术进步方面更是勇争一流、勇攀高峰。</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东荣:“现河采油厂采油14队当时30个人负责管理,最高产量一天600吨,年产是20多万吨。我刚毕业在这实习时这里相对比较荒凉。一年多时间,40多口新井的开井以及生产的配套工作量,基本上全是靠人拉肩扛完成。老工人常常说:‘小车不倒尽管推。’‘宁愿累倒在井场上,也不躺在病床上。’那个干劲值得我们学习。当时的队长叫王瑞东,他有一对双胞胎,妻子也是现河职工。两人工作都忙,有时晚上回家抱着孩子就困倒在沙发上。那时有句口号:‘不讲条件,不分昼夜。”</p><p class="ql-block"> 繁忙紧张的工作,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学习、钻研新技术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东荣:“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有很多专业书籍,大家相互提问,看谁先问倒谁。还开展‘今天我来当老师’活动,教学相长。每个人都上台去讲。”</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现河采油厂现河庄采油管理区河50注采站的管理下,这里全部实现自动化,单井集油流程通过阀组切换完成计量,减少管线用量,避免管线穿孔污染。职工自己在实践中摸索的收气降套压技术,既环保又增产。</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东荣:“收气降套压增产增气技术是这个队伍率先提出来的。因为咱们井在城区,井的套管气是不允许外排的,油井就形成一个憋压现象,对这个油井的泵效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是油井的产量。他们把每口井的套管气用管线连起来,汇集起来,再加装一台泵,收的气打到集输流程里边。这样就实现了油井降压、提高泵效、增产增气的目的。实施之后,每天能回收两三千方气。这个技术很环保。避免了资源浪费和套管气外排造成大气污染。”</p><p class="ql-block"> 河50井组始终践行油田与城市共发展的理念。2009年“二次开发”中,新加密38口油水井,继续采用丛式井组模式。在控水稳产方面采用水井压驱增注和就地分水回注、精细过滤技术,有效延缓产量递减。新能源开发也走在前列。</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东荣:“现在管理局倡导搞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这里利用空地装了2300多平方米的光伏板,每天发电量600~700度左右。”</p><p class="ql-block"> 36年来,河50井组累计产油298.5万吨,是现河采油厂产能递减控制最好的单位之一。这里还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人人合一,井井有条”。“人人合一”寓意团队齐心协力,“井井有条”则反映油井管理规范有序。</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东荣:“河50丛式井组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意味着它的光辉。《说文解字》里对丛的解释有一个寓意就是繁荣发展、永争第一。这样也诞生了咱们的河50文化:人人合一、永争第一。这与咱们现河家文化,都是一以贯之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河50井组成为新员工的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东荣:“新分来的油田大学生,都来这参观。这里是爱油田、爱国教育基地,也是反映咱们石油工业的一个开放点。”</p><p class="ql-block"> 从艰苦创业到智能化管理,从传统能源到绿色光伏,河50丛式井组始终以创新和担当书写着胜利的传奇,激励干部员工砥砺奋进、再创佳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