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来路,笔墨铸乡愁

云帆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有幸为林文业先生的《如是来途》做编排设计,翻开此书,仿佛推开一扇时光之门。这是一部以生命为纸、以情怀为墨的诗文集,字里行间流淌着半个世纪的沧桑与赤诚。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个体记忆的涓涓细流,汇成时代长河的深沉回响;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因质朴真挚的笔触,让故乡的泥土香、同窗的笑语声、江湖的风雨痕跃然纸上。</div> 《如是来途》付梓之际,恰如一场跨越半世纪的精神返乡。这部诗文集从瑞溪中学七五届同窗执手话沧桑的茶烟中萌芽,终在岁月长河里沉淀为一方生命的砚台——以记忆研墨,以真情运笔,刻下个人与时代交织的纹路。<br> <b>一、文字为舟,载渡岁月长河</b><br> 书中所录,非独一人之足迹,而是一代人的精神图谱。<br> “学途”一卷,是知识信仰的碑刻。从仓库教室的钢笔微光,到恢复高考的破晓惊雷;从南渡江畔的转学之艰,到中山大学的错录奇缘,字句间奔涌着寒门学子对命运的倔强叩问。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迷惘(《梦断》)、劳动课的是非功过(《试问鸡鹅》)、恩师“粪胆”授课的鲜活画面,无不印证着:教育是荒年埋下的种子,终在春天破土成林。林先生以诗笔记叙的不仅是个人成长,更是一代人知识信仰的重建。无论是《钢笔 糖果 转学》中父亲“横跨南渡江”的执着背影,还是《我的高考故事》里“错寄澄海”的戏剧性录取,皆在平凡中见坚韧,于细微处显时代波澜。而《刺桐碑记》中“栽下嘉树,当引凤凰筑巢”的期许,正是对母校哺育之恩最庄重的铭刻——初心不改,恰是穿透岁月迷雾的灯塔。<br><br> “亲情”与“行旅”两卷,是血脉与山河的合鸣。洋坎村改大洋村的考据(《洋坎 大洋 湾溪》),是乡土变迁的微观史;南渡江的桨声、大洋村的炊烟、瑞溪三宝的滋味、湾溪月牙的童趣,在《洋坎 大洋 湾溪》《书香大洋》等篇中凝成挥之不去的乡愁。作者以人类学般的细腻,溯源村名更迭,剖析“小村读书人多”的文化基因,更在《澄江香雉》《呼唤瑞金大桥》中,将个人记忆升华为对故土发展的殷切眺望。<div><br> 尤为动人的是《陪父母畅游野生动物园》中“迟到的醒悟”——那与长臂猿分享沙糖橘的温情瞬间,是游子对亲情最笨拙却最赤诚的补偿。他既能在《豁达人生》中笑看“人骑高马我骑驴”的世俗比较,亦能在《天桥理发师》里以悲悯之笔勾勒市井谋生的艰辛。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参悟生命的道场——行囊中装着好奇,步履间藏着哲思。<br><br></div><div> 如果澄江楼上的白鹭(《立春登澄江楼》)、崩溪古渡的草长莺飞(《崩溪古渡头》),皆成故土的精神坐标,而深圳电子科技大厦擎天而起的电胆图形(《电子科技大厦观感》),戈壁胡杨“死而不倒三千年”的图腾(《大漠英雄树》),更将个体生命融入家国发展的壮阔图景。</div> <b>二、钓竿作杖,丈量生命旷野</b><br> “渔趣”卷是全书最恣意的浪花。作者以钓痴之眼观照人间:珠江夜游的霓虹碎月(《珠江夜游》),山坑鲮求生挣扎的震颤(《痴钓山坑鲮》),牛田洋风暴后的沧桑垂纶(《垂钓牛田洋》),乃至独钓夜遇险的惊魂(《独钓夜惊魂》)——钓竿在此不仅是工具,更是连通自然的灵媒。那些“跑掉的鱼都是最大的”幽默哲学(《钓鱼人的大话》),道尽钓者的坦荡与达观:人生如抛竿,得失皆在收放之间。<br> <h3><b>三、归途如歌,且寄夕阳颂</b><br> 当瑞金大桥的呼唤渐成现实(《呼唤瑞金大桥》),当刺桐红霞见证同窗栽下的葱茏(《刺桐碑记》),这部文集已然超越个人怀旧,升华为一代人对精神原乡的集体朝圣。书中对深中电“诗与远方”的咏叹(《深中电人的诗和远方》),对退休生活的渔歌佐酒,皆昭示着生命的终极智慧:</h3><h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纪艰辛苦乐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栉风沐雨万千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间憾事十之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笑傲江湖且放歌。</div></h3><h5> ——《放歌江湖》</h5><div><br></div> 此般豁达,正是穿越沧桑后的生命醇酿。<br><br> 笔墨终有尽处,来途永无终章。相信每位读者于此书都能听见自己生命的回声——那根深扎乡土的精神根系,终将在回望中滋养前行的力量。 <b> 内容简介</b><div> 本书是作者对过去岁月的记录与缅怀。它不仅承载着对亲人的思念、对母校、对恩师、对同窗的感恩之情,更是参悟生命的道场——行囊中装着好奇,步履间藏着哲思。<br> 在这里,作者将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珍贵的瞬间,用文字描绘出那些难忘的画面,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感。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走进那段美好的岁月,重温那些温暖的记忆,感受那份深厚的情谊。<br> 本书不仅是作者的回忆录,更是一个时代的微缩史诗。它告诉我们:所有走过的路,终将沉淀为生命的重量;所有真挚的情,足以照亮归途与前程。</div> <b> 作者简介</b><div> 林文业,男,汉族,1958年出生,海南省澄迈县人。1975年瑞溪中学高中毕业后,在瑞溪公社广播站工作。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工作。1985年调入深圳市,在央企深圳中电投资有限公司工作,直至退休。<br> 长期担任企业内刊主编,2009年被深圳市出版业协会授予突出贡献主编。<br> 曾担任深圳市钓鱼协会副会长,1993年在江西九江、1997年在山东莱芜参加全国钓鱼比赛,分别获得手竿总尾数第三名、抛竿总重量第三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