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施怀德</h3> <h3>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家王震中提出“重构万年伏羲文化史”,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张其成为万年上山文化题写“人文肇始,中华易源”题词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考古学家韩建业,2025年6月16日,又在《甘肃日报》发表的《伏羲女娲:远古传说的考古寻真》一文中,为伏羲文化“真实的历史素地”上山文化桥头遗址代言……</h3> <h3>韩建业在文中说,伏羲、女娲在文献记载和传说中是中华先祖,是“三皇”中的前二皇,自古以来地位至为尊崇。但因年代久远,许多事迹真假难辨。好在考古学上已能寻见一些线索,可证其并非子虚乌有,而是有着“真实的历史素地”。</h3> <h3>随后,他在疏理百年考古实证中华“三皇五帝”史中提出,五帝时代炎黄时期文化“真实的历史素地”,当去“约距今7000年至47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寻找;再往前追溯,早于第一代炎黄的伏羲女娲“真实的历史素地”,就只能到距今8000年前后的大地湾一期、裴李岗文化(包括10000年的上山文化)时期去寻找。</h3> <h3>接着,韩建业以伏羲文化“真实的历史素地”上山文化桥头遗址为伏羲文化之“发端”,列举了一系列伏羲文化“真实的历史素地”的考古文化之“佐证”,他说,距今8000多年前后,在浙江义乌桥头遗址(9000年)彩陶上出现了和《周易》阴阳爻卦画基本一致的卦象符号,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上山文化传承区)也发现6个一组的数字卦象符号。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临潼白家等遗址彩陶钵上也绘有类似的字符。表明“八卦”类数卜及其记录体系在黄河、长江流域已经产生。贾湖遗址还发现有可能用于观象授时制历的规、矩形骨器和骨律管(骨笛)。在贾湖、大地湾,以及新郑裴李岗、郏县水泉等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最集中的专门墓地,墓葬土葬深埋、装殓齐整、随葬物品、实行墓祭,说明已有明确的祖先崇拜观念;墓葬分区分组,表明已出现族葬或“族坟墓”习俗;同一墓地延续一二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体现出对祖先的顽强“历史记忆”;贾湖随葬龟甲、“规矩”、骨律管(骨笛)等的高级墓葬基本都属成年男性,可能属于父系氏族社会。</h3> <h3>在列举一系列伏羲文化“真实的历史素地”考古文化“佐证”后,韩建业指出,“八卦”符号、刻符龟甲、骨“规矩”、骨律管,以及族葬习俗的出现,成年男性的更高地位,都与记载和传说中伏羲女娲观象制历、始创八卦、合婚立制、鼎定人伦等事迹基本吻合。因此尽管由于伏羲女娲年代久远,很多细节问题还难以论定,但在考古学上也已有一些线索,表明其有真实历史背景。</h3> <h3>最后,他指出,我们理应将考古学和文献史学、民俗学等结合起来,不断揭开中华远古史的真相,不断传承伏羲女娲的智慧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