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欣赏 就是赠人玫瑰

天涯知了

<p class="ql-block">  上周在母亲葬礼之后的答谢宴上,海峡两岸文化人沟通的桥梁,《华人画事》的创刊人总编辑,老友淝左散人李群说到,他当天收到“书屋”杂志的通知,说他的文章“湘西之狐“己被选用。《书屋》是我喜欢的知识类高端期刊,虽然我是非常特别的时间点听到这消息,但我也为老友的文章为《书屋》选用而高兴。况且,我母亲是语文老师,生前特别高兴的事,就是看到我发表的文章,母亲在天有灵,知道我的朋友在高端刊物《书屋》上有文章发表,也定会与我一样高兴的。</p><p class="ql-block"> 在急办的事处理之后,没几天我就去邮局,想第一时间看到友人带有墨香的文字,可惜受自媒体的冲击,象《书屋》这类不算太大众的期刊己下架。悻悻然而回,告之散人。淝左散人说他还没收到,但散人许我,收到杂志后送我一本。</p><p class="ql-block"> 仍是想第一时间看到,昨日去图书馆碰碰运气,但仍无所得,又告散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问散人:应有电子版的投稿啊。散人方如梦初醒,还怪我,何不早说!稍顷,既发来电子版。</p><p class="ql-block"> 一口气读完,第一时间微散人:古龙体艺术人物传,散人秒回,没读过古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散人李群的《湘西之狐》里有一张采访照,散人李群高大亮堂、气宇轩昂,被访者黄二先生仙风道骨、瘦弱诡异。仅从形象中对比,二者差异很大。但从内涵深究,二者相通甚多。否则李群也写不出如此生动的黄二先生。因此,可以说书者被书者皆为奇人也。</p><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奇人”有两样素质是必备的。一呢要真有些本事,花拳绣腿不作数。有几把刷子决不是放大嘘溜出来的,能够格出出类拔萃的水准;再就是和这个世界的流行色坚决彻底地绝缘,依着自己的规则活着,毫不动摇、固若金汤。“奇人”画者黄二先生,率性而为,不经意之中的神来之想,平易里见奇拨,诙谐处勃发趣昧;“奇人”书者散人李群,虽人过花甲,但一如他一张婴儿嫩的脸,永远看不到老气横秋、更看不到人情世故,不装不假不矫情。他人诚恳又性情,阅历从行伍到文化站进而转身记者,识人从霸都、京城到海峡对岸;他有酒量但不喜不愿饮,也不搓麻惯蛋,最欢喜的事情恐怕就是藏否人物外加高谈阔论,无论是他深研的艺评,还是他隔窗相窥的政坛皆如此。散人还有个特点,有叙事欲,胸中有沟壑,奔流不息。你提个话头,他能给你捅个泉眼,每回都成溪流。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跳跃性,其中有机遇,也靠奋发作为。总的来说,他对自已大体满意,一个人能对自己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满意度,是人生出彩的动力和诱因。</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我眼里,他也是一个相当主观的人,死理活理一旦认同,就是他的立场,他会坚定不移;在生活中,他个性鲜明、桀骜不训;有时候“嫉恶如仇”、出言不逊;有时却维稳维和以求安宁。他经常想当然的觉得与他人仗已,不自觉的就快人快语,似乎忘记了古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心六月寒”。有些与他相熟很久的机巧文人很怕与他言词交锋,甚至说他品德可以肯定,口德不敢恭维。确实“批评的”是他的特性,他到处批评,他逢人批评,他遇事批评,他随时批评。他是忠实于他的批评的特性的。但在他心仪的艺术大家面前,他批评的锋芒就丝亳也不见踪影。他又擅写艺术大家,独辟蹊径的武侠体描述书坛、画坛人物,遣词造句,总能别出心裁;几描几构总能让人物跃然纸上。写我熟悉的不拘小节的阜阳画坛大家“老州”哥如此,这篇写素未谋面的长者黄二先生的《湖西之狐》更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又细读了一遍湘西之狐,朋友的好文章,应细阅,切应有读后记。以散人文为轴,结合过去对黄二先生一些零零碎碎的了解,读后记如下:</p><p class="ql-block"> 在湘西这片神秘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黄永厚便是其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出生在淮上小上海的阚疃集,微名淝左散人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艺术评论家李群,以其独特的视角,对黄永厚这位画坛奇人展开了一场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戏说“。</p><p class="ql-block"> 黄永厚,1928 年出生于湖南凤凰的土家族家庭,是书画大师黄永玉的弟弟 。他的人生经历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9 岁便能绘制壁画,展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13 岁时,被选入湘西花垣江防总队任宣传兵,开始了他独特的艺术生涯。1944 年,他因画《诺曼底登陆》获得嘉奖并晋升为中尉,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人生中的一段独特记忆。