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信仰矢志不逾,敢于吃苦、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者,才是真正有信仰的人。——题记 </p> (图片:井冈山有“五井”——五个小村子,大井这里有一处毛泽东旧居) <p class="ql-block"> 4月15日上午,我们看完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等景点后,已近12点,的哥把我们带到一家小饭馆吃午饭。饭堂出饭菜很快,有各式炒菜和米饭供选,点饭菜时,服务生有意提示我们有红米饭,我一听有便欣然上心,此生以来只听那首红歌里唱红米饭,还不曾品尝过它,随即点上。上饭时发现红米饭是用竹筒蒸的,也感新奇,便先尝了一口。这一尝,便让我这个吃惯了白米、白面的人,真正体味到,这红米饭真不好吃。它缺少我们常吃的白米饭的那种纯香,咀嚼时的感觉用“如同嚼蜡”一词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可以想见当年的毛泽东等一帮革命者,就是吃这种红米饭免强加点南瓜汤坚持与国民党进行军事政治斗争的。就这样的饭,在敌严密的封锁下,能吃得到就应是不错的了。惜我革命的领袖们,惜我革命的红军战士们。</p> (图片:井冈山上红米饭) 井冈山有“五井”,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五个村庄,它们均在群山环绕中。大井是其中最大的村庄。午饭后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即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br>这里我拍下第一张照片是中午12点44分,“大井”两字刻在一块大石头上,旁边一棵显得遒劲挺拔的松树似在为它站岗。旧居检票门楼应是典型的徽式,显得大气而庄重。进门后发现一条小溪——这是我们上山后见到的第一处流水。但见清流潺潺,崇光闪亮,吸人眼球。溪边一棵不知名的树似在诉说着红军时代的故事。<br> <p class="ql-block">(视频:大井毛泽东旧居景区内溪流淙淙,树木掩荫,似在诉说着那时候可歌可泣的故事)</p> (图片:大井毛泽东旧居景区检票口) <p class="ql-block"> 这里看起来很开阔,旧居的门在其正面的右侧,从门口开始就用小石子将路面镶嵌,进门后则是一条砖铺的小路,它顺着一幢平房的北侧向前延伸。我沿着这条砖路录制了一段视频,直至转向这幢平房的正前方于陈毅旧居门前止步。然后又看到朱德旧居。当我收起镜头回看时却见游人们都在房前一个小小的广场里拍照,</p> <p class="ql-block">(视频:走进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 这小小广场里种满了绿草,草坪中间有四棵不算大,我叫不上名的树,树的向阳处有一年轻毛泽东坐在一块石头上目视前方显忧国忧民的样子的塑像,脚下花草簇拥。塑像四周地面全用卵石铺砌。</p> (图片:毛泽东旧居前毛泽东当年坐在读书石上的雕像) <p class="ql-block"> 毛塑像旁边,另有一棵老槐树,看似确有些老了,有的枝杆已经干枯,被锯去稍头,但中间几枝却又新枝突发,鲜翠可人,给人以枯木逢春之感。老树的周围地面,用卵石镶嵌出一片,正前方有一块不大的石头,石头的右后方是三尊毛泽东著作的雕塑,中为《选集》第一卷,左侧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右侧是《井冈山的斗争》,意味着选集中关于井冈山的两篇著作是在这里里完成的。老树的右侧,有朱毛两人手拉手的塑像,朱显憨厚,毛现大气。塑像的脚下是熊熊燃烧的“火焰”。火焰上是毛体“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配以红五角星。大家纷纷在这里留影。</p> (图片:毛泽东旧居旁的老槐树,朱毛曾一起运筹反围剿) (图片:笔者在毛泽东读书石留影) <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开始关注旧居的陈设。</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一幢房屋的几个小院大体结构基本类同,都是黑色的屋瓦、暗紫色的本制门窗,修得都很精巧,但院落空间很小,抬头看天井,真好像处在一眼长方形的水井似的。客个房间里实物很少,光线不足。朱毛当年就是在这里运筹指挥红军与敌斗争的。</p> (图片:) (图片:毛泽东旧居内景) (图片:毛泽东旧居内景) 图片:毛泽东旧居内景——毛与红军战士餐室) 毛泽东旧居一块牌子上这样介绍:<br>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来到大井,常在这里居住,大井原是王佐部队的一处驻地。毛泽东来后常与王佐促膝谈心,讲革命道理,并派干部到王佐部队进行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毛还经常带领红军战士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参加劳动生产,并把交获的部分物资分给群众。当年红军的诊疗所也在这里。彭德怀、宛希先、何挺颖、何长工、王佐、曹鑅(音恒)等也在这里居住。<br> 1929年2月,这栋房子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只剩下两堵残墙,1960年修复时,把残墙嵌入新墙中保存下来。房前有一巨石,当年毛泽东常坐在巨石上看书,或观看工佐部队练兵。<br> (图片:朱德旧居) <p class="ql-block"> 这个介绍中将毛读书坐过的石头称作“巨石”,但我们看到并坐在上面拍照的那块石头却非巨石,可能已非原来那块巨石了。