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郭建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故事里的孝义》序</b></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6日,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云舒霞蔚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受孝义市文旅局、孝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委托,代为主持了“‘讲好孝义故事·做好锦绣文章’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布署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编写孝义民间故事,为文旅创意提供素材;二是组织对胜溪湖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进行考察,提出嵌入孝义文化元素、将其提升改造为文旅景点的方案。随后,大家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经过同仁们一年多的努力,这本凝结着历史记忆、民间智慧、作家灵感的孝义民间故事便集以《故事里的孝义》为名摆在了我的案前。读着一则则传奇故事,看着一篇篇神章妙笔,不禁使我浮想联翩:如果诚能以这些故事为元素设计景点、投资建设、策划营销,孝义的文旅或许还真能燃起来,火下去。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对这本集子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广搜博采,累块积苏,鳞集孝义民间故事之大成,别开孝义文化之生面。</b></p><p class="ql-block"> 孝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孝义民间故事斑斓多姿。在孝义旧志等地方文献中,逸闻趣事、传奇佳话、祥瑞异兆俯拾可得,本书的“魏国风云”“孝衍春秋”“义贯乾坤”“村落故事”等内容就是由此而来的。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研会就发起了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图书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的工程,孝义县也闻风而动,产生了一批成果:由任化清先生编写的《胜溪轶话》(县政协文史委,1988.12)、由我编写的《胜溪俗语》(县政协文史委,学苑出版社,1991.1)、由侯兆勋先生编写约《孝义民间文艺风情文采》(市文化局,2001.1)等书籍,便是当时的产物。在此前后,马烽(笔名孔联华、阎志吾)、梁镇川、马明高、任化清、崔井凉、王槐、杜淮田、田清义、武永虎、朱景义、郝继文、李金龙等,先后在《山西民间故事》《吕梁日报》《吕梁文学》《孝义文艺》《孝义风采》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孝义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在拙作《胜溪俗语·引书目录》多有反映。这本《故事里的孝义》就吸收了当年的成果。另外,本书还收集了任化清先生的张四姐和金龙山的传说,王槐先生的玉泉山传奇,刘荣生先生的村史庄名,梁镇川先生的美食佳肴,马夏民先生的先贤名达,陈家琰先生的三皇轶话,李景耀编写的寺庙景观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这次征集过程中,他们又通过问卷调查、田野采集、史海钩沉等方式,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这部分资料。令人欣喜的是,在本书中王志东、李景耀、樊学明、冯莉花、赵刚、马玲玲等,还根据孝义的历史文化信息,编创了一批生动有趣的故事,为孝义文旅增添了丰富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民间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尽管这本书为我们搜集和展现了一大批民间故事,但有些仍然是浅层的、边角的,具体表现为:县邑周边的较多,偏远地区的较少;中部或西乡的较多,东部沿文峪河流域的较少;名胜景点周边的较多,僻野陋巷的较少;有典籍记载的较多,纯口述文学较少。其中一些流传于村庄僻野、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还远没有挖掘进来;有些看似荒诞庸俗的“楔楔”“古经”“段子”,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加工。高尔基说:“俄罗斯的歌谣就是俄罗斯的历史,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婆费多索娃,在自己的脑子里装满了三万行诗,她对这些情形知道得要比许多有文化的人更清楚。”的确,在被鲁迅称为“不识字的诗人或作家”的脑海里,确实有许多我们未曾拜读或读得不甚透彻的“无字书”。“说希奇,道古怪,古怪的故事民间来”,要讲好孝义故事,还需要我们躬身挖掘,仔细玩味,推陈出新,或许惊奇就在民间,故事就在田野,道路就在脚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生动演绎孝义斑斓多彩的文化,突出了“孝·义”文化主题。</b></p><p class="ql-block"> 孝义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孝义民间故事也是异彩纷呈,斑斓多彩。它们有反映当地的星象分野、山川地貌的,有反映历史沿革、发展变迁的,有反映风俗民情、生活习惯的,有反映食货财资、行商坐贾的,有反映逸闻趣事、奇才异能的。