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游王阳明先生故居感

Linyanfei❤️

<p class="ql-block">踏上绍兴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向往,来到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故居。一条小巷深处,四周被古朴的民居所环绕,长长的小运河绿水翻涌,百年银杏赫然耸立,苍翠欲滴的树木,栩栩如生的石雕,青色平滑的石板路……无一不让你思潮起伏,浮想翩翩。</p> <p class="ql-block">步入故居,我便被那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包围。故居的布局,简洁而典雅。坐在厅堂里,你就被主人那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学养所包围。数字影厅让“知行合一”的精神鲜活可感,静坐期间,仿佛能听见五百年前的朗朗书声,能见证心学智慧在此生生不息的源远流长……年轻时的王阳明深受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的影响,曾尝试“格竹”,就是研究自家院子里的竹子,希望从中领悟“天理”。冥思苦想,七天七夜,竟一无收获,反而大病一场,“向外求理”此路不通啊。做官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触怒大宦官刘瑾,在廷杖四十后,一撸到底,被贬到偏远、荒蛮、环境极其恶劣的贵州龙场,在巨大的生死考验和精神困顿中,王阳明先生又是日夜端居静坐,苦苦思索:“如果圣人身处此境,会如何做?”,他突然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圣人之道,我本性里就完全具备,以前向外物求理是错的——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其核心内涵就是“心即理”,意思是真理不在外物,而在内心良知。心学思想体系由此而诞生。</p> <p class="ql-block">穿过幽静的庭院,书房赫然在目。木格窗棂疏朗,透进天光,斜斜倾落在书案上,仿佛昔日的主人未收起的清辉,案头纸砚默然,笔架上几管毛笔静悬,时光在这里沉定出思想的余温。</p><p class="ql-block">女儿和外孙女情不自禁坐在研桌边,虔诚地临摹书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晚年出征广西平叛前,在家乡绍兴府的天泉桥上,向他的两位高足钱德洪和王畿阐述的心学思想的总结性纲领,史称“天泉论道”。</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阳明书院,书院位于伯府第遗址旁,书院依托王阳明讲学旧址而建。是一处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传承的文化空间。书院内设藏书阁,陈列《传习录》及心学典籍,供我们访客研读。站在书院狭长的走廊里,绍兴知府南大吉三次问学的故事,又活灵活现展现于眼前。第一次,他问王阳明“自己政绩有何过错?”王阳明反问:“良知何在?”第二次,南大吉自省自己更多过失,王阳明说:“人言不如自悔之真。”第三次,南大吉问王阳明如何克服“心过”?王阳明答道:“如镜除尘,正是入圣之机。”南大吉深受启发,将府衙大堂命名为“亲民堂”,践行阳明教诲,政绩斐然。离任时,百姓“遮道涕泣,百里相送”,足见其深得民心。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精髓,在南大吉辉煌政绩里得到了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故居的展厅,光线幽微,一排排玻璃展柜中安放着泛黄的信笺,褪色的文书,还有锈迹斑斑的兵刃……我们详细地了解了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心学思想。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早年的求学经历,还是后来的仕途坎坷,都展现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缓步踱过,在一方砚台边驻停,不忍离去,砚台石质比较粗糙,边缘有点磨损,,凹槽里似乎还凝着未干的墨迹,仿佛主人刚搁笔离去。书简里,他的字迹如刀劈斧凿,力透纸背,每一道墨痕,如疾风骤雨中的劲草,不屈不挠地挺立着,不禁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高悬着四个大字“知行合一”,在射灯聚拢的光束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四个字若横空出世,击穿尘世间那虚浮的言谈和散漫的观望,将“知”与“行”熔铸一体,沉甸甸地压在了参观者的心头。我仰头凝视,那字迹既非空谈的虚浮,亦非盲动的莽撞,她仿佛一枚炙热的印章,终于把无形的心意,赫然烙在了有形的生命之途上。</p> <p class="ql-block">走出那冗长冷冽的玻璃展厅,尽头处,一扇木门悄然开启,让我们豁然开朗,骤入另一番天地。六月的天,阳光炙烤,脸上的汗珠直淌,我们快步走过小石桥,尽头便是光影流动的入口。</p><p class="ql-block">推开厚木门,丝丝凉意与陈旧木头香味扑鼻而来,眼前瞬间变暗,在微光指引下,踏上透明玻璃栈道,下方清晰可见五百年前伯府地基的夯土。</p> <p class="ql-block">影视厅似一口深井,室内一片漆黑寂静。古老的宅邸深处,却容纳着最前沿的数字技术,让人目不暇接。影片开始时,光河忽从头顶倾泻,银幕爆发出绚烂的光影洪流。王阳明少年策马的蹄声环绕耳边,龙场岩洞的呼呼寒风钻入衣领,本已汗流浃背的我们,顿时也感到阵阵凉意。当用朱砂写就“知行合一”的刹那,岩壁炸裂的碎石声震得我们似乎脚底发麻……外面天气炎热,我们在这里凉风习习,很是惬意,静静的坐在那里,闭上眼睛,试图用心去聆听那些遥远的声音,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与力量,我仿佛看到了王阳明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书桌前,手捧书卷,沉思冥想,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真理的渴望与人生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影片进入尾声,也把我们的思绪又拉到银幕。屏息凝视:明朝嘉靖七年,一代宗师王阳明积劳成疾,在归乡途中病逝。临终前,他的弟子问王阳明,先生有何遗言?王阳明十分平静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这一生光明磊落,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那话语低沉有力,在黑暗中久久回荡!这就是王阳明先生一生追求良知、践行“致良知”功夫的最终极最形象的写照,展现了他坦荡无私、问心无愧的圣贤境界。</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步出展厅,又一次凝视古树浓荫下的匾额,幽幽昭示着那“知”与“行”的融合,她并非刻板僵硬的教条,而是树根深扎于人心沃土,生命的枝叶又向天空伸展的活态。当心与物交融浑然一体,当思想如树根深扎于行动大地时,方能在时间的长流中生长出永续的绿意——原来那“知行合一”的匾额,正是人心于天地之间,那扇永远敞开着的门……</p> <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间,遇见“王阳明”,起伏的心潮一浪又一浪,在我的心灵深处翻滚,游览心学圣地的感受将刻骨铭心,我感到无限幸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将这份敬仰与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前行,探索,成长!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王阳明的故居,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去探寻自己的内心真谛与价值荣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