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集结待出发(一)

量子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重走长征路” 主题自驾之旅,我们将沿着红军长征前的印记,走进闽赣大地,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29 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挺进赣南,为这片土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31 年 1 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布成立,此后,中央苏区逐渐发展壮大。1933 年初,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入,同年 3 月,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中央苏区军民取得第四次反 “围剿” 胜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然而,第五次反 “围剿” 因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错误指导而失利,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我们的行程,来到长征出发前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长汀、会昌、瑞金等地,追寻红军的足迹,去探访那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老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D05(4月3日):井冈山 → 兴国县 → 宁都县 (行程290km,车程约4小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清晨 8:15,我们离开井冈山景区,沿G220、莆炎高速(G1517)、大广高速(G45)、G319行驶,一路饱览赣南山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0:45,我们抵达了吉安市泰和县老营盘。这里是 1931 年第三次反 “围剿” 的战场遗址,当年黄公略率红三军在此歼敌蒋鼎文师一个旅,毙伤俘敌 7000 余人,而红军也付出了伤亡 711 人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石灰岽山脚下,“万古长青” 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恰逢清明,我们参与了当地组织的祭奠活动,看着漫山青松翠竹,仿佛能感受到先烈们的英魂在此守护。陈毅元帅1937年路过此曾悲怆题诗:“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后,我们经 G238 来到了赣州市兴国县烈士陵园。兴国是 “全国革命烈士第一县”,这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 23179 名,而这座陵园集中安葬了 10272 座烈士墓碑,占地 226 亩,投资 9000 余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顶着烈日,绕行起点广场、景观湖、祭奠广场、纪念碑、观景台等功能区,向“全国革命烈士第一县”的英魂献花并致以最深切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开烈士陵园,我们返回 G319,来到了兴国将军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广场上,伟人雕像与两位兴国籍上将雕像矗立,八根火炬石柱象征着“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基因。一面镌刻着毛主席手迹“模范兴国”的巨大红旗格外醒目——这是1934年主席在称赞兴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后亲笔题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纪念馆内的数字令人震撼,当年 23 万人口的兴国,近 9 万青年参加红军,约 5 万子弟在反 “围剿” 和长征途中牺牲,这里还诞生了 56 位开国将军(2位上将、6位中将、48位少将),是名副其实的 “将军县”。兴国是红军长征的主要出发地之一,中央红军一、五、八军团的7个师,约5万人是从兴国最后撤出战场,踏上长征路。园内12块奇石刻录的萧华上将《长征组歌》,无声诉说着那段铁血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午餐时分,我们在将军园附近品尝了地道的 “兴国寒野” 柴火鸡,自己动手烹制的滋味,格外难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下午,我们沿 S219 前往兴国官田村,探访官田中央兵工厂。官田中央兵工厂(1931.10 - 1934.5)是我党我军创办的首个大型综合性兵工厂,被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它高效产出4万余支枪、100余门迫击炮、2000多挺机枪等武器及大量弹药,为武装红军、支援革命战争作出决定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规模、设备、技术、管理在苏区首屈一指(拥有车床、钻床、冲床、刨床、铣床等设备,动力来源多样),不仅保障了前线,更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才,奠定了我国军事工业发展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参观这里,能深切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与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傍晚,我们沿 G72 泉南高速北上,抵达赣州市宁都县城,入住位于宁都州城文化街的酒店。简单晚餐后,我们悠闲夜游州城文化街,沿梅江畔的古城墙漫步,感受着宁都的夜色,仿佛能触摸到这座红色古城的历史脉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D06(4约4日): 江西宁都 → 福建龙岩长汀县 → 江西赣州会昌县 (行程209km,车程约3.5小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用过早餐后8:10,我们漫步梅江畔,感受这座红色古城的独特韵味。宁都——这座赣南重镇,山水田园与城市高楼交融共生,历史底蕴深厚。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这里曾见证过改写革命进程的重大事件。如今,全国唯一的五次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便坐落于此,是理解长征起源不可或缺的一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行至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附近(1931年)。