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果美文启示录</p><p class="ql-block">口项兆金</p><p class="ql-block">维克多·雨果,一座矗立于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巅峰的丰碑,其成就堪称“全能冠军”。作为诗人,他既是法兰西民族诗歌的辉煌巅峰,亦是抒情诗的旷世巨擘,更是文学史上罕见的、气势磅礴的史诗巨匠。作为小说家,其不朽之作足以与任何专精小说而登顶的文学泰斗比肩。在戏剧领域,他以一己之力终结了一个时代,同时开辟了崭新的纪元,成为欧洲戏剧史无法绕过的核心坐标。即便在其创作光谱中占据次要地位的散文,其数量与质量亦令人瞩目:三部散文游记、三部政论雄文、两部文艺评论、一部大型文学纪实作品及四卷见闻随笔,共同构筑了其散文的宏伟版图。</p><p class="ql-block">如此辽阔的创作疆域与浩瀚的精神容量,使得雨果宛如一片深邃无垠的海洋。从这片深邃中,壮阔的思潮如惊涛般迭起,璀璨的灵感似浪花般迸溅。其笔下美文层出不穷,正是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外在彰显。更何况,仅散文一项,其耕耘之深广已令人叹服。量变孕质变,丰厚的土壤方能孕育绝世的奇花与参天的巨木。金字塔那层层攀升、直刺苍穹的尖端,不正是奠基于无比宽广雄厚的基座之上吗?</p><p class="ql-block">然而,雨果之为雨果,其根本在于——他首先是一位诗人,本质上是一位诗人。诗性是其灵魂的底色,诗的禀赋是其与生俱来的核心。诗的精魂,浸润、滋养着他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请看其浪漫剧:无论是爱尔那尼对爱情炽热的向往与深沉的绝望,还是吕意·布拉斯忧国忧民的深邃思索,那些大段撼人心魄的台词与独白,其本身不正是一首首直击肺腑的诗篇?再看《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跌宕起伏的命运史诗,难道不正是一部以血泪书写的人道主义长篇颂歌?他笔下雄奇壮阔的海洋图景、苍凉悲壮的古战场今昔、硝烟弥漫的街垒血战,无不浸透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深沉的怀古幽思与激越的慷慨情怀——诗的精、气、神,正是其内蕴的核心驱动。即便是其政论檄文、历史纪实,也总是充溢着凛然义愤与澎湃激情,如同竖琴上铮铮作响的青铜之弦。一言蔽之,在其非韵文作品的背后,永远跃动着诗的情韵,永远伫立着一个若隐若现的诗人身影。</p><p class="ql-block">如此强调,绝非认定诗高于散文。二者各有其独特的品格与魅力。但无可否认,在对语言的千锤百炼、对诗情的高度敏感、对立意的精粹凝练上,诗歌的要求更为严苛。一个在诗歌吟哦中反复淬炼过语言与情感的人,驾驭散文时往往更为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对于精研诗韵、写诗已如呼吸般自然的雨果而言,创作非韵文作品时,自是下笔如有神助,洋洋洒洒,千言立就。少年时,他三个星期即挥就一部中篇小说;举世公认的杰作《巴黎圣母院》,其煌煌巨著亦仅耗时六个月。当他心中涌动着欣然命笔的冲动,再调动起澎湃的激情,投入其作为杰出素描画家所独具的诗画素养,辅以炉火纯青的遣词造句之功,何愁美文不源源而至?这便是作为美文家的维克多·雨果——一个以诗魂统御文墨的巨人。反观中国文学长河,散文作为最普泛的文体,承载了无数文人的笔耕墨耘。或率性随情,或书写生活,或直抒胸臆,形散而神聚,成为闲暇时不可或缺的精神观照。