</p> 图片:毛泽东旧居景区对读书石的介绍) <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来到旧居房屋的背面,发现有两棵古树被围栏保护。一棵是南方红豆杉,一棵是椤木石楠。有介绍,但不知年代。</p> 图片:毛泽东旧居后墙外两棵古树,一棵是南方红豆杉,一棵是椤木石楠。) 离开旧居,的哥接我们去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路过一家商店停了下来。它原是客家人开的店,房屋均为木制,收拾得很讨人喜欢,内墙上有“将军辣椒酱”字样。店内一座电动石碾不停地碾着红红的辣椒,碾碎的辣椒粒已将碾盘围成了一座辣椒城。店里一位小姑娘站在一摆了各式辣酱的柜台前微笑着用期盼的眼光打量着我们,只可惜我们都是不喜欢辣的客人,如若喜欢我真想买一些带走,要不就对不起这位纯朴可爱的小姑娘了。临离开前我想拍一张小姑娘与柜台的照片,她现出一脸的羞涩想躲开,经我一番开导,她才停了下来。照片上的她仍显得有点羞涩,但这是一种羞涩的美。 (图片:路边商店的井冈小姑娘) 从小店出来没几分钟,我们即来到处在一座矮山下的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院内有数尊表现红军时期救治伤员雕塑,我只选一尊拍了下来。来到陈列室,一封陶铸夫人曾志取名1992年7月20日在北戴河写的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将它拍了下来。并转为文字如下:<br> “我曾在写给中央一份倡议信上签了名,即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除了上述这些,还不要在家里设灵堂。我死了,除陶斯亮和在北京的家里人,在京外的,如志修、曼华、春华,井冈山的来发、金龙,宜章的昭德,贵州的铎莲,大连的昭仁,以及祁阳的党政组织,和北京的其他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把我的遗体先交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无用的火化。火化时除斯亮少数几个人办理,还请中组部老干部局,帮助料理,但千万不要声张,不让其他人知道。我想这样做,才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人死了,本人什么都不知道,战友亲属们来悼念,对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一些悲哀和忙碌,让我死后作一名彻底丧事改革者!我的骨灰一部分埋在八宝山一棵树下当肥料,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还留一点放在家里的骨灰盒里,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埋下去,静悄悄的,绝不要搞什么仪式。由陶斯亮把骨灰送井冈山,事先不要告诉来发和井冈山党组织。死后三个月,由陶斯亮发一个讣告,并在报上登个消息,不要写简历生平。我唯一要求的,是费了多年心血写成的回忆录,请女儿陶斯亮,趁身体健康,脑子够用的时候,抓紧点时间,集中一下精力,尽量快些整理出来。我这几十年的历程,也可以反映我国革命社会历史的一点侧面,不论是好是坏,总算留给后人一点史实。我上述所有愿望,请女儿陶斯亮尊重我的遗愿,照办。”<br> (图片:井冈山红四军医院旧址检票口) (图片:井冈山红四军医院旧址内救治伤病员雕像) <p class="ql-block"> 这个陈列室的前言对曾志作了简单介绍,还为她做了一尊雕像。 </p><p class="ql-block"> “曾志,井冈山斗争时期一名红军女战士。她的一生都前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从15岁进入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湘南暴动、上井冈山、驰骋闽东、转战延安一直到东北,到建设新中国。她为了红军医院建设身体进行,率先垂范;她为了解除伤病员们的痛苦,想尽一切办法,她为了革命事业,割舍亲情,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了别人。曾志的一生,出生入死,历尽了种种艰险坎坷,但她却坚定信念,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她不仅是一名真正的革命者,还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p> (图片:井冈山红四军医院旧址陈列室红军女战士陶铸夫人曾志头像) 曾志在井冈山曾任这个医院的党支部书记,上面对信主人的介绍却未提及,可以看得出来,上面的信的文字不是很流畅,但却很朴实。这也让我想起打倒“四从邦”后曾选在中学课本里的陶斯亮写给“文革”前曾任国务院副总理而又遭迫害至死的爸爸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那是对“文革”的斯心裂肺的一次控诉。 (图片:井冈山红四军医院旧址陈列室曾志留给儿女的信) 从红军医院旧址出来不远我们来到龙潭红军造币厂。在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对汉武帝使用过的词,雄才大略。朱毛在井冈山建造币厂,绝对是一个大手笔。毛泽东于1931年11月7日才当选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而这介造币厂却在1928年就在王佐主持下建立起来了,这就叫远见卓识,雄才大略——一开始就想到苏区必须在经济上独立,以发展苏区的产生,满足长期战争所需。 (图片: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旧址) (图片: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旧址内当年仿照墨西哥硬币所造硬币模型) (图片: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旧址内当年仿照墨西哥硬币所造硬币模型正反面) (图片: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旧址内造币工具) 从造币厂出来,的哥将我们送至一处山坡下,大但见竹林森森,我们遂要开始了“井冈翠竹”欣赏。但一行四人中,三位女士都不原意再走路爬山了,在附近坐下休息,而我却一心要看个究竟。 (图片: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旧址内当年仿照墨西哥硬币所造硬币模型) 山下有一大理石碑,碑文是袁鹰所作《井冈翠竹》,但字小且字迹模糊,便将它拍了下来。文长,引前几小段在下:<br> “井冈山五百里林荫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br>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上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彩。<br>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是地说:<br> “有道是:天下竹子画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br>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大家用它搭过帐蓬,用它做过梭标,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羊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筒阵。使多少敌军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已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又不能把它忘记呢?”<br> (图片:井冈山翠竹林区内袁鹰所撰《井冈翠竹》石碑) 对于当年的革命者来说,井冈翠竹寄托了他们无尽的情思。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讲,他们也许已没有功夫来读这些文字了。 (图片:井冈山翠竹林区内茂密的竹林) 踏着一条曲折的阶梯小道,我慢步不远即见有一叫虚心阁的三层阁楼,但见楼脚不远处有一不起眼的石碑,上面刻写着一首《念奴娇•井冈山》未署名。一查才知是毛泽东1965年5月所作。我还不曾品读过呢。<br>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br>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br>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br>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br>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br>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br>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br>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br> (图片:井冈山翠竹林区内毛泽东诗词碑)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将井冈山称之为“南天奇岳”,怎么就没有人来发挥一下呢?“九死一生”出自领袖笔下,可见当年革命之艰难。</p> (图片;井冈山翠竹林区内竹笋) (图片;井冈山翠竹林区内的虚心阁) 我登上这座阁楼俯瞰,满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竹林。我还顺着一条栈道试图找到竹林尽头,却已是不可能了。 (图片:俯瞰井冈山翠竹) (图片:戴着红军八角帽在山上劳作的井冈山农民) 之后来到我们当日要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黄羊界。我们上午看到的只是它的一个哨口,而真正的黄羊界是这里,这里有黄羊界纪念碑,有红军第四军的营房。看着这座营房,还有悬崖上的工事,我们似能听到当年的炮声,小学时就背诵过的毛泽东那首《西江月•井冈山》回响在耳边:<br>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br>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br>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br>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br> (图片:笔者黄羊界纪念碑下留影) (图片:黄羊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逍遁——笔者黄羊界留影) 我们在这里留影并尽情欣赏茫茫苍苍的山峰峡谷,想象着当年红军在上,那些没有信仰的被强迫下的与红军作战的敌军被有信仰的红军疑兵奇袭下抱头鼠窜的情景。 (黄羊界景区仿造的“弹阆累累”防御工事) (图片:黄羊界上远眺) “过了黄羊界,险处不须看”。<div> 之后约半小时,我们已坐进了的哥的车中。<br> 再见了,井冈山,再见了,黄羊界。<br> 明天一早,我们也将离开这座英雄的城市,向赣州进发。<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