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考证应首先明确是“文化认祖”还是“血缘认祖”

刘敬祥

盛世修典,加之当今不识字的文盲已基本没有,解读、续修家谱以及世系考证可谓人人参与,观点众多,蔚为大观。尤其是世家大族,人丁布于四海,老谱传抄讹误以及信息传播不畅形成的谱本差异,致世系考证成为焦点。<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世系的考证,窃以为:</b><font color="#333333">(1)针对文化认祖世系宜粗、针对血缘认祖世系宜细。(2)在文化认祖世系中顽固坚持“</font><font color="#39b54a">血缘传承</font><font color="#333333">”如不是出于无知,那就是故意犯规欺骗族众,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断代,致重新向上接续世系成为不可能。</font> <font color="#ed2308"><b> 一、我们谱本中哪些世系是文化认祖世系</b></font><br> 历史久远的世家传承,其世系表是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刚出生的婴儿。显然,三皇五帝时的世系是传说,那时没有文字记载且是母系氏族,哪个家谱如果说能搞清楚此时的“<font color="#39b54a">父系传承世系</font>”显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三皇五帝时期的世系是文化认祖世系。我刘氏族谱之“<font color="#ff8a00">发脉世系</font>”,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就是一致的,系文化认祖。<br> 文化认祖世系相对于血缘认祖世系而言,除三皇五帝之发脉世系外,家谱之“<font color="#ff8a00">统宗谱</font>”“<font color="#ff8a00">大成谱</font>”“<font color="#ff8a00">汇源谱</font>”见文知义,其中的世系也属于文化认祖世系。统宗、大成、汇源在编纂族谱领域,是一种方法论。统宗谱,指的是同一姓氏在同一区域内不同血缘始祖的多支家族联合编纂的族谱,实质是把各支统合到共同的一位祖宗名下。大成谱,即集大成之谱。“<font color="#39b54a">集大成</font>”一词源于《<font color="#39b54a"><b>孟子·万章下</b></font>》,原文是“<font color="#39b54a">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font>”集大成是贯通古今中华文化的方法论符号,既是对卓越成就的定义,亦暗含“<font color="#39b54a">熔铸百家,自成机杼</font>”。汇源谱之“<font color="#39b54a">汇源</font>”,顾名思义是汇众多支脉于一个源头之谓,“<font color="#39b54a">会源</font>”亦是如此。<br> 统宗谱、大成谱、汇源谱,体现的是“<font color="#39b54a">血缘模糊化、精神具象化</font>”宗族共同体,均系文化认祖,不是纯粹的血缘传承谱本。三者有如下区别和联系: 文化认祖的谱本除以上之统宗谱、大成谱、汇源谱外,还有<font color="#ff8a00">通谱/通宗谱</font>、<font color="#ff8a00">会谱/联宗谱</font>、<font color="#ff8a00">统谱/万姓统谱</font>、<font color="#ff8a00">合谱/异姓合谱</font>等等。<div><br><font color="#ed2308"><b> 二、文化认祖对一个氏族和民族的重大意义</b></font><br> 文化认祖指一个民族通过追溯共同的文化源头和精神祖先,形成对自身文明根脉的集体认同。于我刘氏而言,文化认祖是通过对共同的血缘祖先、人文祖先源头的追溯,形成对我刘氏文明根脉的集体认同,使有对自身姓氏的自豪感、凝聚力,进而促使后昆以先祖为榜样,立志成为对社会、家族及家庭的有用之才。<br> 姓氏文化认祖与民族文化认祖具有同一性,从宗族伦理扩展至家国情怀,通过家国同构,塑造国家认同,对反分裂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大历史意义。我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历史断层的国家,其中文化认祖功不可没。写到此处,笔者想到了家谱中“<font color="#39b54a">攀附名门”</font><font color="#333333">现象</font>,同一姓氏的史上名人被不同分支共同认祖,甚至还有“万姓统宗”(<font color="#ff8a00">比如杜伯,就是唐、杜、士、随、范、刘姓的共祖</font>),这客观上强化了华夏同源的大一统观念。<br> 文化认祖的目的绝非是为认祖而认祖的复古怀旧,而是寻根立魂、对内凝聚、对外辐射、向新而生,这是我辈必须坚持的正统史观。</div> <font color="#ed2308"><b> 三、血缘认祖与文化认祖世系的不同考证和编纂方法</b></font><br> 血缘认祖是指依据真实可考的血缘关系来追溯祖先,强调生物学意义上的血脉传承。毋庸讳言,家族世系的传承当以血缘认祖为基础,血浓于水嘛,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关系是不牢靠的,无论是道德情感层面还是社会法律层面,其支持力度都不够。