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偶然的机会,喜欢上了《坡子街》,然后知道了总编翟明。 </p><p class="ql-block">时间不长,翟明总编退休。 </p><p class="ql-block">不久之后,《扬子江文萃》和翟明总编一起,如同春天里扬起的一阵清风,软软的、暖暖的,吹过了乡村田野,款款深情的走向了读者,且呈星火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p><p class="ql-block">《扬子江文萃》遂成为我继《读者》之后,最喜欢阅读的散文之一。 </p><p class="ql-block">《扬子江文萃》能够迅速地提升作者、读者、评论者的水平,获得大众疯狂的追捧,与翟明以及他的团队和高质量的文友密切相关。 </p><p class="ql-block"> “写作一阅读一评论一再写作”的创作理念,让大众疯一般地喜欢上了这个平台。在这里我发现了阅读最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不仅仅是文风,还有参与感、被认同感,这大概也是《扬子江文萃》生命力强盛、能植根基层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p><p class="ql-block">《扬子江文萃》的文章我经常阅读,而且有空就会在文章后面胡谄几句,说说自己的感想。绝大数文章我是非常喜欢的,因为觉得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内容亲切、生动、感人,文字质朴、清新、平实,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但也有极少数文章不敢认同,隐隐觉得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 </p><p class="ql-block">文友见面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形式,往往带来叠加效应。本期嘉宾发言的含金量很高。他们的发言结构严谨,点评到位,文辞精彩,给《扬子江文萃》的粉丝们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源,能够切实提升参与者的信心和视野,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和鼓动性。从第一期情况看,网友们的线下交流也必将是精彩纷呈。按理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惜的是,我与身边的这两场盛会都失之交臂。 </p><p class="ql-block">《扬子江文萃评论》展示了评论者的写作,可谓是精华中的精华,很多精彩的评论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有趣,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p><p class="ql-block">《扬子江文萃会客厅》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文化沙龙,能够极大地提升作者、阅读者、评论者的水平,拓宽大众视野,展现多维度的阅读、评论感觉。“会客厅”在精度和广度上还要再拓展,精度上的拓展是要力争把他办成林徽因那样的“太太客厅”,广度上的拓展是要普惠大众,让更多的粉丝有参与、锻炼的机会。 </p><p class="ql-block">初读《扬子江文萃》,感觉很喜欢这种文风,但我很少用这种文风写作,因此有空时就揣摩这种写作风格,以便自己也能有机会一试身手。可惜,近年来忙于家事,静不下心来读,静不下心来写,静不下心来评论,并且错过了泰州、苏州的文友见面会,以至于现在感觉与《扬子江文萃》的差距越来越大,我甚至开始鄙视自己的文笔。 </p><p class="ql-block">但愿《扬子江文萃》永远是大众喜欢,但愿我永远是大众喜欢的一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