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坑文化博物馆——文化沙漠中的绿洲

翁建新

<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轻 风 张春城</p><p class="ql-block">制 作:轻 风</p> <p class="ql-block">  周末,应汕尾市民宿行业协会会长张春城之邀,我们踏上前往汕尾市城区捷胜镇的旅程,探访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土地。初入沙坑文化博物馆,仿佛一脚踏入时光的长河,穿越千年,走进了这片土地深邃的历史画卷。这座坐落于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捷胜镇沙坑村的文化殿堂,以展示与保护文化遗产为核心,致力于弘扬距今约6000年的“沙坑文化”与600余年的“所城文化”。每一件展品都如一封穿越时空的情书,轻轻掀开尘封的岁月,令人驻足沉思,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  沙坑文化的发现最早可追溯至1938年,由意大利神父麦兆良首次提出,后经广东省文物研究所深入研究,确认其历史可上溯至五千多年前。这一文化填补了岭南史前文明的空白,为我们揭开了远古先民生活的神秘面纱。从国内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捷胜人民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用热血与生命书写壮丽的篇章,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意蕴。</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阳光洒在广场上,照在那座手持长矛的古代战士雕像上,他的眼神坚定,仿佛仍在守护这片土地。广场前的牌坊式大门庄严肃穆,“沙坑文化博物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站在石板路上,回望这座承载千年记忆的建筑,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与热爱。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段关于文明与精神的深刻旅程,令人久久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一件件珍贵文物静静陈列,仿佛低声诉说着远古的故事。新石器时代的石质武器、陶罐、戈矛、网坠等文物,不仅展示了捷胜先民的智慧与技艺,也勾勒出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博物馆通过大量雕塑与模拟场景,生动还原了沙坑原始人在洞穴中生活、做饭、搬柴、抱子、捕鱼等场景,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其境。这些细节的再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鲜活记忆,令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沙坑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文化的殿堂,更是一个集科普教育、文化交流与非遗传承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通过丰富的展览与讲解活动,博物馆向公众普及沙坑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展览与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沙坑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见证者。它们穿越千年时光,静静陈列于博物馆之中,诉说着沙坑先民的智慧与生活。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与深远的文明。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新石器时代沙坑人在洞穴里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生活场景</b></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沙坑人在洞穴里的生活场景,一群人每人各司其职,生火做饭、搬柴火、拿工具外出、抱孩子喂奶、为捕鱼做准备工作。在石器时期,古越族人选择在沙坑渔耕狩猎,繁衍生息,便成了沙坑人。自然形成的天然洞穴在躲避自然灾害中,天然洞穴作用显著,利用天然形成的优势,有些溶洞可以容纳上百上千人,如沙坑村以前被毁的“棺才”石洞,它高三十多米, 容积可容纳几百人避灾避难,附近还有其他的天然石洞“石厝洞”;还有沙坑村的邻村东坑村“白石洞”,这些石洞都可容纳千人以上,分布在沙坑村周边的洞穴还有虎坑洞,七沃洞等,这些都是以前沙坑人生存的最好庇护场所。</p> <p class="ql-block">  一件精美的古代木雕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复杂的云纹与动物图案透露出高超的工艺水平。旁边还有几件锈迹斑斑的古代兵器,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风雨与战火。</p> <p class="ql-block">  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彭湃同志的亲密战友、海陆丰农民自卫队大队长李劳工,与林务农等农会骨干,积极响应中共海丰特委号召,毅然成立捷胜农会。他们迅速集结赤卫队员,动员群众,投身减租减息、抗租抗债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的嚣张气焰,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这些鲜活的历史不仅镌刻在展板上,更铭刻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激荡起对英雄先烈的无限敬仰,也让人深刻体会到这片土地所承载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我被一组竹编工艺品吸引。竹篮、竹篓、竹制容器,每一件都透露出匠人的巧思与生活的智慧。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却承载着沙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一件古代铜钟静静陈列,绿锈斑驳的钟身刻有花纹与文字,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祭祀与礼乐。它被放置在一个红色的木箱上,显得庄重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  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照片中一艘大型帆船正在作业,旁边是石斑鱼与青蟹的图片。背景文字介绍了捷胜渔业的历史与特色,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海洋的深厚联系。</p> <p class="ql-block">  几尊身穿盔甲的士兵雕像站在木质平台上,背景是一幅描绘海战的壁画。画面中有燃烧的船只与激烈的战斗场景,让人仿佛听到了战鼓与呐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捷胜所城由来</b></p><p class="ql-block"> 捷胜,原名捷琅埔,又名捷径(《明吏●地理志》),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置守御千户所,为了抗倭必捷必胜,而改名捷胜。隶属惠州府海丰县碣石卫金锡都,内设文武所署、镇抚司、吏目厅、军械局、永积仓、教场、旗纛庙、狱房等官方机构。</p><p class="ql-block"> 捷胜原是海陆丰三大古战场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捷胜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居民外御番兵海寇,内抗苛捐,时与飓风恶浪搏斗,长期与恶势力斗争。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倭寇进犯捷胜所城。嘉靖二年(1523年) 至三十九年(1560年) ,倭寇又多次进犯捷胜,使捷胜成为倭患深重的地区,但捷胜人民拼死奋战,无数次地击退来犯之敌。迨至清中叶以后,海上倭患才完全平息。</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沙坑文化博物馆的经历,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沙坑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深刻的感悟。每一件文物、每一幅画作、每一个雕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意与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