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对台湾的残酷殖民统治

郭争鸣

<p class="ql-block">  荷兰在1624 - 1662年对台湾进行了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其统治手段残酷且具有很强的掠夺性。荷兰人在台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机构。1625年,荷兰人在大员(今台南安平)修筑热兰遮城(也称安平古堡)作为统治中心,后来又在赤崁地方建立普罗民遮城(今台南赤崁楼)。设立了台湾长官和评议会,对台湾人民进行直接管理和统治,剥夺了台湾人民的政治权利,使台湾人民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荷兰殖民当局在台湾驻扎了大量军队,以武力威慑台湾民众。他们经常对反抗殖民统治的村庄进行残酷的军事打击,烧毁房屋、屠杀居民。例如,1652年郭怀一领导的反荷起义,荷兰殖民者血腥镇压了这次起义,屠杀了数千名在台汉人。</p> <p class="ql-block">  戚嘉林所著的《台湾史》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在揭示台湾历史真相、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该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详细阐述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早期的大陆移民开发台湾,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都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梳理,有力地回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妄图割断台湾与大陆历史联系的谬论。批判“台独”史观:戚嘉林在书中对“台独”分子炮制的歪曲、篡改台湾历史的种种“台独”史观进行了尖锐批判。他揭露了“台独”势力通过扭曲历史来煽动分裂情绪、制造族群对立的险恶用心,帮助读者认清“台独”的本质和危害。为台湾历史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证。</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证明,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左镇人是目前台湾最早的人类,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新石器时代,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先后出现,这些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等文物,显示当时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联系。230年,三国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余名官兵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宋元时期政府开始对台湾地区进行管辖。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觊觎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促进了台湾的开发。至清朝统一台湾。</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荷兰在许多殖民地都实施过残酷的殖民统治,以下以其对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印度尼西亚的殖民统治为例进行介绍: 对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1624 - 1662 年)荷兰殖民者推行“王田制”,将台湾的土地据为己有,强迫农民缴纳高额地租。农民们辛苦劳作,大部分收成被殖民者剥夺,生活陷入困境。他们控制了台湾的对外贸易,垄断了台湾与中国大陆、日本、东南亚等地的贸易。通过压低台湾本地产品的收购价格,抬高进口商品价格,获取巨额利润。例如,台湾的蔗糖、鹿皮等特产被大量低价收购后运往海外销售,而台湾民众却难以从中受益。设立了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机构,以武力为后盾,对台湾人民进行严格的控制。</p> <p class="ql-block">  金门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南海域,屹立于台湾海峡西部,与厦门湾口遥望。它是金门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东距基隆198海里,东南距澎湖82海里,距高雄160海里,西距厦门约18海里。金门岛面积约132平方公里,东西长而南北窄。岛上多丘陵、湾岸,烈屿在岛西南隔海峡相望。其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太武山雄踞,海拔253米,为金门岛最高峰。岛上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8℃,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但因蒸发大,水资源相对匮乏。金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因此修筑了城郭用于防御。早在晋代就有中原人士因躲避战乱而迁居至此。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牧马监陈渊率十二姓来金门开垦,人口逐渐增多。到了明代,为防倭寇侵扰,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于此筑城,名为“金门城”,寓意“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明清时期,金门城郭在抵御外敌、保障地方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郭内设有衙门、兵营、仓库等设施,是当地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存,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气势。城墙用石头砌成,高大厚实,城墙上设有瞭望孔、射孔等防御设施。这些城墙见证了金门的历史变迁和曾经的战火硝烟。</p> <p class="ql-block">  赤崁位于今台湾台南市一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荷兰殖民统治时期,这里是重要的据点,建有赤崁楼等标志性建筑。赤崁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开发较早,道路也随着聚落和贸易的发展逐渐完善。