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神韵里的长白山

东篱听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去长白山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一次体验,之所以是“去”而不是“登”,是因为大伙儿没流一滴汗水就到了山顶,而且还看到了别样的景色,如果还有人要将此称为登山那真的有些惭愧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虽然没有付出多少体力,却获得了别样的旅游体验。在我的旅游经历中,到过的百景区不下百个,第一次遇到从景区检票口乘坐大巴到长白山脚下距离长达50公里。一路双向车道,道路宽敞平坦,路始终穿行在原始丛林之中,三四十米高的桦树、松树、杉树遮天蔽日,只留下蓝天白云“一线天”。每隔几分钟便有一辆大巴呼啸着擦身而过,不免让人心惊胆战。大家下车后,不约而同地问:“有谁见过这么长距离的大巴摆渡距离?”反正我是首次,这是第一个没有想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登过很多山岭峰顶,历经艰难困苦,曾经畏惧过退缩过,没有放弃过;没流过血流过泪,但流过淋漓大汗。前一天,导游告诉大家说要到长白山,我们就做好了登山的心理准备,依照经验带足饮用水,备好几块汗巾,做好了走一段步歇歇脚,擦擦汗,喝口水的打算。但事实上从始到终,我们乘坐着旅游大巴,一口气到了长白山脚下。期间,我们没喝一口水、没擦一点汗、没喘一口气,没歇一下脚,甚至感觉到凉风习习,神清气爽,后悔没穿一件薄外套。这是“第二个没想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下来马不停蹄又换乘十人一辆的小型面包车,沿着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向天池进发。车窗外只见百余辆小巴沿着山路盘旋而行,宛如儿童游戏里的一节节贪食蛇,首尾相连,踽踽而行,左弯右拐,翻山越岭,抵达了一个山腰平台。我俯视山下,地天相接,融为一体,云蒸霞蔚,颇为壮观。近处偶见坡上生长了一些不知名的绿色植物,开了一些金黄色的花儿,给形形色色的游人一种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感觉。有人说:“前方再爬不远就到天池观景台了”。我们摩肩接踵,沿着山体石砌步道爬了七八分钟,便到了海拔2650米的长白山最高峰。眼前就是碧绿深邃的美丽天池了,当我在人群的空隙里用手机拍下第一张天池照片时,才发现双脚踩在了由于火山口喷发熔岩而形成的石头上。山高人为峰,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登山吗?”此是第三个未想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站在长白山山顶的最佳观景处,放眼望去,天池位于长白山顶端,四周被十六座白色山峦紧紧环绕,层峦叠嶂,斧劈刀削,天注一池神水,深不可测,可谓高台明镜,天际孤悬。不见池水碧波荡漾,只见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原来传说中的天池竟如此美妙绝伦,令人神往。车上导游曾经将天池比作天庭王母娘娘的浴池,还附加了一些传说故事,说王母娘娘的一个女儿曾不满母亲对说自己不比姐姐漂亮的评价,便一气之下将御用镜子扔到凡界,便是眼前这个天池。故事神乎其神,其实天池就是由火山喷发岩浆而成的锅状凹口,久久积水成渊,神秘的是池中水生生不息,没有进口,只有一处出口,成为了东北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三江源头‌”。有人开玩笑说,我们不曾想辗转几千里就只为看看长白山上的这“一脸盆水”吗?此乃“第四个没有想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正常游览长白山主峰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只因为当日游客量达到了空前的3.5万人,所以排队候车、再乘车下山到了温泉鸡蛋和天池瀑布观景处时,时间由原计划14:30不得不推迟到了17;30,足足推迟了三个小时。极目远眺,左侧金黄色的落日余晖洒在了山顶,右边一股天池神水覆盆倾泻而下,形成了68米高的白色瀑布,假若李白在世肯定不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千古绝唱;半山腰里白桦茂密。郁郁葱葱,呈现一片带状绿色,于是眼前的长白山一隅形成了蓝天、黄顶、白練、绿树的独特的人间景观。有人戏称,这是长白山此行的“第五个没有想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踏上归途时,背包里最沉的竟不是沉重的登山装备,更不是长途跋涉,鞍马劳顿后的一身疲惫,更非一时激动而购买的土特产品,而是那些本以为会转瞬即逝,却是收获满满的永恒记忆。原来神奇美丽的长白山早已将答案藏在游人亲身体验的每一个"没想到"之中,期待更多的人去慢慢探究品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