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阳一日游 摄影/撰文 于立京等

于立京

<h1>  青岛城阳区地处滨海丘陵地带,东依崂山区,南接李沧区,西临胶州湾与胶州市相邻,北与即墨区毗连。七月伊始的一日游,重点游览了位于城阳惜福镇街道南部区域的童真宫、王乔崮和毛公山。</h1> <h1>  这是这天游览的出发点,也是城阳111路公交车的一站点。</h1> <h1><p>  这天,首先来到了童真宫。它位于城阳百福路与毛公山路交叉路口的东北侧,宫家社区的西侧。<br>  童真宫前有一庄重也美观的牌楼。牌柱上的两对楹联(中间的一对为“功在世间行德政堪称名宦,声传天下得民心长树高风。”两侧的一对为“青史流芳山颂德;丹心垂范水歌恩。”)告诉人们,原来童真宫是重在颂扬一位清官的。</p><div> 童真宫,原为童公祠,内祀汉时不其(读ji)县令童恢。这也是青岛市至今最古老的一县令祠观。<span style="color: inherit;">童真宫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曾数次毁损后又数次修建。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重修后,有道教全真华山派道士入住,仍祀童恢,但也供奉真武大帝而改称童真宫。在1949年青岛解放时这里先后有过21位主持道士。</span></div><p> 童恢,字汉宗,东汉时期琅琊姑幕(今诸城)人。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出任不其县令。《后汉书》的《循吏传》中有“童恢传”,记录了这位东汉时的清官,说他在任期间,勤于政事,体恤民情,为民造福,是不其县历史上最有功德的县令。</p></h1> <h1>  童公殿及边上的厢房“不老长春”。<br>  童公殿自然是供奉东汉时期不其县令童恢的。<br>  《后汉书》有这样记载:不其“耕织种牧,皆有条章。一境清净,牢狱连年无囚。”<br>  不其县令童恢因政绩卓著,后迁升丹阳(今安徽宣城)太守。又终因操劳过度,身染恶疾而殁于任所。远距千里之遥的不其百姓闻讯,悲痛不已;筹资为其建祠,取名“童公祠”,并在祠院筑衣冠冢以缅怀纪念。<br>  而不老长春,让人想到丘处机(号 长春子),元登州栖霞(山东栖霞)人,19岁时拜王重阳为师,至少三次曾来崂山(当地)传道,尤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也曾掌管天下道教。因而那“不老长春”厢房,想必是供奉丘处机的。<br>  现童真宫有4个正殿、两个展厅和两个厢房,规模与明清时期大致相仿。<br>  院中有银杏、古柏、凌霄、牡丹等古树异花,其中六株古柏相传为建祠时所植。 </h1> <h1>  在三官殿后的一侧,见到不其县令童恢之墓。现在所看到的,是宫家村三台胞捐资后又经修复的。</h1> <h1>  童真宫院内一角。有“童公传说”及有关介绍。</h1><h1>  传从前当地曾山高林密,山民还受虎害。童恢派人设法捕获猛虎两只,还当场“驯虎”,因而现在即墨境内有一"驯虎山" ... ...而当地,至今还流传着《门关》《火烧城门》《妙方治贪》《歇佛寺的来历》等民间传说。</h1><h1> 因以前<span style="color:inherit;">对不其县的始末及有关历史也知之甚少。这天看到了童真宫,想也“网普”一下不其县的始末及有关历史。</span></h1><h1> 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在古都即墨(今平度地)设胶东郡,并置不其县。这是不其建县之始。当时,不其县东北与皋虞县(古城在今即墨温泉东皋虞村)相接,西北与壮武县(古城在今即墨蓝村古城村)毗邻,县东、南、西南三面环海,北部包括今即墨南部部分区域。不其县域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这里群山连绵,山林资源丰富,可狩猎、放牧;这里海域宽阔,有渔盐之利,也有万顷良田,及充足的水源。</h1><h1> 不其原来有座土城,俗称里罗城。城墙高约4米,东西宽约700米。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南北各设一门。面积虽然不大,但也蔚为壮观。</h1><h1> 不其是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城子龙山文化遗址证明,其实远在4000多年前,已有人在当地居住生息。而城子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通体磨光、刃部锋利、制作精美;陶器胎质坚硬、造型优美,反映了先民的勤劳与智慧。</h1><h1> 在原始社会末期,据说不其这里曾有不与其两个部落的人,也有人说当地有座不其山(今称铁骑山),因而说是不其名称的由来。在夏、商、周三朝代的约两千年间(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山东半岛为莱夷人聚居之地,不其当地这,属强大的部落之一。</h1><h1> 汉朝时,不其县属琅琊郡。经济有长足发展。因齐地“东有即墨、琅琊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汉高祖规定:“非王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汉武帝曾高度评价“天下膏腴莫盛于齐者也。”因而曾八巡齐地(显然比秦始皇来的次数多),其中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夏四月,汉武帝巡行琅琊郡,曾从琅琊郡到不其县。