台湾的一些历史研究机构,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可能收藏有关于赤崁地区的历史地图资料,其中或许就包括农地与道路图。这些机构会对历史文献和地图进行整理和研究,有可能通过申请查阅相关档案获取所需的地图。台南市立图书馆、台南市政府档案馆等也可能收藏有此类地图。</p> <p class="ql-block">目前并没有特别精准且统一的关于荷兰统治时期(1624 - 1662 年)在台汉人人数详细变化表格留存,但可以梳理其大致的数量变化情况,荷兰统治初期(17世纪20 - 30年代)当时在台湾的汉人数量相对较少。在荷兰人1624年占据台湾南部后,据一些研究推测,此时在台汉人大约有数千人。这些汉人主要是从事贸易、渔业和小规模农业活动的移民,他们多来自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被台湾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宽松的贸易环境所吸引。 荷兰统治中期(17世纪30 - 50年代)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台湾开发力度的加大,需要大量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如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和商业活动,汉人移民数量开始显著增加。到17世纪40年代末,估计在台汉人数量增长到约1.5 - 2万人。公司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汉人来台开垦土地,给予一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使得更多的汉人愿意渡海前往台湾谋生。荷兰统治后期(17世纪50 - 60年代)汉人数量继续攀升。到荷兰统治末期,也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夕,在台汉人数量大约达到2.5 - 3万人。这一时期,除了经济因素吸引汉人移民外,中国大陆的政治局势动荡(如明清交替时期的战乱)也促使一部分人选择前往相对稳定的台湾地区。</p> <p class="ql-block">  在一些研究机构和地方图书馆档案馆收藏了荷兰人统治时期的赤崁地区农地与道路图。</p> <p class="ql-block">汉人入台带来的垦地、引入耕牛以及种植甘蔗和水稻等举措,对台湾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以下为你展开介绍其贡献:① 垦荒增加可耕地面积在汉人入台之前,台湾大部分土地处于未开发状态。汉人凭借丰富的农耕经验和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对台湾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垦。他们从沿海平原开始,逐步向内陆和山区推进,将大片荒地变为肥沃的农田。比如,在台湾西部平原,汉人开垦出了众多良田,使得可耕地面积大幅增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汉人带来了先进的土地规划和利用理念,对垦殖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他们兴修水利设施,建设灌溉系统,使土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通过修建水渠、陂塘等,保证了农田的灌溉用水,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这种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垦地活动促使汉人在台湾各地形成了众多聚落。随着开垦区域的扩大,人们逐渐聚集在一起,建立起村庄和城镇。这些聚落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推动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交流,加速了台湾社会的发展进程。②引入耕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耕牛是传统农业中重要的生产工具,汉人将耕牛引入台湾,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耕牛力气大,能够深耕土地,使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与人力耕种相比,使用耕牛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和耕种,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耕牛的引入也带动了相关农业技术的发展。汉人带来了先进的耕牛饲养和使用技术,包括牛的饲养管理、牛耕技术等。他们传授给当地居民如何选择合适的耕牛、如何训练耕牛以及如何进行牛耕操作等知识。这些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促进了台湾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耕牛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在一些地区,耕牛的养殖和交易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耕牛的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用于改良土壤,进一步提高土地的肥力。③种植甘蔗和水稻,丰富了农产品种类。甘蔗和水稻是汉人引入台湾的重要农作物。在汉人入台之前,台湾的农作物种类相对单一。甘蔗和水稻的种植丰富了台湾的农产品种类,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台湾居民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甘蔗则可以用于制糖。</p> <p class="ql-block">  如表所示:在荷兰人统治期间,汉人在台开垦的荒地1645~1660年十五年,总计垦荒近十万公顷。</p> <p class="ql-block">  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在历史上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重要的据点和贸易中心,停泊在其外港的外国船队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构成:中国商船经常往来于巴达维亚。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驾驶着帆船,带来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这些商品在巴达维亚的市场上很受欢迎,同时他们也从当地购买香料、胡椒等特产。中国船队规模大小不一,大型的商船可搭载大量货物和船员。印度的船队也频繁停靠巴达维亚。印度商人带来了棉花、纺织品、香料等货物。印度的棉纺织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多样的花色在巴达维亚市场占据一定份额。此外,印度的香料如丁香、肉桂等也通过巴达维亚转运到其他地区。