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们的故事·一串闪亮的传承

长沙志愿者·黄胜昔

<p class="ql-block">妈妈家族的故事,像旧时光酿的酒,满是烟火温情。</p><p class="ql-block">妈妈有五位姊妹,因妈妈文化不高,我常成“传声筒”,代笔给亲人们写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外婆,叫李满珍,在1949年,我的外公肖德生因病离世后,独自走过漫长岁月 ,她的坚韧与爱,是家族珍贵的传承 。小时候,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我的老家看外婆。她知道我们将回家,她就早早地等在老家屋门口。我们到家后,她笑眯眯地端起用家乡小米酿的那一碗碗甜酒,滋味醇厚,萦绕舌尖,让我回味至今。外婆唯一留下的这张照片,早已泛黄,可照片里她那端庄的音容,却在我们的记忆里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我的大舅,名叫肖竹初。他只因六十年代被人冤枉喝了生产队一碗粥,为自证清白竟英年早逝。我没见过他,但听妈妈说:大舅就像家里的顶梁柱,把弟妹们护在身后,将整个大家庭的冷暖都扛在肩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p> <p class="ql-block">我的二舅肖竹甫是生产队队长,中共党员,勤劳踏实,稳稳撑起一片天。听我的妈妈说:舅舅口哨一吹,生产队的队员就都开始出工了。小时候,我和弟弟跟着妈妈冒着大雪,坐在大货车后面回老家的时候,我们的双脚冻僵了,舅舅就用一对箩筐,一头挑着我,一头挑着弟弟,颤巍巍走过独木桥,晃晃悠悠的箩筐里,装满童年最暖的时光 。</p> <p class="ql-block">我的姨妈,叫肖竹英(原名:肖细秀),儿女绕膝,却因善良始终开朗。她总像不知疲倦的陀螺,在柴米油盐里转出满屋烟火。有一次,我和弟弟妹妹们翻山越岭一起去看姨妈,她很开心,拿了很多土特产给我们吃。</p> <p class="ql-block">我的妈妈肖菊香,原名肖新秀 ,如今已90岁高龄。她曾在亨达利钟表公司修钟表,父亲在1970年因公牺牲。我的母亲35岁便守了寡。一辈子勤劳节俭,把日子料理得井井有条,对儿女要求也很严格。1980年,弟弟考取战斗机飞行员,邻居伍大奶奶对妈妈说:“肖菊香,你就这一个独子,把儿子送给国家啦。”妈妈爽朗回应:“男儿,志在四方,有前途!”</p> <p class="ql-block">我的三舅,叫肖菊轩(原名:肖竹轩),也是我们平时称呼的“沅江舅舅”。他是中共党员,他当过兵,年轻时帅气模样,藏着热血风采。他当兵时,是事务长,负责部队后勤的。他一心为公,工作认真负责,他把后勤保障的事儿料理得妥妥当当。妈妈说:姐姐结婚时,舅舅带着很多鱼来了。舅舅话不多,却牵挂着亲人。此刻,我还想提一下,我的舅妈,她叫范平。她为人慷慨大方、乐于助人,性子风风火火,对我格外疼惜,操心我的学习与工作,一箱箱辣妹子桔片爽、一双双布鞋,满是她的爱。有回她来我家,见我放学后洗衣做饭,对妈妈感慨 “胜昔,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那时的我,总盼着她从沅江来长沙,让这份温暖常相伴 。</p> <p class="ql-block">这些长辈们的过往,串起家族岁月,每段故事都浸着生活的温度,在回忆里闪闪发亮,诉说着平凡又珍贵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