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开封古城墙 触摸历史脉搏

且听风吟

<p class="ql-block">  开封古城墙,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区,始建于唐代,全长14.4千米,是中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独一无二的“城摞城”奇观。开封城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见证了城市历史的层层堆积。开封古城墙现用城门和路口共15处,其中明清留存城门5座,水门2处,其余8处为后期修路开口。</p> <p class="ql-block">  我选择从大梁门登古城墙,大梁门是新城和老城的分界线,登上观景台可眺望老城烟火气,大梁门古马道遗址还是开封“城摞城”的立体窗口,遗址现场展示了明清两段老城与两层马道遗址,还有1841年洪水围城痕迹等。 </p><p class="ql-block"> 大梁门始建于唐建中二年,明初朱元璋升开封为北京,改西门为大梁门,今大梁门系于1998年重建,是开封目前唯一重建的城门。城门基采用青砖结构,设拱形门洞三个,城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雕梁彩绘,古朴典雅,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大梁门内主要有古马道遗址,位于大梁门城楼北侧地下,是目前开封唯一能直观“城摞城”历史奇观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2000年5月,在大梁门城楼北侧,历经20年考古发掘,我国考古学家发现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依次是战国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区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形成“城摞城”的奇观,直观展现了开封“八朝古都”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 自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城始,经汉唐至宋明清,每一次黄河改道、城池淹没、再建新城,都使得新的城池叠压在旧址之上,形成了罕见的“城摞城”。</p> <p class="ql-block">  漫步开封古城墻,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文的温度扑面而来,令人思绪万干,斑驳的砖石仿佛是岁月镌刻的史书,从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到北宋东京城的辉煌,再到明清时期的修缮与坚守,城墙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荣辱,让人不禁对时光的力量与历史的沧桑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开封地处黄河“豆腐腰”最脆弱位置,黄河开封段决口频繁,开封城先后7次被淹没在黄河泥沙之中。由于开封城墙从未被完全摧毁,且城市中轴线千年不变,所以每次被淹后,基本都是在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  尽管曾经历多次天灾人祸,尤其是黄河水患带来的巨大冲击,开封城墙仍顽强地留存至今。虽有部分体几近淤平,但经过精心修缮和保护,城垛与女儿墻依然傲然挺立,焕发着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作开封的城市地标,古城墻至今仍保留着大梁门、宋门、曹门等历史地名,是市民与游客感知古城文脉的重要场所。其历经沧桑却屡毁屡建的特质,也象征着开封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见证了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城门景象,与现存城墙形制相互印证,是宋代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城墙上的碑刻、铭文及建筑构件,蕴含着儒家礼制、民俗信仰等文化元素,如明代城墙砖上的窑口印记,记录了当时的手工业发展与社会管理模式。</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上远眺,城内是古色古香的街巷、飞檐翘角的建筑,城外则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古今交融的画面在此完美呈现。开封古城墙宛如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人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的活力,也体会到历史文化对现代文明的滋养与启迪。</p> <p class="ql-block">  相比开封其他热门景点(如清明上河园),大梁门登城口的游客相对较少,适合喜欢安静漫步或深度游览的人,轻松享受城墙漫步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在城墙上行走,如果体力不好,可以骑自行车,但是我喜欢慢慢行走,每一步都能踩出些带着历史温度的感触,伸手抚摸城墙的砖石,感觉像是触到了一段会呼吸的历史,恍惚间,烈日下士兵们挥汗如雨,修建城墙的画面就在眼前,他们肩头绳索勒进皮肉,夯土声与喘息交织,但他们目光坚毅,将对安宁的期盼夯进城墙。青砖上的斑驳,似是他们的汗与血,而今城墙巍巍,诉说着千年前那份执着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让我们在游览中回望过去、思考当下、憧憬未来,心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