此前,不其将县衙东迁,在原址大兴土木。改建为武帝行宫。汉武帝到不其后,游山玩水,考察民情,在女姑山建太乙仙人祠9所,并建明堂,据说时长达一个月。</h1><h1> 汉高祖的后继者,数度封王亲或大臣不其。</h1><h1> 吕雉七年(公元181年),太后吕雉封宗亲吕种为不其侯。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昔不其县地(今即墨龙山街道舞旗埠)封大司空何武为泛乡侯,食邑千户。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何武因不顺附王莽弄权,冤狱而死。其子何况为泛乡侯。王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废泛乡侯。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封原大司徒伏湛为不其侯,食邑3600户,传八世。</h1><h1>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擅权,灭伏氏满门,并废除了不其侯。此后,当地战乱频发,兵火相连,不其“城头变幻大王旗”。</h1><h1> 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置长广郡,辖不其、长广、挺三个县,治所设在不其城。南北朝刘宋时仍置不其县,为长广郡治,属青州。公元468年,北魏发兵围攻青州,因兵败城破,不其隶属光州长广郡。北齐朝,因频繁战乱,秦时的不其城郭,汉时所建的行宫,均被摧毁。不其灾难深重,百姓流徒,田园荒芜,到处是一片惨败没落的景象。清朝张文潤曾作《不其怀古》一诗:“宫罗散兮野草肥,宫垣没兮野风透。宫缤去兮野鸟鸣,宮基平兮野兽走。”读来让人扼腕,宫与野相提并论的描述,可谓也属道出了天壤之别。</h1><h1> 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不其县废除,并入长广县(今平度市)。至此,不其县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置,至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废除,经历了777年的漫长岁月。有过辉煌与荣耀,也经历过兵祸与灾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甸甸的一页。</h1><h1> 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曾于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不其县,但当年便废除了,将其并于即墨县,又将即墨县治(今平度地)向东南靠海方向移置80里于原不其县域内(今即墨老城区)。</h1><h1> </h1> <h1><p></p><p></p><p></p><p></p></h1><h1> <span style="font-size: 17px;">要离开童真宫时,见有人还在看向童真宫。<br></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当年的不其已远去好久,但脚下的这片土地还在,尤其在新中国、新时期之后,这里早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变的是,从前的不其县令童恢因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年年还会被后来的人民所记住与敬仰。</span></h1><p></p><p></p> <h1>  离开童真宫,沿百福路前行。见路两侧,成片成片的葡萄园长势喜人。</h1> <h1>  这的路边,见有傅家埠南河管理范围公告牌。</h1> <h1>  走近山边人家。</h1><div><br></div><h1> 知秋 摄</h1> <h1>  这是有户人家搭的葡萄架。</h1><h1><br></h1><h1> 一粟 摄</h1> <h1>  这里见有防火宣传栏。</h1> <h1>  一粟 摄</h1> <h1>  见这里有王乔崮石刻。</h1><div><br></div><h1> 一粟 摄</h1> <h1>  山景。</h1> <h1>  山行小憩。</h1><p class="ql-block"><br></p><h1> 知足者 摄</h1> <h1>  知秋 摄</h1> <h1>  山行回望。</h1> <h1>  山上掠影。</h1><h1><br></h1><h1> 宋爱华 摄</h1> <h1>  宋爱华 摄</h1> <h1>  知秋 摄</h1> <h1>  山行掠影。这里已可看到王乔崮了。</h1><div><br></div><h1> 知足者(一加Ace 3) 摄</h1> <h1></h1><h1> 王乔崮。</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传明代永乐年间,有王、乔二将因兵败避乱于此,将此命名为王乔崮。</span></h1> <h1>  一粟 摄</h1> <h1>  山行掠影。</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王乔崮边远眺。</h1> <h1>  过王乔崮边木栈道。</h1><div><br></div><h1> 谢在江 摄</h1> <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知秋 摄</span></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知足者 摄</h1> <h1>  王乔崮边掠影。