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日至21日我们三人自由行坐火车(动车)将近7个小时抵达泉州。我们入住泉州市中心的义全街,这对于前往泉州周边旅游提供很多的便利。 旅游线路:1.上海至泉州。2.关岳庙,清津寺,文庙,承天禅寺,开元寺,荔子苑酒家,泉山门, 天后宫, 3.梧林古村落,永宁古城,洛珈寺,蟳埔渔村,状元街夜景。4.洛阳桥,风车岛,崇武古城,惠女风情园 ,西沙湾。5. 清源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博物馆泉州。6.西湖,泉州至上海。 泉州距离上海963多公里,是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陆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含金门县),海岸线长达541公里,拥有14个天然良港和270余个岛屿。常住人口约891.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30元。生活性价比突出:房价仅为厦门1/3,西街小吃人均不足20元,日常消费实惠。晋江“中国鞋都”占全国运动鞋市场40%79;惠安石雕占全国80%份额,德化瓷器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经济开发可追溯至周秦时期。随着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大批中原士族迁入泉州,带来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推动了晋江两岸的迅猛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泉州更是崛起为世界大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繁荣的对外贸易吸引了众多宗教在此融合,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多元宗教文化,留存44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如开元寺东西塔、清净寺),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此外,泉州还是闽南文化的摇篮,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等戏曲文化遗产在这里得以完好保留。 入住的宾馆 泉州市中心的迎宾城雕 泉州西街,其西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南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宋元时期,这里曾是泉州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马路。它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泉州西街沿线有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等文物古迹。西街的建筑是一部活着的闽南建筑史。红砖厝、出砖入石、燕尾脊等传统元素随处可见。西街的美食是闽南味道的集中展示。润饼、土笋冻、满煎糕等小吃让人垂涎欲滴。 基督教泉西堂 为具有闽南特色的哥特式教堂,由教堂、钟楼和牧师楼组成,为土木砖结构。基督教泉西堂于民国15年(1925年)开工建设;于民国16年(1926年)竣工;于1999年因年久失修重新修建;于2001年重建竣工。 1998年3月19日,基督教泉西堂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街钟楼是泉州地标,建于1934年,钟楼高13.8米。它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外表洁白,亭楼相融的独特造型,出自留英设计师之手,西洋与闽南风格精妙交织,因此也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泉州通淮关岳庙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主祀关羽并增祀岳飞,始建于近千年前的宋代,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1927年重修的闽南古建筑风格。 庙宇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殿宇组成,均为三进结构,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屋顶装饰剪瓷龙雕、木雕、石雕及泥塑,花鸟走兽造型各异,体现了闽南古建筑艺术特色。主殿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泉州府文庙, 唐开元末年始建,初为“鲁司寇庙",唐末五代改为“宣圣庙”,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至嘉泰元年(1201年)建造棂星门,规模逐渐形成。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年间对殿、庑、庭院、仪门等进行了大面积修缮。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1984年重建后,全寺使用土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 承天寺山门面西,寺院坐北向南。中轴线近300米,有弥勒殿、放生池、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翼依次为圆常院、广钦佛教图书馆、僧寮、客堂、龙王殿、大悲阁、五观堂、一尘精舍、祖堂,以及公园式的“南园故址”。西翼有檀樾王公祠及其他建筑物。 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176号,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开元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始建;于唐长寿元年(692年)更名兴教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改称龙兴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于明崇祯年间重修。 开元寺的东西塔是最醒目的地标。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的开元寺,其东西两塔历经地震台风屹立不倒,已成为泉州的城市象征。东塔"镇国塔"高48.24米,西塔"仁寿塔"略低,双塔遥相呼应,堪称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 东西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东西双塔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宗教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宋式建筑特点。 西街附近的荔子苑网红酒家 泉山门原址已废。2002年底动工重建,它是按唐末五代时期的规制设计,占地面积625平方米,总高度13.64米。城门楼建筑面积59平方米,高7.4米,采用单层单檐九脊歇山顶,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架椽,灰瓦青砖。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组成部分。 天后宫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的泉州天后宫,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