唐代韩愈的说理散文,力挽狂澜,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盛誉。国人对文章的至高理想,自古奉行“文章千古事”,追求传诵不朽的境界,其标杆往往凝聚于“篇”。《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荷塘月色》等名篇构筑了强大的传统,后世凡能与之辉映者,便跻身于散文的贵族之林——一个由佼佼者构成的璀璨族类。现当代文坛亦涌现众多散文名家,以下谨以浅见,列述最具广泛影响力的十位: </p><p class="ql-block">鲁迅 新文化旗手,文字精炼如刃、辛辣凝重,兼具社会批判锋芒与思想穿透力。叙事大师,无可逾越。代表作《纪念刘和珍君》。</p><p class="ql-block">朱自清文风清新隽永、深情自然,如清水洗练,彩虹真挚。展现练达人性与纯美向往,营造悠然人生之境。代表作 《荷塘月色》、《背影》 。 </p><p class="ql-block">郁达夫 突破传统桎梏,娓娓道来如自然天成。情与景深融,语言精致准确,真情自然流淌。</p><p class="ql-block">代表作《故都的秋》 </p><p class="ql-block">沈从文 风格单纯厚实,古朴传神。湘西风情浓郁,语言特色鲜明,似倾诉又似自语,独具风采。</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湘西散记》 。 </p><p class="ql-block">梁实秋书斋雅士的闲适笔调,品茗悠然,自得旷达。文字随性自然,充满人文情怀与智慧练达,清新宁静。 代表作《雅舍小品》 。 </p><p class="ql-block">周作人 平和冲淡,隽秀清新。白话叙事如话家常,巧妙融合古典意境,冲淡隽永。 代表作《雨的感想》、《乌篷船》 。 </p><p class="ql-block">汪曾祺“最后的士大夫”,书写日常之美,开创“生活审美化”。文风质朴自然,超凡脱俗,万物皆可入文、皆蕴美感。代表作《人间草木》《蒲桥集》 。</p><p class="ql-block">史铁生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深刻思索人生、人性、价值。文字启迪心智,于日常点滴中探寻快乐与意义。 代表作 《我与地坛》 。 </p><p class="ql-block">丰子恺自然幽默,童心未泯。文字质朴淡然,不饰太平,如心中清泉流淌。其画作《护生画集》亦为文风绝佳映照。 代表作《忆儿时》、《梧桐树》 。 </p><p class="ql-block">林语堂 | 学贯中西,文风半雅半俗,亦庄亦谐。以超脱闲适之心旁观世情,平淡话语赞颂美文,形成私房娓语式笔调,幽默自有深意。 代表作《我的云烟》、《雅人雅事》 。</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我们重读雨果的《<克伦威尔>序》,其震撼力与历史回响,远非寻常美文可比。这篇洋洋洒洒、气势奔涌、锐气逼人、文采斐然的雄文,虽仅一篇之体,其于文学史的分量足以抗衡数部杰作。它是勇者与革命者的宣言,矛头直指盘踞法国文坛两个世纪之久的伪古典主义堡垒——这一封建意识形态的幽灵在复辟王朝庇护下,令文苑剧坛陈腐死寂。雨果挺身而出,振臂一呼,以笔为投枪,掷出这篇檄文,予伪古典主义以毁灭性打击。这一壮举,成为欧洲批评史上任何史家都须浓墨重彩书写的重大事件。此序言更是创新者的蓝图,它以丰赡的实例与鲜活的语言,全面阐发新文学的主张、理想与典范,高擎浪漫主义大旗,标志着法国文学崭新时代的黎明。它同样是美文家的典范:文气充沛,汪洋恣肆,情感炽烈,结构精严,行文灵动,辞章华美。