这本书即通过人物故事、地方典故、奇闻逸事反映了当地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其中“八月十三坐朝廷””“柳叶与马三”“头发丝掌柜”“金斗山传奇”“李老君种炭”“槐柏相抱””“比干放粮”“魏王嫁女”“河神送木”“ 神牛显灵”“月蝙飞刀”“孟公筑堤”等故事, 都写得传神入化,引人入胜,不失为民间文学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 孝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经过两千六百多年的淘漉和沉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但这种文化特色究竟是什么,该地与其他县域如周边县市究竟有什么区别?2019年4月6日,我在给孝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做题为《孝义特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讲座时,就曾将孝义文化的特色和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中和位育的处事哲学,二是崇孝尚义的优良品质,三是包容大气的开阔胸襟,四是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五是乐文好艺的生活情趣,并作了粗浅说明。后来梁镇川、陈国亮先生也予引述。关于“孝”文化,这本书就有“郑兴割股奉亲”“房玄龄荐邑”“唐太宗赐名”“田赋吮伤”“张登楷寻父”等故事,另外还收集了陈国亮先生在《孝义礼赞》中歌颂的几位当代孝星,如“申近仁医母”“ 武世英孝公”“ 靳职虎捐肾”“梁相林还愿”等。关于“义”文化,就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尉迟恭大义归唐”“辛云京平叛”“霍冀与仁义巷”“王裕心反腐”“冯济川保矿”“比干</span>放粮”“义虎救樵”““张晟拒倭”““锯树留邻”“苏宁挂像”“马牡丹取义”等故事。这些都丰富了“孝·义“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起割股奉母、郭巨埋儿等畸形故事,古往今来也颇多争议。去年7月21日我在《吕梁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孝义先贤隔空喊话辩孝慈》的文章,称:孝邑城西原有一座天龙庙,明万历年间有人将该庙改为天经地义庙,专门祭祀乡贤郑兴和寓贤郭巨。乡贤进士赵讷在《天经地义庙碑记》中说:有人认为郑兴割股奉母、郭巨埋儿养母“非中庸之孝”,不可提倡,但他认为应当“心二贤之心”,只是没必要像二贤那样去做罢了。而同时代的贤乡张冕则抱否定态度,他在小诗《郭巨墓》说:“慈孝同一理,五伦无轻重。忍将杀子心,博取孝亲名。母食犹可充,子死不可生。赐金保婴孺,岂云为孝旌?”鞭笞了这种愚孝行为。孰知这篇小文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本书也将这篇文章收了进来,为孝道之争提供了话题。的确,我们对“孝·义”文化的讨论还有待深入。</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精心编辑,匠心独运,缀孝义民间故事之传奇,谱孝义文化之华章。</b></p><p class="ql-block"> “娉婷枝上殢春光,镂玉裁琼莫比香”。好的素材、好的原料也只有经过精心加工、匠心独创才化成好的产品。本书编辑并没有就搜集回来的素材进行简单罗列、随意敷成,而是在对每一篇故事进行刻翠裁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云掠月,分类整理:第一章是“魏国风云”,他们以魏国独霸中原的史实为背景,描写了“西河”一带那场深刻的变革,包括魏文侯的改革,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的活动,翟璜、李悝等名相和吴起、庞涓等名将的业绩,这一段历史的演义,为孝义地方文化起源和兴起的研究做了铺垫。第二章是“孝衍春秋”,主要反映了以郑兴为代表的孝子慈行,写了孝义县名得名的来历。令人可赞的是这些故事没有局限于隋唐,还反映了现当代的孝子慈行,为孝文化的传承延续增添了动人的故事。第三章是“义贯乾坤”,这里有尉迟敬大义归唐的故事,有辛京云平息安史之乱的故事,有霍冀与仁义巷的故事,还有义虎救樵等动人的传说。第四章为“孝义先贤”,主要反映了孝义历代仁人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士的事迹,如封疆大吏郭世隆、反腐斗士王裕心、晋商代表李元晋、塑料大棚之父赵鸿钧、一代文学大家马烽等等。人物始终是地方文化的核心,这些人物的故事有血有肉,可以充分反映当地的人文精神。第五章为“红色记忆”。该部分从大革命时期写起,从红军东征到牺盟会的建设,从晋西游击队到八路军总政治部,其中女中豪杰冯全英、赤子丹心马佩勋等都写的精彩纷呈,令人鼓舞。第六章为“村落故事”,主要讲一些传统村落历史上的故事,为地方文化增添了生动的一页。第七章为“孝义胜迹”,介绍了慈胜寺、三皇庙、临黄塔等文保单位,以及孝义寺庙的故事。第八章为“神话传说”,玉泉山的故事,孝义火烧的故事都写得十分传奇,令人神往。第九章为“孝义美食”,写了孝义的压花肉、火烧等等,富有烟火味,令人垂涎不已。这样分门别类叙述,条理分明,相得益彰,充分反映了编者的苦心。</p> <p class="ql-block"> 民间故事的搜索和整理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民间文学的创作和再创作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由于采者、创者、编者水平不一、艺有千秋,本书当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故事搜罗不全,每有遗珠之憾;考究尚有缺陷,难免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提炼加工尚不到位,粗针大线,良莠不齐;故事性不强,情节性差,文言文、书面语偏重,影响讲绎效果等等。然而,瑕不掩瑜, 尽管本书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纵观本书的内容,仍不失为荟萃孝义民间文学、弘扬地方文化的集大成著作,它对文旅创意的启发、景点线路的布局、名胜景观的打造、乡村文化的振兴、旅游产品的营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充分肯定。</p> <p class="ql-block"> 王志东先生主持编辑过《晋商劲旅》《孝义老照片》《孝义老物件》《冯济川文集》等图书和《孝义文史资料》《孝义文化研究》等期刊,自然是轻车熟路,本无需我过多赘述。梁镇川先生在本书中所起的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他给这本书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故事是反映孝义文化的,孝义文化则以故事为载体的,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写到这里,不由得哼起由庄奴填词、翁清溪谱曲、邓丽君歌唱的那首动人的歌曲《小城故事多》来,且引此处,作为煞尾:</p> <p class="ql-block"> 于 语法斋 2025年荷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