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森林国家公园(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下)

一方

<h3><b><font color="#ed2308">遍地石化木</font></b></h3> <h3>在公园北区的边缘,已开始见到沙丘脚下的石化木,但比较远而小。</h3> <h3>进入南区,我们先去打卡“玛瑙桥”(Agate bridge)。听名字,以为是座<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绚烂多彩</span>的宝石桥,其实就是一整棵硅化树杆,横架沟壑两边。下面垫了水泥横杆,以防断开。</h3><h3><br></h3><h3>纳闷怎么叫"玛瑙桥" ?石化木就是玛瑙?去查了一下,原来石化木,或<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硅化木又</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可细分为蛋白硅化木、玛瑙硅化木和普通硅化</span>。想来,这棵长110英尺(34米)的硅化树杆,主要成分应是二氧化硅,其硬度密度,及横断面色彩与天然玛瑙玉石相近,故用俗称“玛瑙桥”。</h3> <h3><br></h3> <h3>石化木越来越多。这是咱第一次<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见识石化木,感觉它们是真实版化腐朽为神奇。</span>埋进地下的死树,仿佛是<span style="color: inherit;">脱胎换骨,有机转无机,将2亿多年时间凝固在新的化石形式里,</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返回地面,为人所见。</span></h3> <h3>原木在石化过程中,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但主要成分已是石英,也常常包含铁、碳和锰等矿物质,故显现古铜、青紫、绿灰等色彩。<br><br></h3> <h3>这块石化木的横断面,很像大块的玉石。</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十分喜欢看石化木在大地呈现的原始状态,有点孤寂,有点神秘,几分沧凉,几分泰然,浑然憨然,真极朴极。这是大自然的艺术,一种鸿荒之美。也许,中老年、有阅历的人会更欣赏这种美。</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用手机猛拍一气。无奈太阳很快下山,暮色压顶,只好去旅馆。第二天上午,犹觉头天不够尽兴,又返回公园。遂有了两种不同光线的石化木照片。<br></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看多了漫坡遍野的石化木,似乎感受到了沧海桑田,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和流转,时间的意义和无意义。回看自己的人生,更多明白,更接近旷达淡然,更喜欢<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苏东坡的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span></p> <h3>为了打卡用石化木盖的印第安人小村落(Pueblo),我们走了2.6英里。</h3> 这“玛瑙屋”是公园重建的,几乎完全由石化木材建成。原来最早建筑日期约为公元900年。 <h3>一路上又见许多硅化木。</h3> <font color="#ed2308"><b>电影《石化森林》</b></font> <h3>去了趟石化森林公园,注意到"石化森林(petrified forest)" 一词,有丰富延伸意义。有两部电影都起名《石化森林》。Netflix上有一部,是由阿奇·梅奥(Archie Mayo)执导的1936年美国电影。一看演男主角的是英国明星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即在《飘》里演艾希礼(Ashley)的那位,赶紧订了碟片来看。</h3><div><br></div><h3>这是一部不错的老电影。电影大意:在美国大萧条中,霍华德扮演的主角阿伦,一个失意的作家,成了一文不名的流浪者,在石化森林边的小餐馆里,与餐馆老板女儿加比相遇。后者爱上了他。后来匪徒闯入酒店,并抓了所有人作为人质。为了能让加比得到$5000人身保险费,去法国学习艺术,脱离她讨厌的沙漠生活,阿伦要求匪首给他一枪,说:“...反正他们只处死你一回”。最后他死在她的怀里。故事不复杂,但电影注重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对话蛮经典,譬如这段关于颓废知识分子的对话:</h3><h3><br></h3><h3>阿伦:“加比,我的问题是我自己,我属于正在消亡的一种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 </h3><h3>加比:“那,这意味着你是有头脑的!”</h3><h3>阿伦:“嗯,是的。没有意志的头脑,没有腔调的噪音,没有内容的躯壳。”(<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mmm. Yes. Brains without purpose. Noise without sound, shape without substance.”)</span></h3><div><br></div><h3>显然,电影起名《石化森林》,不只因为电影场景设在石化森林地区(其实,这里有点“穿帮”:餐馆外面有好几株巨大仙人掌,而Arizona北部根本不生长这种植物)。