所以,血缘认祖是文化认祖的基础,中国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就是通过“<font color="#39b54a">对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的分权</font>”实现对全民统治的。<br> 王朝更替期间民不聊生,世系传承线索的断裂难以避免,时断时续是常态。对此,北宋士大夫欧阳修、苏洵将礼制中的“<font color="#39b54a">小宗</font>”概念转化为谱牒编纂原则,以解决战乱后世系的断裂问题,俗称“<font color="#ff8a00">小宗之法</font>”。其核心原则:一是断可见之世,仅追溯可考证的五代先祖,拒绝对不可考的远祖虚构攀附。二是详近略远,五世内详载生卒、婚嫁、官职等,五世外仅列世系或省略。<br> 小宗之法重证据互证,结合墓志铭、地方志、契约文书等“<font color="#39b54a">硬证据</font>”修正世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DNA检测技术可作为小宗之法的硬证据使用,但对于更远世系的“<font color="#ff8a00">大宗之法</font>”则DNA验证不可取,效果也不会好,会导致世系中的绝大多数族人被排除在外,进而失去凝聚力。简而言之,小宗之法是对近世力求血缘认祖,以实证精神构筑血缘边界,通过五代世系的有限追溯,破解战乱后的谱牒断代难题,提供可操作的伦理框架。再加之对大宗之法文化认祖的包容性,使家谱世系在历史真实与家族凝聚力之间达成平衡。 <font color="#ed2308"><b> 四、从家谱发展史看血缘认祖的时代界线</b></font><br> 历代王朝家谱的主要用途、是否官修及教化功能主要如下:<br> <b>周代</b>:官修,主要用于宗法分封,记录世系以维护统治。教化功能强调尊卑有序。<br> <b>汉代</b>:官修为主,辅以私修,用于选官和婚姻,教化功能为“明系世、辨昭穆”。<br> <b>魏晋南北朝</b>:官修鼎盛,作为门阀制度工具,教化功能强化门第观念。<br> <b>隋唐</b>:官修为主,但科举制削弱其政治功能,教化转向维护社会秩序。<br> <b>宋代</b>:私修兴起,官修衰退,教化功能转向尊祖敬宗收族、伦理教化。<br> <b>明清</b>:官修与私修并存,教化功能强化,强调孝治和家族规范。<br>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但已有非官方大族私修家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乱,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线、失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font color="#39b54a">想象空间</font>”。于是宋代修家谱关注的重点在于“<font color="#39b54a">尊祖敬宗收族</font>”,以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宋时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基本是私人自行修家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br> 故,宋之前的世系多属文化认祖世系,考证工作宜粗不宜细,对之前的世系一味坚持血缘认祖很不现实。宋朝是家谱文化走向民间的大发展时期,之后的血缘传承世系则更为靠谱。之后虽又历经数个朝代的更迭,但时间都不太长,均不超过五代人时间,对家谱的损害程度也不及唐末之黄巢起义及五代十国,用小宗之法大抵可以解决。 <b><font color="#ed2308"> 五、对巨容公世系属性的基本判断</font></b><br> 巨容公唐末居于高位,是有官修家谱资格的,至于所修谱本是否在黄巢起义五代十国之后流传了下来,至今未有定论。现传世谱本中有巨容公为家谱所作的《<font color="#39b54a"><b>序</b></font>》,但来源于何处没有交代。我谱创于北宋年间,按小宗之法上推至巨容公,不会有什么意外。按小宗之法说“<font color="#39b54a">巨容公世系是血缘认祖世系</font>”是没有问题的。<br> 但是,我谱被尊为“<font color="#39b54a">一世祖</font>”的巨容公谱本及世系却被命名为汇源谱、汇源世系,也就是说是文化认祖。这表明,巨容公世系中肯定有非血缘传承的其他刘氏分支的加入。<br> 囿于资料,我们今天不能得知巨容公之下的究竟哪个分支是血缘传承、哪个分支是汇源而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其实,与其说是“<font color="#39b54a">囿于资料</font>”,还不如说根本就不存在这类资料。当初统宗之时,相关各方都是诚心诚意,既然统了宗今后就是本家人,如又有意留下白纸黑字说“<font color="#39b54a">某某支原来跟我们不是一个祖宗的</font>”,那不是打自己脸吗?! <font color="#ed2308"><b> 六、为什么会出现统宗、大成、汇源谱</b></font><br>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统宗谱、大成谱、汇源谱呢?一句话:为了更好地生存。<br> 列宁曾经说过:“<font color="#39b54a">斗争是生活的代名词,没有斗争就没有生活。</font>”懂生活的人,没有不懂斗争的。<font color="#ff8a00"><b>在国家和民族层面</b></font>,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翻开二十五史,其中的经验教训都是外部战争、内部斗争的智慧总结。