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一个小故事了解到好心也会被泼凉水:在小区门口,张阿姨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热心地帮邻居代收快递了。前些日子,她帮忙代收了一箱生鲜,签收的时候,还特意仔仔细细地核对了外包装,确认完好无损。然而,收件人却无端埋怨道:“肯定是你碰坏了里面的水果!”自那之后,每当楼下快递员大声呼喊,张阿姨总是早早地关上家门,即便听到了,也只装作听不见。</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不罕见。一直以来,我们都倡导“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家喻户晓,可是这只是歌,而不是可以参与,导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选择袖手旁观,其实并非人心变得冷漠坚硬,实则是善意太容易遭受辜负。</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朋友,曾在雨夜开车送一位陌生老人回家。老人下车时,还称赞了一句:“年轻人心真好。”可谁能想到,老人转头就向家人抱怨:“他开得那么快,差点把我晃吐了。”朋友偶然听到这话时,握着方向盘的手猛地一紧,差点失控——为了能赶在暴雨倾盆前送老人平安到家,他特意绕了三公里的近路,一路上小心翼翼,连刹车都不敢踩得太重。</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那些把他人帮助视为“理所当然”的声音。帮同事带一杯咖啡,对方接过便喝,连一声简单的“谢谢”都没有;替邻居照看孩子,对方回来后只顾埋头看手机,吝啬到连一句“辛苦了”都不愿说;甚至有人还会理直气壮地讲:“你反正顺路”“你本来就有空”。他们完全无视你为了绕路而多消耗的油费,无视你哄孩子时熬得通红的双眼,更无视你为了帮这个忙,不得不推掉自己原本的事务。</p><p class="ql-block"> 而一旦事情没能办得尽善尽美,铺天盖地的指责便会汹涌而来。帮人搬家时,不小心碰掉了墙角的漆,就被骂“毛手毛脚”;替人转交文件,仅仅晚了十分钟,就被指责“不负责任”。至于那些背后的缘由——碰掉漆是因为箱子太过沉重,一时没站稳;迟到是因为路上遭遇了交通事故——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去倾听。</p><p class="ql-block"> 在中、高考填志愿这样关键的时刻,类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有的家长出于好心,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对孩子的了解,帮孩子参谋志愿。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研究院校和专业,对比各种数据,一心希望孩子能有个好前程。然而,孩子却并不领情。有的觉得父母擅自干涉自己的未来,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有的因录取结果不如意,便埋怨父母的建议糟糕,全然不顾父母为此付出的心血。父母的好心,就这样成了坏事,不仅没得到感激,反而引发家庭矛盾,让彼此关系变得紧张。</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人们开始学会了沉默。看到有人扛着沉重的行李艰难地上楼梯,便假装低头专注地看手机;听到邻居家孩子哭着找妈妈,只是默默关紧窗户;甚至在网络上看到求助信息,也只是随手划过去,心里想着“总会有人管的”。并非人们不想伸出援手,而是他们害怕了——害怕自己的付出被漠视,害怕自己的好心被误解,更害怕一不小心,就从那个“帮忙的人”,变成了“被埋怨的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份善良与善意。只是这份善意,需要被他人看见,需要被好好珍惜。一句真诚的“谢谢”,一个理解的眼神,便能让那些热心帮忙的人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可倘若连这些最基本的回应都吝啬给予,那么沉默,便成了人们最无奈的自我保护方式。毕竟,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一片好心,最终变成刺痛自己的尖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