遥想当年,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率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1.7万余人于此起义,携2万余件武器加入红军,极大壮大了红军力量(从4万增至6万余人),振奋抗日士气,巩固了苏区根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支起义部队成为红五军团主力,长征中董振堂率部担任后卫,屡立战功。起义将士中,共有31位在1955至1964年间被授予将军军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9:30,我们来到翠微峰下的中央苏区反 “围剿” 战争纪念馆。园区的设计寓意深刻,五座山丘环抱,似在诉说着五次反 “围剿” 的历史,西侧红色展馆与枪形纪念碑,如一面迎风战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毛泽东)。馆内运用声光电、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浴血奋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宁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宁都驻防的红三军团一部及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部队,先后从凤凰山、曹坊等地出发,经石城、瑞金向于都集结,成为长征初期的重要行动节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的车辆离开宁都,蜿蜒深入群山,探访田埠乡深处的千年客家古村落——东龙古村(古名“东屯”)。村子坐落于海拔500-900米的山间盆地,四周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清溪环流,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错落其间,千顷良田与百口池塘交织如画,宛若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村始建于唐,盛于明,曾为“富庶之乡,贸易及闽浙”。虽历经风雨,仍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48座祠堂、140余间店铺民宅、书院、义仓、古塔、庙宇、凉亭、石桥、寨堡等,尽显赣南客家建筑精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村西南的“东里一望”(仁方公祠)堪称客家建筑博物馆。这座由李仁方建于清雍正十二年的宏伟大宅,占地4300多平方米,分前院、后院、东圃、西园和仁方祠五部分,囊括祠堂、议事厅、仓廪、绣楼、私塾、庭院、雕楼等百余间房屋,规模惊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参观时偶遇清明返乡的一家人,他们正是这“百间大屋”的后人,小女孩在古宅旁天真玩耍的画面,为历史遗迹增添了一抹生动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落自然景观如“虹桥锁水”、“罗汉晒肚”、“塔影湖水”亦引人入胜。漫步其间,黄墙黑瓦、青砖苔痕、翠竹斜影、远山如黛,沧桑古朴中透着宁静踏实的乡村生活气息。午餐在村口“土灶坊”品尝地道农家菜——红烧鸭块配炒青菜,味蕾也感受着客家风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东龙古村出来后我们前往福建龙岩市长汀县,一路上群山环绕的感觉愈发明显。长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开元年间置汀州,为福建“五大州”之一,历代为州、郡、路、府治所。“汀”字源其城南流的江水(南方属丁位,丁水为汀),其名已显山水之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长汀古城打破常规,五座城门依山水地势不规则分布,形成“高城固壁”。宋太守陈轩赞其“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城墙从卧龙山巅蜿蜒而下,将半山圈入城内,形成“观音挂珠”的独特景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为客家首府,长汀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聚居地。古城内祠堂林立,尊师重道、慎终追远之风浓厚。官衙、民居、寺庙等建筑在承袭中原风格的同时,巧妙融合南方气候地理,形成绮丽多姿的客家建筑特色。传统街区(如南大街、五通街、水东街、营背街等)诉说着商贸的千年繁华,印证了“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的盛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近代史上,长汀是中央苏区汀州市所在地,有“红旗跃过汀江”的革命壮举。凭借发达的水运和商贸,长汀成为苏区重要的物资供应中心和经济命脉,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和“红色小上海”。毛主席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盛赞其革命热情。</p> <p class="ql-block">长汀县红军长征出发地位于中复村,1934年9月30日,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此经历松毛岭阻击战后,于观寿公祠举行誓师大会,正式踏上长征征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重点参观了长汀红色旧址群旅游区(含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福音医院旧址、辛耕别墅及瞿秋白纪念园),感受着这里浓厚的红色氛围和客家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们抵达赣州市会昌县,入住位于会昌戏剧小镇的酒店。晚餐品尝了当地特色江西米粉后,我们漫步会昌戏剧小镇(位于北宋古县城西北街)。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镇流光溢彩,灿烂的灯光倾洒而下,营造出和谐喜庆的氛围,点亮了小城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厚重历史与戏剧魅力在灯火中交织,为今日的红色文化之旅画上独特的休止符。</p> <p class="ql-block"><b>点击阅读下一篇:</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ou56h5"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b>闽赣集结待出发(二)</b></a></p> <p class="ql-block"><b>点击阅读上一篇:</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jrd817"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千里奔赴井冈山</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