这哪里是冰冷说理?分明是滚烫的抒情诗篇!它为文学史贡献了说理美文的巅峰范本:一篇论战文章,竟能美至如斯!唯美主义诗人戈蒂叶赞叹:“《<克伦威尔>序》在我们眼中发出灿烂的光辉。”</p><p class="ql-block">诚然,将文学评论写得光彩照人,是雨果作为美文家的卓绝强项。除却这篇扛鼎之作,其论司各特、拜伦的评论,悼念巴尔扎克、乔治·桑的演说词,以及巨著《莎士比亚论》,皆见解独到,启迪深远,情辞并茂,感染力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初,是雨果散文的首个丰收季,《<克伦威尔>序》等重量级文论即诞生于此。此后他倾力于戏剧、小说与诗歌创作,直至1842年推出散文集《莱茵河游记》,开拓了游记新域。同类的《阿尔卑斯山与比利牛斯山游记》、《法兰西与比利时游记》随后问世。这些游记多记录他与终身伴侣朱丽叶的旅途见闻,笔调优游洒脱,自有一番神韵。</p><p class="ql-block">《莱茵河游记》实为游记典范。其文笔酣畅,记叙优美,生动展现了莱茵流域的壮丽画卷。雨果不仅具敏锐的自然审美,更怀广阔的历史视野。较之风景,他更倾心于流域的人文积淀——从古老教堂城堡到历史博物馆与墓园,藉此钩沉悠远历史,抒发思古幽情,成功勾勒出莱茵河悲怆、雄奇、史诗般的魂魄,赋予游记一种和谐深邃、优美雄浑的壮美。尤为可贵的是,雨果于篇末附以洋洋洒洒的《结论》,直面法德尖锐的民族矛盾,力证“莱茵河应成为团结之河”,并提出宏大构想。其理想之宏伟、胸襟之浪漫、思考之深刻、表述之精彩,尽显王者豪气。巴尔扎克盛赞其为“一部杰作”。</p><p class="ql-block">后两部游记虽稍逊于《莱茵河游记》的历史聚焦,却同样以出色的纪实笔触与超凡灵感,展现了山岳风光的绚烂多姿。雨果亦是卓越的业余画家,旅行手稿中充满大量速写:取景精妙,视角独特,笔触灵动,情景如在目前,颇有伦勃朗遗风,而浓墨渲染又如泼洒的煤烟,弥漫着幽邃神秘的气息与浪漫情调。这些画作随文出版,使雨果游记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图文皆出自同一大师之手的双璧奇珍。</p><p class="ql-block">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雨果被迫流亡,直至1870年方归国。流亡期间,除持续推出诗集与小说外,他更写出了揭露波拿巴的政论杰作《小拿破仑》与纪实巨制《一桩罪行的始末》。</p><p class="ql-block">《小拿破仑》的写作如火山喷发,不满一月即告完成。驱动这罕见爆发力的,是被骗者、被辱者、被害者、被镇压者积郁已久的仇恨与愤怒。滚烫的熔岩从“十二月政变”的火山口喷薄而出,挟带如灼热火石般的咒骂与讽刺,雷霆万钧,直击要害。这绝非气急败坏的谩骂,而是锐不可当的檄文,是令人信服的控诉书。虽未达到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阶级分析高度,但《小拿破仑》对人品、阴谋与伎俩的深刻揭露与辛辣讽刺,给予这位法国皇帝以毁灭性打击。其义正辞严,既充满凛然正气,又以崇高典雅的风格与丰富多变的笔调写成,实为世界政论文苑中光彩夺目的奇葩。法国文豪莫洛亚曾作礼赞:“这是一部激情澎湃的即兴之作,一份承袭伟大拉丁传统的控诉状,内含西塞罗的激情、塔西佗的气势与尤维纳利斯的诗意。这篇诗人手笔的散文,跌宕起伏,洋溢着有节制的奔放激情——这正是诗美所在,语调时而如先知厉声痛斥,时而具斯威夫特式的幽默。”</p><p class="ql-block">《一桩罪行的始末》堪称《小拿破仑》的孪生姊妹,是一部大型纪实文学。