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卓越幼儿园的角色扮演区,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和孩子们“过家家”:她一会儿当“病人”配合“小医生”听诊,一会儿当“顾客”听“小厨师”报菜名,笑得眼角泛起细纹。她就是琪琪老师,一位从教10年,用“四有”标准为孩子们打造“第二个家”的幼教人,孩子们都喊她“琪琪妈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理想信念作北斗,指引成长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让孩子从小明白,‘爱’是最珍贵的品质。”琪琪老师常说。她把红色教育融入角色扮演:带孩子们玩“红军送物资”的游戏,用积木当“粮食”,说“以前的人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把东西留给需要的人,这就是勇敢和善良”;在“家乡的守护者”主题活动中,邀请消防员、警察来园,让孩子扮演“小守护者”,体会“保护别人是件了不起的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班里有个孩子总抢别人的角色道具,她没有批评,而是让孩子当“游戏管理员”,负责分配道具。当孩子听到“谢谢你,我拿到我想要的了”时,她笑着说:“被人需要的感觉,是不是比抢东西更开心?”后来,孩子主动把最爱的“小医生听诊器”借给同伴,说“我当管理员更能干”。这份对“价值”的理解,正是她用信念点亮的北斗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道德情操作春风,吹拂礼仪之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师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世界。”这是琪琪老师的教育心得。她给孩子梳头发时会说“轻轻梳,才不会弄疼你”,孩子们便学会了“温柔待人”;收玩具时会说“小娃娃要回家睡觉了,我们送它回去吧”,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物归原位”的习惯,还会互相提醒“别把娃娃忘在地上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孩子把角色扮演的“餐具”摔碎了(塑料玩具),吓得眼圈发红。她走过去说“没关系,我们看看能不能修好,就像你摔跤了,老师也会帮你揉揉一样”,然后和孩子一起用胶带粘好。后来,班里的孩子学会了“承担”——犯错时会说“我来解决”,而不是“不是我弄的”。这种“包容与担当”的态度,比任何规则都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扎实学识作魔法,让课堂藏在游戏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好的幼教,要让孩子‘玩着玩着就学会了’。”为了让知识自然渗透,琪琪老师成了“游戏设计师”:学儿童心理学,知道哪种角色能激发内向孩子的表达欲;学语言教学,把词汇练习编进“超市购物”对话(“我要一个苹果,谢谢”“这是你的苹果,请拿好”);甚至学简单的手语,和听力弱的孩子“无障碍交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礼貌用语”时,她设计“餐厅游戏”,让孩子轮流当“服务员”和“客人”,练熟“您好”“再见”;讲“情绪”时,用“表情卡片”玩“我演你猜”,说“生气时可以说‘我不开心’,不用哭闹哦”。家长们说:“孩子回家总说‘今天在幼儿园当小老板了’,转头就会主动说‘妈妈,谢谢’,这就是老师的魔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仁爱之心作港湾,接住每个“小脆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个孩子的哭闹,都是在喊‘请看见我’。”琪琪老师记得每个孩子的“小敏感”:刚入园的天天总攥着妈妈的衣角,她每天留一个“妈妈拥抱”的空位,说“老师先替妈妈抱你,等妈妈来接再换回来”;说话结巴的琪琪不敢参与游戏,她特意安排琪琪当“小裁判”,说“你的声音很特别,大家都想听你说‘开始’”;留守儿童苗苗周末没人陪,她会把孩子接回家,一起包饺子,说“我们的饺子里要包‘开心’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个自闭症孩子从不参与集体游戏,她没有强求,而是每天在角色扮演区留一个“小沙发”,旁边放着孩子喜欢的绘本。三周后,孩子突然拿起“小医生”的听诊器,放在她的胸口。那天,她抱着孩子,眼泪掉在孩子的头发上——那是孩子第一次主动靠近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0年来,琪琪老师</p><p class="ql-block">的“宝贝箱”里装满了孩子们的“心意”:有掉了页的角色剧本(孩子说“老师,这是我编的故事”),有画着她和孩子们的“全家福”,还有一颗用橡皮泥捏的“爱心”,上面写着“张妈妈”。她说:“做‘四有’好老师,从来不是做什么大事,而是把每个孩子的童年捧在手心,让他们觉得‘在这里,我永远被爱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她依然每天在角色扮演区等着孩子们,用理想、情操、学识和爱心,陪他们扮演“医生”“老师”“宇航员”。在幼教这条路上,她就像一个永远敞开怀抱的港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里学会成长,在爱里勇敢飞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