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扬州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寺名几经更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从隋代的“栖灵寺”到清代的“法净寺”,每一次更名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如今,它以“大明寺”之名,静卧在扬州城中,等待着人们来探寻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五泉”五个大字刻在石板上,诉说着一段关于水的传奇。泉水清澈,曾被古人评为“天下第五”,至今仍吸引着游客前来品茗。</p> <p class="ql-block">“淮东第一观”的黄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墙上雕花的窗户透露出几分古意,青砖小路蜿蜒向前,通向更深的历史。塔楼矗立在木质建筑前,塔影斜斜地落在地面,仿佛在讲述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1980年,大明寺恢复了它的原名,也恢复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千年古刹,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与情怀,也吸引着现代游客前来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身穿深红长袍的僧人手持扇子,缓步走在绿荫小径上。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身上,斑驳的光影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他神情安然,仿佛与这片天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大明寺最核心的地标是栖灵塔,虽为现代仿建,却承载着隋代的历史记忆。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下诏建塔供养佛舍利,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的栖灵塔高70米,共九层,仿唐风格,塔身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是大明寺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塔楼高耸,层层叠叠,装饰精美,绿树环绕,喷泉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为这份庄严增添了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文章奥区”的牌匾悬挂于古朴的建筑入口之上,门内隐约可见古塔的轮廓。树木环绕,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不远处,一块石碑静静伫立,上面刻着“唐鉴真和尚纪念碑”,石碑下方是木质底座,背景是传统的建筑结构,环境整洁,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鉴真纪念堂由梁思成先生设计,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完美还原了唐代的建筑艺术。2016年,它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前的碑亭内,一方汉白玉巨碑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正殿内,通过图文与文物,展示了鉴真大师传奇的一生。他曾从这里出发,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医学、建筑等文化,被日本尊为“律宗初祖”。</p> <p class="ql-block">鉴真大师曾在此担任住持,并从这里出发,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医学、建筑等文化,被日本尊为“律宗初祖”。他的东渡,使大明寺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地,日本唐招提寺即仿大明寺风格建造。</p> <p class="ql-block">屋顶的瓦片与飞檐清晰可见,飞檐上的雕刻精致古朴,背景是蓝天与绿树,整体建筑风格典雅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鉴真戒坛院”的牌匾高挂,两侧红幅上写着“福往”与“福来”。</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上的木质雕刻精美,八边形图案中央是莲花,周围有六个圆形装饰,下方是一座多层木质塔楼,灯光柔和,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仙人旧馆”的牌匾悬挂于入口之上,六边形的镂空设计让人可以窥见内部庭院的一角,绿树成荫,环境幽静。不远处,“鉴真陈列室”的牌匾下,“圣境”与“灵楼”的石刻静静伫立。</p> <p class="ql-block">平山堂是北宋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故称“平山堂”。堂前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正是欧阳修当年潇洒风流的写照。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在后面为欧阳修建了“谷林堂”与“欧阳河”。</p> <p class="ql-block">一块红色的指示牌上用中英文介绍了平山堂的历史背景,提到它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因望江南诸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园,又名御苑、芳圃。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园中“天下第五泉”泉水清澈,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p> <p class="ql-block">石洞中,</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碑庁为四角方亭结构,单檐歇山顶,亭内镶嵌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南巡时题写的《灵隐》诗碑。碑文内容为:</p><p class="ql-block">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p><p class="ql-block">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p><p class="ql-block">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p><p class="ql-block">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p><p class="ql-block">——康熙帝《灵隐》诗 。</p> <p class="ql-block">最东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辛未(1751)春仲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p><p class="ql-block">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p><p class="ql-block">馥郁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p><p class="ql-block">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p><p class="ql-block">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春色助清欢。</p><p class="ql-block">最西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丁丑(1757)仲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p><p class="ql-block">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p><p class="ql-block">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p><p class="ql-block">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p><p class="ql-block">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p><p class="ql-block">中间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壬午(1762)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写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p><p class="ql-block">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p><p class="ql-block">阴阴叶色近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p><p class="ql-block">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头薪。</p><p class="ql-block">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p> <p class="ql-block">平远楼位于扬州大明寺庭院东侧的文章奥区内,是清代建筑,现为方丈室。该楼由汪应庚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初建,名称取自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的典故。咸丰年间,平远楼曾毁于战火,后由方浚颐于同治年间重建并题写“平远楼”匾额,同时撰写对联:“三级曩增高,两点金焦,助起杯中吟兴;双峰今耸秀,万株松栝,涌来槛外涛声”。</p> <p class="ql-block">印心石屋”得名于陶澍幼时读书处。他寓居湖南洞庭湖畔时,发现一块形似印章的奇石(“印心石”),并在其北岸建书斋命名为“印心石屋”。道光皇帝得知此事后,亲题“印心石屋”四字赐予他,后被嵌于大明寺花坛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