阿拉伯商人以善于航海和贸易著称。他们的船队带来了中东的珍珠、宝石、香水等奢侈品,同时也将巴达维亚的香料等商品运往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阿拉伯船队通常采用传统的独桅帆船,在印度洋和东南亚海域航行。在荷兰人之前,葡萄牙人就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网络。葡萄牙船队经常抵达巴达维亚,他们带来了欧洲的金属制品、玻璃器皿等商品,同时也参与香料贸易。葡萄牙船队的船只较大,装备有火炮等武器,以保护其贸易航线。</p> <p class="ql-block">  在荷兰殖民统治台湾期间,确实存在防范、丑化并分隔汉人的情况,荷兰殖民者深知汉人数量众多且具有较强的生产和组织能力,将其视为潜在威胁。他们在汉人聚居区周围设置军事据点,派遣士兵巡逻监视。例如,在大员(今台南安平)等地建立城堡和炮台,配备火炮等武器,一旦发现汉人有异动迹象,便迅速采取军事行动进行镇压。严格禁止汉人拥有武器,收缴民间的各类兵器,防止汉人武装反抗。同时,对汉人实行严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汉人自由往来于台湾与大陆之间,以阻断汉人可能获得外部支持的渠道。荷兰传教士和殖民者通过编写书籍、传教等方式,传播对汉人的负面形象和刻板印象。他们将汉人描述为迷信、落后、不文明的群体,试图从文化和精神层面贬低汉人,以巩固其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在公共场合和宣传中,强调汉人与荷兰人的差异,将汉人边缘化。例如,在荷兰人主导的社交活动和机构中,排斥汉人参与,使得汉人在社会层面被孤立和丑化。荷兰殖民者将汉人集中安置在特定的区域,与荷兰人居住区严格分开。如在热兰遮城(今台南安平古堡)周边为荷兰人及其眷属建设了舒适的生活区,而汉人则被安排在相对偏远、条件较差的地方居住。</p> <p class="ql-block">  在荷兰统治台湾时期(1624 - 1662 年),荷兰人在台人数随着不同阶段有所变化,不过整体数量相对较少。①初期(17世纪20 - 3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刚在台湾建立据点时,在台荷兰人主要是公司派遣的少量行政、军事和商务人员。最初几年,估计在台荷兰人数量可能仅几百人。他们主要集中在热兰遮城(今台南安平)和普罗民遮城(今台南赤崁楼附近)等据点,负责开展贸易、建立殖民统治秩序等工作。②中期(17世纪30 - 50年代)随着荷兰对台湾殖民统治的深入和贸易的发展,在台荷兰人数量有所增加。到17世纪40年代末,在台荷兰人大约有1000 - 1500人。这一时期,除了原有的行政、军事和商务人员外,还增加了一些传教士、医生等。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加强对台湾的控制,派遣了更多的士兵驻守,同时也鼓励更多荷兰人来台从事商业和农业开发。③后期(17世纪50 - 60年代)由于受到郑成功军队的军事压力以及贸易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荷兰人在台数量逐渐减少。到荷兰统治末期,在台荷兰人大约剩下1000人左右。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时,驻守台湾的荷兰军队约有1500人,但其中包括了一些从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临时增援的人员。在郑成功军队的围攻下,荷兰人不断遭受损失,最终在1662年被迫投降并撤离台湾。</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份海牙荷兰国家档案馆收藏的台湾与澎湖群岛海图。</p> <p class="ql-block">  1646年的中国船1646年处于明清易代的动荡时期,这一年中国船的情况可以从不同方面来介绍,东南亚贸易当时中国商船依然活跃在东南亚贸易网络中。中国船运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商品前往东南亚各地,如菲律宾的马尼拉、印尼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等。这些商品在当地市场很受欢迎,换回香料、白银等物资。例如,中国的丝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高品质,在东南亚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尽管明清交替带来一定的政治动荡,但长期形成的贸易惯性使得民间贸易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一些沿海的商人冒着风险继续组织商船出海,以维持生计和商业利益。与日本的贸易也在持续。中国船将生丝、药材等货物运往日本,换取日本的白银、铜等。不过,当时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对外国船只的贸易有一定限制,但中国船凭借长期积累的贸易关系和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仍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贸易活动。1646年南明政权还在努力抵抗清军,其水师拥有一定数量的船舶。</p> <p class="ql-block">  1680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绘制的海图的确能体现当时荷兰先进的航海科技水平,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图对海岸线的勾勒非常精确,能清晰地呈现出各个大陆、岛屿的轮廓和特征。这得益于荷兰航海家们长期的海上探索和实地测量。他们使用先进的测量工具,如象限仪、航海罗盘等,对不同海域的海岸线进行细致的观测和记录。在绘制海图时,准确标注出了海湾、海角、海峡等重要地理特征。</p> <p class="ql-block">  郑成功所率船队1656~1657曾到达马来半岛的北大年。北大年(Pattani)是泰国南部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地理和文化特征的地区,北大年位于泰国南部,濒临泰国湾。它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具备丰富的海洋资源,沿海地区渔业发达。其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连接着东南亚各地。北大年曾是一个独立的马来人苏丹国,名为北大年苏丹国。该苏丹国在15世纪左右达到鼎盛,其势力范围涵盖了现今泰国南部的部分地区。当时,北大年苏丹国以繁荣的贸易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闻名,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18世纪后,随着泰国(当时称暹罗)的逐渐强大,北大年苏丹国的独立性受到威胁。1902年,暹罗正式兼并北大年,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此后,北大年成为泰国的一个府,但当地部分民众一直保留着对过去独立历史的记忆和认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