<font color="#ff8a00"><b>在黎民邻里层面</b></font>,房屋滴水排水采光、宅基地田埂菜地界线等,也矛盾频出,基层政府制定宣传《<font color="#39b54a"><b>村规民约</b></font>》就是为了调解这些矛盾。<br> 国与国之间有战争,家与家之间有矛盾,居于“<font color="#39b54a">国</font>”与“<font color="#39b54a">家</font>”之间的<font color="#ff8a00"><b>“家族”层面</b></font>呢,自然也不会例外,不但有冲突,冲突有时还不小。我国是农耕社会,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一个家族的族人多处于集中居住状态,看如今村庄的名字还能找到其痕迹,叶庄、李寨、刘湾、毛坡、张家港等,村庄之间基于土地山林墓地边界纠纷、水源争夺、路权使用等的矛盾可以说十分普遍,派系家族争斗经常发生,甚至发生恶性群体事件俗称“<font color="#39b54a">械斗</font>”,家族间有的结怨记仇甚至长达数百年。电影《<font color="#39b54a"><b>老井</b></font>》、小说《<font color="#39b54a"><b>平凡的世界</b></font>》中对这类问题都有生动的反映。这种情况下,为壮大人口势力、统合资源、取得竞争优势,附近地域同姓氏家族之间就有了结盟和联合的需要,即抱团取暖,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统宗共谱;异姓家族之间也有统合的手段,就是联姻及其异姓合谱、万姓统谱……<br> 换句话说,统宗谱、大成谱、汇源谱的出现,是一种生存策略,是前人生存智慧的结晶。<b><font color="#ed2308">在这里,我们不妨思考两个问题:</font></b>(1)两个同姓家族之间的统谱,是双方彼此需要还是一方需要另一方不需要,或者说是一方主导另一方被迫服从?(2)两个同姓家族之间的统谱,是心理层面对同一祖宗的文化认同还是有着严格的血缘传承?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此处不再赘述。 <font color="#ed2308"><b> 七、要消除一些模糊认识</b></font><br> 在以上段落里,已涉及了族人的一些模糊认识,但还不够,还需要一个段落专门来谈。<br> 承平日久,如今族人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古人,但这只是从平均程度上讲的,从深度上讲今人并不比古人更具智慧,尤其是生存的智慧,那都是生活实践的总结,是血的教训换来的。新中国成立后,“<font color="#39b54a">家族</font>”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实体不复存在,家谱作为家族的文字载体所反映的内涵,对只认识字而缺乏历史感的人们来说是不具感性的,能升至理性认识的可以说廖廖无几。而1949年出生的人今天也已有75岁了……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绝大多数族人在谈及家谱时或多或少会失去敬畏感、使命感,以为家谱中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文字编纂、填空,想当然会为了看起来“<font color="#39b54a">更漂亮</font>”“<font color="#39b54a">更美观</font>”进行改写,甚至想当然为其添加片面的评价标准,比如在人文认祖世系里过于强调血缘等。<br> 家族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实体已不复存在,对家谱的教化功能当然也须有一定调整。宋代时私修兴起,官修衰退,教化功能转向尊祖敬宗收族、伦理教化;明清时官修与私修并存,教化功能强调孝治和家族规范。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从家族的消亡、家谱被禁到如今的放开和倡导“<font color="#39b54a">以孝治家</font>”,我辈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在法治社会里宋代的“<font color="#39b54a">收族</font>”一词显然是不能再提了,因“<font color="#39b54a">家族已不存在</font>”明清时的“<font color="#39b54a">家族规范</font>”一说也无从谈起。至于家谱在新时期的教化伦理该怎么表述,笔者不敢妄谈,但至少“<font color="#39b54a">分宗</font>”“<font color="#39b54a">散族</font>”是不应该出现的,尤其是基于认知和理论水平不高而提出的分裂言论,都是错误的。<br><font color="#ed2308"><b> 最后,请让我再重复一下导语中的那句话。</b></font>关于世系的考证,窃以为:(1)针对文化认祖世系宜粗、针对血缘认祖世系宜细。(2)在文化认祖世系中顽固坚持血缘传承如不是出于无知,那就是故意犯规欺骗族众,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断代,致重新向上接续世系成为不可能。<div><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二零二五年七月八日</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