此后,他考入黄浦军校武冈分校,又历经波折,最终在 1949 年底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军三十师文工队,在部队中继续发挥他的艺术才能,画布景、编剧本、搞雕塑、拉提琴,成为剧团里的多面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散人李群在谈及黄永厚时,特别提到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黄永厚原习油画,后改水墨画,他的国画远师南宋,国学基础深厚,艺术见解独特。他的作品以 “不从俗流、画如时评、长跋入画、幽默讽刺” 为创作理念,这在当时的画坛可谓独树一帜。他的画作题材多取自历史典籍和民间传说人物,却又能巧妙地将这些人物与时代联系起来,赋予新的生命,借古喻今,充满了时代意义。他常常在画作中融入大段的题跋,那些言辞优美、语义深挚的文字,与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画面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仿佛在向观者诉说着他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永厚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在 “文革” 期间,他受到审查,被关进 “鬼棚”,那段黑暗的日子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身心折磨。然而,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他曾坦言,画国画是因为上面可以写很多字,说自己的心里话,“画里一定有事” 也成为他绘画风格最显著的标签。从 “鬼棚” 出来后,他被借调到《安徽画报》做摄影记者,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正式进入艺术创作生涯,创作了许多如《磨斧深谷》《石虎行》《白马图》等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1979 年,黄永厚在上海举办个人首次画展,这次画展并不顺利,没有名家推荐,也没有领导照顾,他甚至进不去上海美术馆,只能在偏僻的虹口公园与其子黄河办 “父子画展”。画展上,他的画作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有人批评他画上图跋字太多,还有花鸟画家置疑他的画是不是中国画。但好在朱屺瞻等一批名家对他的画颇为赏识,朱屺瞻称赞他的画 “不仅是中国画,还上百年没人画了,需要读很多书才能画得出来”。正是这些认可,让黄永厚坚定了继续创作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群在文中,不仅对二先生率直的性格和真诚的为人对予了高度赞扬,还讲述了黄永厚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展现出他率真、幽默的一面。(我在网上查找的一些资料,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黄永厚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为人低调,生活简朴。他住在通州梨园,两套房子,一套居住,一套画画,不追求奢华,却享受着艺术带给他的宁静与快乐。他与朋友相处真诚坦率,谈起绘画和文学时,总是充满激情,思维敏捷,完全不像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黄永厚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上,还体现在他与作家陈四益合作创作文图的过程中。他们陆续在《瞭望》《书屋》《读书》等杂志上刊载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们的合作,将文字与绘画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为当代艺术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8 年 8 月 7 日,黄永厚在安徽合肥去世,享年 91 岁 ,画坛从此少了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但他的作品和他独特的艺术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也许因为散人李群与黄二先生同样有从军的经历,也许因为散人李群身上也有与黄二先生一样的梗傲之气,甚或诙谐的风格也有几分近似吧。散人李群的湘西之狐,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立体的黄永厚,他的艺术人生犹如一部精彩的传奇,激励着后来的艺术家们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在艺术的道路上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散人李群的湘西之狐,是致敬一位艺术大家,是赠艺术大家的一大捧玫瑰的话;那么我记述的,得知朋友发表文章后的所感所为,是不是也算赠友一束玫瑰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