它忠实记录了雨果亲历的1851年政变全过程:从军事政变的猝然发难,到反抗起义的悲壮失败,直至紧随其后的大屠杀。参与斗争的战士化身为见证者与史家,誓将这桩罪行永远钉上耻辱柱。在其笔下,事变几乎每小时的进程、每个关键场景,均被巨细靡遗、精准还原,使该书成为历史长卷,成为一本流淌着“当时实况鲜血”的巨型铁证。它同《小拿破仑》一样,兼具不朽的文学与历史双重价值。</p><p class="ql-block">今日重读雨果美文,面对当下某些文化现象,其启示何在?至少有一点灼然可见:文章的风格,尤其是说理文与文艺评论文的风格,是否也应讲究些文采与情趣?是否也应写得具有感染力与亲和力,至少写得清晰晓畅,令人不至于望而却步,甘愿付出时间与精力去研读?</p><p class="ql-block">一个不容回避的现象是,近年文学评论领域,弥漫着一种故作高深的文风。此类文章中,充斥西方现代主义批评的术语、视角、思维模式及转手论证,却恰恰匮乏一篇文章的立身之本:实、意、理。实,即所论作家作品的具体实际;意,即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人文、心理意义;理,即论述自身的合理逻辑与清晰脉络。至于论者的个性灵气、情致文采,更是杳无踪迹——而这些,恰恰应是文学评论的灵魂。尽管此类文章令广大读者望而生厌,尽管早在十几年前,便有德高望重的学者对此类文风及专营刊物深表不屑,然而其势未衰。专营此类文章的刊物与网络媒体非但屹立不倒,反以“学术标准”自居,甚至衍生出有偿的“会员”、“理事”评审机制,俨然已成“高级学术”的化身。这实实在在苦了读者与文化界,他们不得不时常面对这些令人如坠云里雾中、味同嚼蜡的“新潮洋八股”——“美文”云乎哉?</p><p class="ql-block">美文的疆域,确乎到了该荡涤“丑文”尘垢的时刻了!</p><p class="ql-block">(7月8日于东楚晚报社)</p> <p class="ql-block">雨果美文启示录</p><p class="ql-block">口项兆金</p><p class="ql-block">维克多·雨果,一座矗立于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巅峰的丰碑,其成就堪称“全能冠军”。作为诗人,他既是法兰西民族诗歌的辉煌巅峰,亦是抒情诗的旷世巨擘,更是文学史上罕见的、气势磅礴的史诗巨匠。作为小说家,其不朽之作足以与任何专精小说而登顶的文学泰斗比肩。在戏剧领域,他以一己之力终结了一个时代,同时开辟了崭新的纪元,成为欧洲戏剧史无法绕过的核心坐标。即便在其创作光谱中占据次要地位的散文,其数量与质量亦令人瞩目:三部散文游记、三部政论雄文、两部文艺评论、一部大型文学纪实作品及四卷见闻随笔,共同构筑了其散文的宏伟版图。</p><p class="ql-block">如此辽阔的创作疆域与浩瀚的精神容量,使得雨果宛如一片深邃无垠的海洋。从这片深邃中,壮阔的思潮如惊涛般迭起,璀璨的灵感似浪花般迸溅。其笔下美文层出不穷,正是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外在彰显。更何况,仅散文一项,其耕耘之深广已令人叹服。量变孕质变,丰厚的土壤方能孕育绝世的奇花与参天的巨木。金字塔那层层攀升、直刺苍穹的尖端,不正是奠基于无比宽广雄厚的基座之上吗?</p><p class="ql-block">然而,雨果之为雨果,其根本在于——他首先是一位诗人,本质上是一位诗人。诗性是其灵魂的底色,诗的禀赋是其与生俱来的核心。诗的精魂,浸润、滋养着他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请看其浪漫剧:无论是爱尔那尼对爱情炽热的向往与深沉的绝望,还是吕意·布拉斯忧国忧民的深邃思索,那些大段撼人心魄的台词与独白,其本身不正是一首首直击肺腑的诗篇?