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影展带给我的思考……

三晋影像

再有两天,好友刘朝晖的《走进山西大戏台》摄影作品展就要结束了,面对着影展期间观众们给予的好评,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一些感受。<br><br>第一,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山西古戏台堪称中国戏曲艺术与建筑美学的活化石。作为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戏台不仅是演出的场所,更承载着地方民俗、宗教信仰与社会记忆。在山西,古戏台分布广泛,从繁华市镇到偏远村落,都能寻觅到它们的身影。这些古戏台造型各异,既有单檐歇山顶的大气磅礴,也有卷棚顶的精致婉约;建筑风格或庄重肃穆,或灵动飘逸,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匠人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匠心。<br><br><br><br> 第二,从记录形式上看,朝晖通过镜头细致入微地捕捉了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古戏台细节。那些雕花雀替上精美的纹样,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匾额上斑驳的题字,记录着历史的沧桑;而残存于戏台墙壁上的一些壁画和文字则向我们传递了更多的信息,这些易被忽视的文化载体,在镜头下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不仅为濒危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了珍贵的影像档案,更让渐趋淡化的戏曲文化场景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热爱。<br><br><br>第三,从艺术表达层面看,刘朝晖的作品展突破了单纯的记录性摄影,而是融入了对光影、构图的诗意处理,对民俗、民众生活的真实记录,从襄汾县老戏台前的花腔鼓艺人到洪洞县人民舞台前孩子们踢球的身影,从平遥一座破败的戏台前走过的牧羊人到沁水境内因走错路而偶遇戏台前抬着沙发走过的村民,这些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赋予了静态的建筑以时间的流动感,让观众在欣赏视觉美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古戏台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共生关系。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首无声的诗,一曲凝固的音乐,诉说着古戏台的前世今生。<br><br><br><br> 第四,从学术价值的角度看,此次展览同样意义非凡。刘朝晖按照地域、年代系统梳理的古戏台影像,为建筑史、戏曲史研究提供了直观而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影像,学者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古戏台的建筑结构演变、装饰艺术风格变迁。同时,展览所呈现的戏台与节庆活动的紧密关联,也为我们了解山西的民俗活动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些影像资料,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br><br><br><br> 第五,从摄影人的责任看,就是他20 年如一日的坚持,这份坚守早已超越单纯的影像记录,成为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与时代使命的躬身践行。我们知道,在城市化浪潮与岁月侵蚀双重冲击下,许多古戏台面临坍塌损毁的危机,他用镜头定格飞檐斗拱的精妙构造、斑驳壁画的历史痕迹,不仅为古建研究留存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更以影像为媒介,让沉睡的文化遗产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唤醒人们对传统建筑艺术的珍视。这份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向世人证明文化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方能在时光长河中打捞起即将沉没的文明碎片。<br><br>总的来看,我认为朝晖山西古戏台摄影作品展既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也是对传统文化当代传播方式的有益探索。当这些跨越二十年的影像串联成线,既展现出古戏台随岁月变迁的沧桑轨迹,也映照出一个普通人用生命丈量文化厚度的崇高境界,为后来者树立起守护精神家园的标杆,激励更多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提醒着我们,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只有珍视和传承,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再一次为他点赞,为他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