更深层联系在于,主角阿伦的死。他知道“活着,我对她一文不值。” 死了,可以使这个爱他的人,从死灰般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他的死,因而有了意义,就像那些“是沙漠中的死树桩”。所以,他说要将自己埋在石化森林里。同时,我想,“石化森林”也寓意生活的窘境,动惮不得,没有实现自己理想,改变命运的能力,就如男女主角的困境。</h3><h3><br></h3><h3>另一部《石化森林》是1973年的日本电影,有机会会去看看,它<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隐喻什么。</span><br></h3><h3></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化木的“</b><font color="#ed2308"><b>厄运诅咒”</b></font> <h3>“厄运诅咒”,并不是说石化木本身不吉利。2亿多年修炼而成的石头,当然是象征长寿、好运、富贵,又极具观赏价值,人见人爱。不难想象,游客盗取彩色石头的事件时有发生。所谓石化木的“厄运诅咒”是针对这种行为的。<br></h3><div><br></div><h3>据说,起先,石化森林公园的官员们以为硅化木大量失窃,担心公园被毁。后来园方采用照片重摄技术,作了认真的调查。结果显示,基本上石化木仍在原处。大量失窃,不是事实。于是立足于相信游客。不过仍限制进入区域,在出口大门设岗抽查,并告示,不准带走一块石头。那天,我们离开时,在岗哨前停下,那工作人员,只朝我们车看了一眼,就让开路。<br></h3><h3><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我想,硅化木没有大量失窃,印证了大多数人的良好品质。但也许,也因为震慑于硅化木的“厄运诅咒”。上世纪30年代,硅化木的“厄运诅咒”开始流传。公园管理人员说,他们每年收到退回的硅化木和附信,说自从偷了石化木回家,就霉运连连:离婚、生病、监狱、失业...甚至死亡,他们把这些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归咎于硅化木的诅咒,因此表示深切忏悔,愿意归还石头。公园方很聪明地在“彩虹森林”博物馆辟出专门房间,展出这种信件,称为“愧疚木之谜”。自然,"诅咒"继续流传,忏悔至今不断。</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归还的硅化木根本无法放回公园,因为园区不知道这些碎片是从哪里偷的。如果任意将归还的石头放回园中某个地方,会破坏未来的研究工作。</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div><h3>于是,石化森林国家公园南门附近出现了一堆硅化木,大约有一辆大卡车这样大。它不是官方景点,也不在任何地图上作标示。这些就是失而复归的硅化木。公园员工称之为“愧疚石堆”(pile of conscience rocks)。</h3><h3><br></h3><h3>有一本书:《厄运,烫手石头:来自石化森林的忏悔信件和照片》(BAD LUCK, HO ROCKS: Conscience Letters & Photographs from the Petrified Forest),记录了50多个来自“愧疚石堆”的石头标本,以及800多封道歉信,讲述了“有趣、悲剧和忏悔的故事。但从根本上讲,这些信件正在试图纠正过去的错误。”</h3><h3><br></h3></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中国人有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看来,人,都还是敬畏大自然的。以至于把它想象成一种规范行为的超自然的力量。管理部门乐得与媒体一起推波助澜。</span></h3><h3></h3> <h3>这是南区的游客中心。建筑本身展示了绚丽多彩的石化木。游客可以花钱买块石化木或石头制品回家。价格自然不便宜。</h3> <p class="ql-block">这几块展览在中心的石化木质量比较好。 上图,猜想是蛋白硅化木。下图,有明显的紫水晶和烟熏石英。下下图,应该是玛瑙木了。</p> <h3><b><font color="#ed2308">陨石坑</font></b></h3> <p class="ql-block">在去石化森林公园的路上,我们在一个天文台模样的加油站(下图)加油。 在那里听说了,有个流星陨石坑博物馆(Meteor Crater & Barringer Space Museum),就在附近,很值得参观。本着走过路过,不错过的旅游原则,我们去了那儿。</p> 进博物馆门时,顺手拍到屋顶上两只相亲相爱的鸟。 <p class="ql-block">5万年前,一颗铁质小行星撞上了地球,在这里,即亚利桑那州北部的Winslow,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坑。上下图就是现场。</p> 据专家说,即使有5万年的历史,与其他陨石坑相比,也是很年轻的,且是世界上保存最好、最大的陨石坑。因此,该地成了科学家广泛研究的标本。 <h3>这个殒石坑,直径四千英尺,約1,200公尺,深170公尺。像是一個凹下去的巨大球场。参观的门票22/人,包括看动感电影,展览和现场介绍。在寒风中这个热情的印第安人导游,讲得涛涛不绝,我们冻得清水鼻涕哒哒滴。不过,看见流星已属幸运,陨石坠地更只是听说,现在亲眼看到它砸的巨坑,涨见识了。呵呵。</h3> <h3>我们下塌的旅馆在Holbrook镇,离石化森林公园约40分钟路程。那天,到小镇时,已是夜色朦胧,然而晚霞正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