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明”午后,阳光斜斜洒落在书房的木柜上。我轻轻捧起那只瓷碗,它是岳母留下的“文革彩绘瓷·‘老山篇’”大瓷碗。碗沿微微泛黄,然而釉面依旧温润。碗的外壁绘着三本“老三篇”,旁边还有“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的字样,碗底落款“中国景德镇”。这只碗,见证了岳母一生的勤俭,也默默诉说着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只碗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江西景德镇瓷厂,属于典型的“文革瓷”生活用瓷。碗身上关于“老三篇”的画饰十分简洁,它象征着无私奉献、国际主义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正是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口号所倡导的。在那个时期,瓷器大多是集体生产的流水线产品,虽不像艺术瓷那般精致,却承载着“为人民服务促=生产”的集体记忆。岳母常说:“那时候,一只碗要传三代。”她珍视每一件器物,碗沿的磕碰、釉面的细纹,皆是岁月与生活交织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岳母出生于民国初年,历经战争年代与物质匮乏的时期。她总是念叨:“东西用不坏,只有人糟蹋。”这只碗,曾盛装过家中的稀粥,盛放着家里的咸菜,还承载过我们结婚时的喜糖。即便后来生活条件变得宽裕,她依旧坚持缝缝补补,自己动手制作糕点馒头,将“物尽其用”的理念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她常说:“勤俭不是因为穷,而是懂得惜福。”碗中的每一道划痕,仿佛都在娓娓讲述着她如何用双手撑起一个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文革瓷”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釉色中凝聚着狂热与质朴、理想与现实。正如人们所说,它的“张扬体现了当时的‘伟大’与‘壮丽’”,同时也记录着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岳母留下的,不只是一只碗,更是一种“不浪费、不奢靡”的生存智慧。她不了解收藏市场的热闹喧嚣,却深知“惜物即惜福”的深刻含义。如今,每当我用这只碗盛上一碗清粥,就会想起她佝偻着腰在煤球炉前忙碌的身影,她以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丰衣足食”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瓷碗虽易碎,但其承载的精神却永不磨灭。这只碗历经半个世纪,从家庭的餐桌,留存于兄弟的记忆,直至今日成为我的珍藏,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器物本身。岳母的勤俭之道,在时光的流转中愈发清晰。她留下的“思想”,并非宏大的口号,而是将每一粒米、每一分钱都化作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轻轻擦拭这只瓷碗,将它放置在书案之上。阳光透过窗棂,在碗心投射下一圈光晕,宛如岳母含笑的目光。这只瓷碗,是历史的碎片,是亲情的信物,更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它提醒着我,也教育着家人:真正的传承,不在于金玉满堂,而在于勤俭持家的烟火气息里,在于一饭一菜的寻常光阴之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