</h1><h1><br></h1><h1> 谢在江 摄</h1> <h1>  王乔崮的这处岩石上,见有“登州周鲁”的石刻。</h1><h1> 周鲁,登州(山东蓬莱)人,明嘉靖丙戌年间(1527年)武进士。历任登州卫把总、千户、即墨营把总(七品)。</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明永乐年间,为防御倭寇袭扰,朱元璋推行卫所制,在山东沿海还设了即墨营、文登营与登州(蓬莱)营。这三大营管辖山东全部二十四个卫所,其中即墨营管辖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共四个卫和石臼、夏河、胶州、浮山、雄崖、海阳六个千户所。即墨营初设把总两员(职同七品)。山岩上的“登州周鲁”石刻,至少可以证明当年即墨营把总周鲁曾来过这里。... ...由周鲁、即墨营,让人想到当年仅即墨营就有精锐步兵、骑兵1200人,还想到王乔崮附近有一铁骑山。</span><br><h1> 王乔崮,绝对易守难攻之地。</h1> <h1>  王乔崮周边景点导览图。</h1> <h1>  王乔崮边掠影。远处,有个看起来与崂山水库较近的山头是毛公山。</h1> <h1>  王乔崮边掠影。</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山行掠影。</h1> <p class="ql-block">  山景。</p> <h1>  山行掠影。</h1> <h1>  山景。</h1> <h1><p></p><p></p><p></p><p></p><p></p><p></p><p></p><p> <span style="font-size: 17px;">围子顶又称“王乔崮石城”。以前的当地民众,不仅防御倭寇,还防内乱。<br></span></p></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咸丰年间,捻军以骑兵为主,两次在当地骚扰,他们驻扎在华阴集,抢劫附近老百姓的物品,官军与百姓共同抗击,还在山涧修建了石围子,阻挡骑兵。山顶一般有生活过的痕迹。水峪一带的村民大都习武,所以损失较小。</span></h1><p></p><p><br></p><p> 一粟 摄</p> <h1>  石围子。石围子即当地人曾称用石头垒起来的墙。在一定的情况下,石头也可作为防御与战胜来犯者的武器。</h1><h1><br></h1><h1> 一粟 摄</h1> <h1>  知足者 摄</h1> <h1>  山上观光。</h1><div><br></div><h1> 宋爱华 摄</h1> <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知秋 摄</span></h1> <h1>  知秋 摄</h1> <h1>  天池掠影。</h1><h1><br></h1><h1> 蓝天 摄</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知秋 摄</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天池及其周边掠影。<div><br></div><div> 知足者(一加Ace 3) 摄</div></h1> <h1> 山上掠影。</h1> <h1>  这即“福寿金龟”。</h1> <h1>  大自然有多神气!瞧山顶边上那块硕大的漂砾石,当年得有多大的力量与速度才能与中间那葫芦状的巨石在这相聚。莫非也知高处可看到很美的风景?</h1><h1><br></h1><h1> 知秋 摄</h1> <h1>  山上掠影。</h1> <h1>  谢在江 摄</h1> <h1>  山上风光。</h1> <h1>  山行掠影。</h1> <h1>  据说这的下方(半山腰)有一潭清水,一年四季不干涸,长期饮用可美容养颜益寿延年,因而被称为神龙泉。</h1> <h1>  来到丘处机修炼处、升仙台。</h1><h1> 丘处机(号 长春子),元登州栖霞人,他19岁时拜王重阳为师,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先后两次来崂山(当地)传道,曾被成吉思汗称为"神仙",因据说曾来此处修炼过,故这里也被称作"升仙台"。</h1><h1> 这边还有“三蛟石”的介绍。传说东海龙王的七太子曾时常在八水河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河里的三只蛟,决定为民除害,后来终将恶龙制服,而三只蛟也被咬断尾巴,落在此地。</h1> <h1>  这里可看到辽阔的城区。</h1> <h1>  这有一“金蟾望月”的景点。远远看去,山边有一小小的像是青蛙状的山石在看向天边。</h1> <h1>  传说七仙女来天池洗澡,金蟾偷偷抓住一仙女的裙摆来到这,被这里的风景吸引住了,错过了返回的机会... ...但在这也常常望月。</h1> <h1>  好美的山水风光。</h1><div><br></div><h1> 宋爱华 摄</h1> <h1>  山下是1959年扩建的崂山水库,又名月子口水库,白沙河的发源地,横跨城阳区、崂山区,汛限库容4740万方,汛限水位53.5米。水库东西长约5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汇水面积为5平方公里。</h1> <h1>  来到毛公山瞻仰平台。</h1> <h1>  在瞻仰平台靠山的这一边,见展墙上有首毛泽东手迹的《沁园春 .