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73字,换一江风月</p><p class="ql-block"> 社区里组织夏令营活动,负责这项工作的小常,跟我讨要近几年的旅游攻略,当她看到南昌攻略上附带着《滕王阁序》时,不禁问道“这有什么用?”“背出来能省50元门票。要不你也试试?”她当真接过打印稿,磕磕绊绊念了两段,摇头放弃:“读都拗口,背更难了!”“那是你缺了这童子功,我以前背过呀,出门旅游之前又专门复习了两天。”一旁从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陈疑惑道:“你们那时候学过这篇课文吗?”她比我小二十来岁,用的是一样的教材。“没有,当年纯属自发。现在背它不为省钱,而是怀旧。”</p><p class="ql-block"> 家中长辈文化有限,没什么藏书。中学时,老班搬家送我一册九成新的《大学语文》,如获至宝,其中正收录《滕王阁序》。这么优美的文字,那么经典的炫技,多么浩大的宇宙观,如此动人的史诗感,在最喜欢往自己的作文里堆砌辞藻的年龄段里,谁能抗拒得了《滕王阁序》的诱惑?一边查字典,一边看注解,同时了解历史背景和衍生知识点,硬是把全文啃了下来。原来“潦水尽”的“潦”读láo而非“潦草”的liáo啊,“甍”读méng,怎么长得跟“薨”似的?</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通篇用了46个典故,38个成语(因标准差异,统计或有出入),着着实实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并且使我印象深刻到过了三十多年,还能记得七七八八,问题主要出在一些段落、字句的衔接顺序不太熟练,重新捡起来也没花太多精力。当然,背诵的时候,我也存了点小心思,全文773字,连同标题和“唐”“王勃”,共800字,要在六分钟内完成,语速不能慢,绝对不能选人机对话方式,万一临场紧张忘词或超时,机器可不会讲情面,给我放水过关的。一定要选人工背诵,客服小姐姐看我年纪一把了,说不定会体谅一下中老年同志。万幸的是,记性虽不复少年时,但因准备充足,仅在后半段的“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两处打了格楞。</p><p class="ql-block"> 兑换门票,登上滕王阁,不断地更上一层楼,凭栏远眺,赣江如练。风儿吹起一道道波纹,都似其生命的年轮。上善若水,千里赣江,贯穿江西,以无尽的江水塑造着赣鄱两岸的历史与文明。中国江河多自西向东,北流的赣江独具价值。唐代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使其串联长江与珠江水系,江西从此打开了命运升腾的通道,由闭塞腹地跃为南北要冲。</p><p class="ql-block"> 王勃笔下“俊采星驰”的盛赞,在宋代终成现实: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朱熹、陆九渊、文天祥……无数星斗般的人物从这片土地上升起,他们的笔墨与功业,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发展的进度和高度,至今仍在课本中熠熠生辉。遥想昔日,站在滕王阁上望见的赣江,应是帆樯如林,运送漕粮、瓷器、茶叶的,载着官员、商客、学子的……或顺流北上,或溯流南下,南来北往的人都留下了身影,那些名字印证了江西的繁盛。</p><p class="ql-block"> 最高层视野开阔,现代楼宇参差林立,昔年“舸舰迷津”的漕运盛景已不可见。尽管遗憾于怀古之情的顿减,但我亦懂得这江面上的城市天际线代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赣江对于江西、对于国家,肩负着的新的历史使命。江湖与阁楼一样,皆是容器,盛载着变迁的倒影,也盛载着未断的文脉。背诵换门票,不过是今人对古意的一次致敬。</p><p class="ql-block"> 赣江是诗性的,它的文化生命随着它经济命脉的延续而越发醇厚。江河不息,既是历史,也奔向未来,风再起时,它们早已将唐人的骈句、宋人的辞章,连同无数帆影,都揉碎在粼粼波光里,化成了自己的支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