再看《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跌宕起伏的命运史诗,难道不正是一部以血泪书写的人道主义长篇颂歌?他笔下雄奇壮阔的海洋图景、苍凉悲壮的古战场今昔、硝烟弥漫的街垒血战,无不浸透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深沉的怀古幽思与激越的慷慨情怀——诗的精、气、神,正是其内蕴的核心驱动。即便是其政论檄文、历史纪实,也总是充溢着凛然义愤与澎湃激情,如同竖琴上铮铮作响的青铜之弦。一言蔽之,在其非韵文作品的背后,永远跃动着诗的情韵,永远伫立着一个若隐若现的诗人身影。</p><p class="ql-block">如此强调,绝非认定诗高于散文。二者各有其独特的品格与魅力。但无可否认,在对语言的千锤百炼、对诗情的高度敏感、对立意的精粹凝练上,诗歌的要求更为严苛。一个在诗歌吟哦中反复淬炼过语言与情感的人,驾驭散文时往往更为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对于精研诗韵、写诗已如呼吸般自然的雨果而言,创作非韵文作品时,自是下笔如有神助,洋洋洒洒,千言立就。少年时,他三个星期即挥就一部中篇小说;举世公认的杰作《巴黎圣母院》,其煌煌巨著亦仅耗时六个月。当他心中涌动着欣然命笔的冲动,再调动起澎湃的激情,投入其作为杰出素描画家所独具的诗画素养,辅以炉火纯青的遣词造句之功,何愁美文不源源而至?这便是作为美文家的维克多·雨果——一个以诗魂统御文墨的巨人。反观中国文学长河,散文作为最普泛的文体,承载了无数文人的笔耕墨耘。或率性随情,或书写生活,或直抒胸臆,形散而神聚,成为闲暇时不可或缺的精神观照。唐代韩愈的说理散文,力挽狂澜,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盛誉。国人对文章的至高理想,自古奉行“文章千古事”,追求传诵不朽的境界,其标杆往往凝聚于“篇”。《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荷塘月色》等名篇构筑了强大的传统,后世凡能与之辉映者,便跻身于散文的贵族之林——一个由佼佼者构成的璀璨族类。现当代文坛亦涌现众多散文名家,以下谨以浅见,列述最具广泛影响力的十位:</p><p class="ql-block">鲁迅:新文化旗手,文字精炼如刃、辛辣凝重,兼具社会批判锋芒与思想穿透力。其叙事笔力,堪称大师,难以逾越。代表作《纪念刘和珍君》。</p><p class="ql-block">朱自清:文风清新隽永、深情自然,如清水洗练,彩虹真挚。展现练达人性与纯美向往,营造悠然人生之境。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p><p class="ql-block">郁达夫:突破传统桎梏,娓娓道来如自然天成。情与景深融,语言精致准确,真情自然流淌。代表作《故都的秋》。</p><p class="ql-block">沈从文:风格单纯厚实,古朴传神。湘西风情浓郁,语言特色鲜明,似倾诉又似自语,独具风采。代表作《湘西散记》。</p><p class="ql-block">梁实秋:书斋雅士的闲适笔调,品茗悠然,自得旷达。文字随性自然,充满人文情怀与智慧练达,清新宁静。代表作《雅舍小品》。</p><p class="ql-block">周作人:人品虽存争议,文格自清嘉。平和冲淡,隽秀清新。白话叙事如话家常,巧妙融合古典意境,冲淡隽永。代表作《雨的感想》、《乌篷船》。</p><p class="ql-block">汪曾祺:被誉为“最后的士大夫”,书写日常之美,开创“生活审美化”。