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1><h1>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36年2月创作的,不仅展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达了他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h1> <h1>  这是由瞻仰平台处所看到的毛公山。</h1> <h1><p></p><p></p><p></p><p></p><p></p></h1><h1> <b><span style="font-size: 17px;">这里看去,伟人身着中山装,形象高大。他背依青山,面向前面的大山大河。</span></b></h1> 有人说,青岛城阳毛公山的景观有“四绝”。<br> 一、伟人像是天然形成的。不仅没有人为雕刻,以前的史书上也从无文字记载。<br> 二、全国唯一的站立石像。虽然现在全国也有几处天然的毛泽东主席石像,但毛公山的石像是唯一站立的,具有独特性。<br> 三、与伟人毛泽东的年龄也巧合。毛公山的伟人像高8.3米,而毛泽东主席享年83岁,被认为是一种巧合。<br><p> 四、面向东方的象征意义:毛公山的伟人像面向东方,象征着他对中国乃至世界仍有着的远大理想和影响力。 </p><p> 毛泽东<b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inherit;">,(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近代以来的伟大领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是诗人、书法家。在1949至197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因而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b></p><p><br></p><p> 知秋 摄</p> <h1>  瞻仰平台边的一展牌上,不知是谁写有一首《伟人远瞩》:“天然雕像立青峰,碧水青山舞彩虹。瞩览江山正豪吟,东方今日腾蛟龙。”</h1> <h1>   这里有一亭子。来到这的人们,这天自然会联想到伟人的丰功伟绩。</h1> <h1>  山道边,又见到一首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br>  这首词写于1961年12月。<br>  1961年12月27日,毛泽东曾把这首词作为文件批给在北京参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人们看。而为什么要在1961年写这首《卜算子·咏梅》,还将其作为会议文件下发?诗言志。当时中国国内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十分猖獗,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和协议,撤回全部在华专家,中苏关系趋于破裂。毛主席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来比喻身陷困境而绝不屈服的高贵品质,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来喻示道路曲折而前途光明,表达最后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信念。词中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正如毛泽东1947年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所指出的:“当这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而他曾经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及“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等经典论述,可谓一生都在践行要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要推翻三座大山让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h1> <h1>  这有毛泽东嫡孙毛新宇及其家人等曾来毛公山时的图文介绍。</h1> <h1>  大自然的怀念。这里展现的是,当年发现伟人天然雕像的纪实。</h1> <h1>  毛公山出入口。</h1> <h1>  毛公山出入口宣传栏。</h1> <h1>  下山时掠影。</h1> <h1>  由毛公山下来,这天的一日游已近尾声,让人觉收获满满,也很有感慨。</h1><h1> 这天,不仅领略到了当地的自然风光,还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回望历史,远远胜过上了堂历史教育课;也让人想到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是幸福的,打江山不易守江山也属不易,而现在的人们,还应对当今的世界有清醒的认识,太平洋仍不太平,更要戒骄戒躁,齐心合力,努力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多贡献一份力量,这样也才能不辜负一代伟人以及无数前辈们对当今的期望。</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