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教学反思的“现场”视角

大中华——文旭教育

<p class="ql-block">一次教学反思的“现场”角度</p><p class="ql-block">华亭市第二中学 罗文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我校承办的全</span>市近五年入职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教学反思。一些年轻老师来问我,教学反思到底反思什么?</p><p class="ql-block">的确,网上有诸多关于教学反思的阐述,但缺乏核心课堂价值取向,在面面俱到的论述下显得空泛,让借鉴者陷入繁杂且零碎的反思工作之中,这对于当下力求“课堂革命”,突出“素养立意”的教学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浙江大学潘涌教授曾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演变总结为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①以教代学,唯教无学</p><p class="ql-block">②以教导学,多教少学</p><p class="ql-block">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p><p class="ql-block">④变教为学,以学为主</p><p class="ql-block">显然第四阶段的表述更能够体现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特征。因此就教学反思而言,如果不从学生的参与、体验、感悟、获得角度去做深入的思考,课堂教学理念永远摆脱不了先入为主的“教”的中心地位。</p><p class="ql-block">一、总体感知——学生的获得度</p><p class="ql-block">一堂课犹如一场战役,整体的成败是关键,而整体成败的唯一评价标准是学生的获得度。学生的获得度需从三个维度去考量,一是学生认知层次的提升度。认知层次指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层次、关键知识的识记量、知识间清晰的建构逻辑。二是学生思维的感知力。任何新知的获得都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不断拓展过程,同样,任何知识的发展都是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实践中演绎出来又能够回归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思维显然是最具核心意义的感知体验,没有思维的深度流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学习力的提升,也不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三是学生情感的体验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又是师生正向情感交流的过程,还是学以致用化的社会认知与价值评价过程,这也是课程育人、课堂育人的体现。如此说来,这三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p><p class="ql-block">二、基础分析——学生的参与度</p><p class="ql-block">参与度是高效课堂的基本保障,这里所说的参与度既指学生参与面,又指教学的全过程,还包括课堂学习的认知与思维深度。这三个维度涵盖了课堂教学学生状态的全部内容。老师在这方面的反思既能强化科学的学生观,又能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能缺失。</p><p class="ql-block">参与度的高低由多方面原因造成,最常见的因素有:一是指令不全或不清,导致学生效率意识低下、目标追求模糊、落实力降低;二是不科学、欠严密的设问,让学生不知所云;三是与学生当下的认知不同频。简单的问题激不活学生探究欲望,高难的问题又超越学生认知层次;四是课堂节奏悖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处节奏太快导致重点内容没有消化,无关紧要处出现少慢差费地重复,又让学生陷入无聊境地;五是缺乏“旁问”“反问”或情景式迁移,引不起全体学生的兴趣共鸣;六是评价缺失、调控置后,致使一些学生被人为边缘化;七是老师缺乏亲和力,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种种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因素,老师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我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积极、不认真听讲等等,如果不从教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根源,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p><p class="ql-block">三、过程把脉——学生的体验度</p><p class="ql-block">课堂体验是通过学生独立学习、深度思维、获得新知、新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展示、参与研讨探究,不断强化认知内涵、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知层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给学生深度学习的机会了没有?提供学生展示自我认知平台了没有?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了没有?组织学生拓展挖掘了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完善了没有?等等一系列的课堂操作,都要聚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全过程中。这一过程最可怕的是老师对学生体验感的“漠视”和缺乏边界感的“代劳”。</p><p class="ql-block">四、感悟层次——学生的兴致度</p><p class="ql-block">一切故事都是从课堂开始的。学生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学科兴趣、探究欲等等,无不是从课堂的真切体验中被唤醒、被点燃,并不断从殷殷星火到自我燃烧的。因此课堂上对学生的正向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激励应该依附于课堂饱满的获得度上,让学生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感官的认知功能,在兴奋中全面生长;又要植根于对学习内容的切身探究中,科学的魅力就是苦思冥想后的柳暗花明,就是惊奇于奥秘世界的神奇魅力;还应将及时的评价附着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之中,不左不右,导向清晰。</p><p class="ql-block">如从这些方面反思教学过程,就真正摸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脉搏,其成效必然不错。</p><p class="ql-block">当然,以此为视角的课堂,其基础依然应建立在老师精深的专业知识、精透的教材理解、技巧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学生观上,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不再赘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