文风质朴自然,超凡脱俗,万物皆可入文、皆蕴美感。代表作《人间草木》、《蒲桥集》。</p><p class="ql-block">史铁生: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深刻思索人生、人性、价值。文字启迪心智,于日常点滴中探寻快乐与意义。代表作《我与地坛》。</p><p class="ql-block">丰子恺:自然幽默,童心未泯。文字质朴淡然,不饰太平,如心中清泉流淌。其画作《护生画集》亦为文风绝佳映照。代表作《忆儿时》、《梧桐树》。</p><p class="ql-block">林语堂:学贯中西,文风半雅半俗,亦庄亦谐。以超脱闲适之心旁观世情,用平淡话语赞颂美文,形成私房娓语式笔调,幽默自有深意。代表作《我的云烟》、《雅人雅事》。</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我们重读雨果的《<克伦威尔>序》,其震撼力与历史回响,远非寻常美文可比。这篇洋洋洒洒、气势奔涌、锐气逼人、文采斐然的雄文,虽仅一篇之体,其于文学史的分量足以抗衡数部杰作。它是勇者与革命者的宣言,矛头直指盘踞法国文坛两个世纪之久的伪古典主义堡垒——这一封建意识形态的幽灵在复辟王朝庇护下,令文苑剧坛陈腐死寂。雨果挺身而出,振臂一呼,以笔为投枪,掷出这篇檄文,予伪古典主义以毁灭性打击。这一壮举,成为欧洲批评史上任何史家都须浓墨重彩书写的重大事件。此序言更是创新者的蓝图,它以丰赡的实例与鲜活的语言,全面阐发新文学的主张、理想与典范,高擎浪漫主义大旗,标志着法国文学崭新时代的黎明。它同样是美文家的典范:文气充沛,汪洋恣肆,情感炽烈,结构精严,行文灵动,辞章华美。这哪里是冰冷说理?分明是滚烫的抒情诗篇!它为文学史贡献了说理美文的巅峰范本:一篇论战文章,竟能美至如斯!唯美主义诗人戈蒂叶赞叹:“《<克伦威尔>序》在我们眼中发出灿烂的光辉。”</p><p class="ql-block">诚然,将文学评论写得光彩照人,是雨果作为美文家的卓绝强项。除却这篇扛鼎之作,其论司各特、拜伦的评论,悼念巴尔扎克、乔治·桑的演说词,以及巨著《莎士比亚论》,皆见解独到,启迪深远,情辞并茂,感染力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初,是雨果散文的首个丰收季,《<克伦威尔>序》等重量级文论即诞生于此。此后他倾力于戏剧、小说与诗歌创作,直至1842年推出散文集《莱茵河游记》,开拓了游记新域。同类的《阿尔卑斯山与比利牛斯山游记》、《法兰西与比利时游记》随后问世。这些游记多记录他与终身伴侣朱丽叶的旅途见闻,笔调优游洒脱,自有一番神韵。</p><p class="ql-block">《莱茵河游记》实为游记典范。其文笔酣畅,记叙优美,生动展现了莱茵流域的壮丽画卷。雨果不仅具敏锐的自然审美,更怀广阔的历史视野。较之风景,他更倾心于流域的人文积淀——从古老教堂城堡到历史博物馆与墓园,藉此钩沉悠远历史,抒发思古幽情,成功勾勒出莱茵河悲怆、雄奇、史诗般的魂魄,赋予游记一种和谐深邃、优美雄浑的壮美。尤为可贵的是,雨果于篇末附以洋洋洒洒的《结论》,直面法德尖锐的民族矛盾,力证“莱茵河应成为团结之河”,并提出宏大构想。其理想之宏伟、胸襟之浪漫、思考之深刻、表述之精彩,尽显王者豪气。巴尔扎克盛赞其为“一部杰作”。</p><p class="ql-block">后两部游记虽稍逊于《莱茵河游记》的历史聚焦,却同样以出色的纪实笔触与超凡灵感,展现了山岳风光的绚烂多姿。雨果亦是卓越的业余画家,旅行手稿中充满大量速写:取景精妙,视角独特,笔触灵动,情景如在目前,颇有伦勃朗遗风,而浓墨渲染又如泼洒的煤烟,弥漫着幽邃神秘的气息与浪漫情调。