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深处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读《我的知青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王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刷抖音时偶然遇见《我的知青观》,就像重逢一位旧友,陌生的文字里透着熟悉的气息。作为知青群体的一员,我迫不及待地反复聆听播主的诵读,又通过资料了解作者孙加琪——这位天津老三届知青。后来将文章打印出来细读,越读越觉得,文中提出的九个知青观,在我读过的同类作品里,是最能直击灵魂的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如文中所言:“记录历史,纪念历史,包括我们的青春无知、天真冲动,也包括汗水泪水,它们都是我们思念的对象。”这句话不仅唤醒了记忆,更让我对那段岁月有了新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代人,在时代的推动下走向广阔天地。从城市到乡村的路途上,每一步脚印都刻着坚定;昏黄油灯下辗转反侧的夜晚,每一缕思绪都裹着憧憬与迷茫。这段经历早已超越个人悲欢,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正如那永不褪色的印记,传承着“躬身为民”的担当,延续着深沉的家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孙加琪的《我的知青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时光。他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不刻意渲染苦难,只是以平实的笔触,如同与老友对坐闲谈,将田间劳作的日常、困境中坚守的时刻,缓缓铺陈开来。文中没有跌宕的传奇,却句句发自肺腑,字里行间都在叩问:当时代浪潮涌来时,普通人该如何坚守心中的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岁月不是被歌颂的符号,而是无数个体真实的生命轨迹。我们在风雨中惶恐过,在纯真中烦恼过,在泥泞中跋涉过,这些交织的片段,共同构成了那段鲜活的岁月。正如作者所说,许多知青战友或许未曾显赫,甚至背负生活重担,但对过往更多的是怀念。“富贵的在哭泣,贫穷的在歌唱”,这份知足与豁达,正是知青群体特有的精神底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生活”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历经磨难后的顿悟。困境成为奋进的动力,挫折化作突破的契机,那些曾经的“苦难”反而激发了潜藏的勇气。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回望来路,苦难终会变成美好的回忆——在与命运的博弈中,我们才真正理解生命的重量。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向阳而生的倔强,早已成为生命中不灭的火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讲好知青故事、传播知青精神的路上,孙加琪是先行的思想者。合上书页,仿佛看见他以回忆为墨,写下这封致所有知青的长信,信中饱含对往昔的眷恋,更寄托着对后人的期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此,我真诚地将《我的知青观》推荐给每一位对知青岁月心怀敬意的读者,愿你们也能从中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汲取前行的力量。也愿“知青”二字永远鲜活——它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一代人用生命书写的精神史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知青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孙加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怀念知青岁月,记录上山下乡,不是去歌颂或赞美那个时代,而是叙述在那个时代里,在那场风潮中,我们作为当事人,作为一分子,是怎么走过来的?在宏大历史场面的背后,在斑斓时代画卷的下面,那芸芸知青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生存细节是什么?记录历史,纪念历史,包括我们的青春无知,天真冲动,也包括我们的汗水和泪水,它们都是我们思念的对象。我们有责任,自己记录自己的生命;我们有义务,自己书写自己的文字。如果连我们都不理睬它,将来还能靠谁来祭奠我们这整整一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是只有光荣,才能怀念;不是只有成功,才配歌颂。那年轻时在风雨交加中的惊恐,在纯真时遇到缠乱如麻的烦恼,也是一种曾经的心路历程。正是有了苦涩酸甜,才构成缤纷多彩的知青生活,正是那些泥泞跋涉的日日夜夜,才有了荡气回肠的如歌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代是我们无从选择的对象,像出身家庭一样,是天生的际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曾理解宿命论以及由它引起的消极与灰暗。但我们毕竟是能动的、有后天选择性的生灵,人间也毕竟还有光明的追求。虽不能躲过冬天的寒冷,但还会迎来春天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越是在黑暗中,越要点亮生命的光华,哪怕那点光亮只能如豆,不能如炬。只能照亮自己,不能照亮他人。人生路上,有些苦难是躲不过去的,只能勇敢的承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有许多知青战友,朋友,交往所及的范围内,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达起来。没有所谓“当官”“挣大钱”式的成功。相反,许多人早早下岗,下海,有的背着生活的重负,有的带着历史的创伤,有的还遇到难言的坎坷与挫折。但是,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富贵的在哭泣,贫穷的在歌唱”。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对过往的知青岁月,没有刻骨铭心的忿恨,没有念念不忘的厌恶,尽管他们有遗憾、有伤痛,甚至是影响一生的伤痛。但时至今日,更多的是怀念,是记趣,而不是记仇。那种知青人特有的知足感,似乎在支配着他们,有来道趣的过着比往有余的日子。喝点小酒,聊点小天,打点小牌,吹点小牛,拍点老签,如同东篱下采菊人,对未来的日子,对生活的哲理,不求甚解,其乐融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实际上,漫漫人生是每个人都要投身的战场,一个注定充满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战场,我们每一个人在娘胎里仿佛就有所知觉。因此,来到世上发出的第一声音,无一例外,不是欢笑,而是啼哭。但我们中间有谁能大声的抱怨:爸爸妈妈,为什么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投胎到这有战场的世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纳闷:上山下乡明明是“被自愿”、“被选择”、“被锻炼”,怎么有那么多知青在那么多的回忆录里还在感谢生活呢?难道被屈待了,还要庆幸给了我们“坚强”的机会吗?用二值逻辑进行非此即彼的分析,是有莫名之嫌。但是,现实生活是多值逻辑的结合体,“感谢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在困境中被人关心时,当下就会感谢至深,这种感谢,是善良人的条件反射。生活中还有一种迟来的“感谢”,它不是缘于被帮助,而是缘于被激励,被刺激,甚至被羞辱之后。它像天降的霹雳,把我们从混沌中惊醒,使得我们横下一条心,奋发努力,自强不息,从而开出新视野,走向新天地。对于这种从“恶”的角度被激发出我们原本不知的力量,也会怀有一种“感谢”。但它不是回报,是回应。这就是走进民族历史深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卧薪尝胆”、“岳母刺字”的英雄故事,有那么多“塞翁失马”、“螳前雀后”深奥典故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概每个人都不会去追求磨难,而是在追求幸福的途中遭遇了磨难;每个人都不会去追求失败,而是在追求胜利的路上邂逅了失败。勇敢者与幸运者在磨难中战胜了磨难,弱懦者与不幸者在磨难中被陷入了磨难。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交织发作,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如此,才让我们的过往生活有诉说不尽的故事;如此,才让我们的人生戏剧充满迷人的情节。这就是苦难过后为什么会变成美好回忆的缘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山下乡这道试题前,等号后面的答案,千差万别,几乎可以无限量的罗列下去。因为,是亲历者,在其中有多少感受,就会有多少表达;是旁观者,在其外有多少视角,就会有多少观感。就在千差万别的答案背后,我们仍能梳理出一样东西是不约而同的,那就是——思念依然无尽。不论爱恨情仇,悲欢喜怨,上山下乡作为个人的历史经过,没有任一时段可以替代。它是我们特有的胎记,不会消失,也不会复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上山下乡像是不期而至的暴风雨,不管是欢乐的江河,还是愤怒的田野。今天,上山下乡已是过去完成时,它越来越像是我们个人版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我们的不是物质需求,而精神世界的缠绵情感。那扯不断、理还乱的上山下乡啊,都是因为你。当然,更是因为有了我和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