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小匠人]泥巴与针线的魔法—离石区小博士幼儿园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暑期活动纪实

小博士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

<p class="ql-block">  当陶泥的质朴遇上刺绣的灵动,当小小的手掌触碰千年的非遗技艺,这个夏天,离石区小博士幼儿园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的暑期活动,让“非遗传承”不再是遥远的词语,而是变成了孩子们指尖流转的乐趣。</p> 在故事里种下好奇的种子 <p class="ql-block">  活动一开始,老师当起“非遗讲解员”,用孩子能懂的话介绍陶泥与刺袖:“古人用泥巴做碗,奶奶衣服上的花纹是针线‘画’出来的哦!”</p><p class="ql-block"> 桌子上展示着陶泥、绣品图片,老师还带来家传的刺绣手帕:“看这小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像在布上盖印章呢!”孩子们摸着凹凸的纹路,雀跃地问:“我能捏小动物吗?”“我要给园长妈妈绣小花!”好奇的种子埋下,非遗的魅力在互动中悄悄流淌。</p> <p class="ql-block">  “陶泥是有温度的,你摸它软软的,就像会听话一样……”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揉、捏、搓、压。孩子们围坐老师身边,跟着一起“玩泥巴”:有的孩子们合作捏了一只圆滚滚的小猪,有的孩子负责捏耳朵,该有的帮忙修圆身体;更有的小朋友把泥巴搓成小条,一圈圈盘成“小太阳”,老师笑着说:“这是小博士幼儿园的专属花盆呀!</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歪歪扭扭的小杯子、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还有像云朵一样的“神秘礼物”。5岁的浩浩赫赫举着自己捏的“恐龙蛋”跑向园长妈妈:“妈妈你看,这是我给恐龙宝宝做的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沾满陶泥的小手上,也洒在亲子相视而笑的脸上——原来,最珍贵的作品,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形状,而是共同创作时的专注与快乐。</p> 刺绣课上,绣出温暖心意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陶泥是“大刀阔斧”的创作,刺绣便是“小心翼翼”的浪漫。考虑到幼儿的操作能力,老师特意准备了安全绣针、彩色毛线和印着简单图案的小布。</p> <p class="ql-block">  “穿针要像小鱼钻山洞,线要慢慢穿过针孔哦……”园长妈妈们成了最佳“助教”,有的帮孩子穿线,有的握着孩子的小手练习“平针绣”。5岁的宁宁学得格外认真,虽然针脚歪歪扭扭,却坚持要在布袋上绣出“妈妈”两个字的轮廓,她说:“这是给园长妈妈的表情,上面有我绣的表情哦!</p> 让清凉与创意撞个满怀 <p class="ql-block">  当画笔遇上素白的扇面,当童真的想象融入夏日的微风,手工彩绘扇子的活动,成了孩子们释放创意的小天地。</p><p class="ql-block"> 老师先给孩子们分发了空白的团扇和水彩颜料,简单示范了握笔姿势和涂色技巧:“不用怕画错哦,每一笔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孩子蘸着绿色,画了一片层层叠叠的树叶,说要“把夏天的阴凉画上去”;有的用粉色和黄色点出朵朵小花,扇面瞬间成了小花园;还有的小朋友给扇子画了个笑脸,“这样扇起来,风都是甜甜的!”</p> <p class="ql-block">  小手握着画笔,在扇面上慢慢涂抹,颜料晕开的瞬间,孩子们眼里闪着光。不一会儿,一把把原本素净的扇子,就变成了承载着童趣的艺术品——有会飞的小蝴蝶,有弯弯的月亮船,还有和爸爸妈妈手拉手的全家福。</p> 小匠人作品里的非遗温度 <p class="ql-block">  扇一扇,风里带着颜料的清香,更藏着孩子们满满的成就感。这把亲手画的扇子,不仅能带来清凉,更是这个夏天最特别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夏天,离石区小博士幼儿园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用一场“泥巴与针线的魔法”,让非遗走进了日常生活。当孩子们骄傲地说“我是非遗小匠人”时,我们知道,传承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发芽——而这份由老师和小手共同编织的记忆,终将成为他们成长中最温暖的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