这些画作随文出版,使雨果游记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图文皆出自同一大师之手的双璧奇珍。</p><p class="ql-block">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雨果被迫流亡,直至1870年方归国。流亡期间,除持续推出诗集与小说外,他更写出了揭露波拿巴的政论杰作《小拿破仑》与纪实巨制《一桩罪行的始末》。</p><p class="ql-block">《小拿破仑》的写作如火山喷发,不满一月即告完成。驱动这罕见爆发力的,是被骗者、被辱者、被害者、被镇压者积郁已久的仇恨与愤怒。滚烫的熔岩从“十二月政变”的火山口喷薄而出,挟带如灼热火石般的咒骂与讽刺,雷霆万钧,直击要害。这绝非气急败坏的谩骂,而是锐不可当的檄文,是令人信服的控诉书。虽未达到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阶级分析高度,但《小拿破仑》对人品、阴谋与伎俩的深刻揭露与辛辣讽刺,给予这位法国皇帝以毁灭性打击。其义正辞严,既充满凛然正气,又以崇高典雅的风格与丰富多变的笔调写成,实为世界政论文苑中光彩夺目的奇葩。法国文豪莫洛亚曾作礼赞:“这是一部激情澎湃的即兴之作,一份承袭伟大拉丁传统的控诉状,内含西塞罗的激情、塔西佗的气势与尤维纳利斯的诗意。这篇诗人手笔的散文,跌宕起伏,洋溢着有节制的奔放激情——这正是诗美所在,语调时而如先知厉声痛斥,时而具斯威夫特式的幽默。”</p><p class="ql-block">《一桩罪行的始末》堪称《小拿破仑》的孪生姊妹,是一部大型纪实文学。它忠实记录了雨果亲历的1851年政变全过程:从军事政变的猝然发难,到反抗起义的悲壮失败,直至紧随其后的大屠杀。参与斗争的战士化身为见证者与史家,誓将这桩罪行永远钉上耻辱柱。在其笔下,事变几乎每小时的进程、每个关键场景,均被巨细靡遗、精准还原,使该书成为历史长卷,成为一本流淌着“当时实况鲜血”的巨型铁证。它同《小拿破仑》一样,兼具不朽的文学与历史双重价值。</p><p class="ql-block">今日重读雨果美文,面对当下某些文化现象,其启示何在?至少有一点灼然可见:**文章的风格,尤其是说理文与文艺评论文的风格,是否也应讲究些文采与情趣?是否也应写得具有感染力与亲和力,至少写得清晰晓畅,令人不至于望而却步,甘愿付出时间与精力去研读?</p><p class="ql-block">一个不容回避的现象是,近年文学评论领域,弥漫着一种故作高深的文风。此类文章中,充斥西方现代主义批评的术语、视角、思维模式及转手论证,却恰恰匮乏一篇文章的立身之本:实、意、理。实,即所论作家作品的具体实际;意,即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人文、心理意义;理,即论述自身的合理逻辑与清晰脉络。至于论者的个性灵气、情致文采,更是杳无踪迹——而这些,恰恰应是文学评论的灵魂。尽管此类文章令广大读者望而生厌,尽管早在十几年前,便有德高望重的学者对此类文风及专营刊物深表不屑,然而其势未衰。专营此类文章的刊物与网络媒体非但屹立不倒,反以“学术标准”自居,甚至衍生出有偿的“会员”、“理事”评审机制,俨然已成“高级学术”的化身。这实实在在苦了读者与文化界,他们不得不时常面对这些令人如坠云里雾中、味同嚼蜡的“新潮洋八股”——“美文”云乎哉?</p><p class="ql-block">美文的疆域,确乎到了该荡涤“丑文”尘垢的时刻了!</p><p class="ql-block">(7月8日于东楚晚报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