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到一位北大教授说:“车子是生活空间的延伸”,这话如静水投石,在我心里漾开圈圈涟漪。交通工具本是文明进程的脚注,承载着从甲地到乙地的朴素需求,却在欲望的裹挟下,渐渐异化为身份的图腾。古人云“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器物的价值一旦脱离实用本质,便成了无形的枷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姐夫的故事总让我思忖再三。他生意场上负债未清,手头稍有盈余,便斥资六十余万购入一辆国产SUV,美其名曰“商务刚需”。我并非不解人情世故,只是深知钢铁机器从落地那天起,便踏上了贬值的滑梯。每年的保险费如雁过拔毛,油费似细水长流,再添上保养、维修等零零总总,恰似给生活套上了无形的缰绳。《淮南子》有云“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正的商务智慧,应是让工具服务于目的,而非让排场绑架了初心。那些将车子视作“面子勋章”的人,实则是给人生背上了不必要的辎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拉回十几年前的浙江小城,那里曾是豪车的“展览馆”。街头巷尾,动辄百万的座驾与货运卡车并行,如同将瓷器摆在瓦砾堆里。当地人说,那些穿行在货车流中的豪车,像一颗颗移动的不定时炸弹——一旦擦碰,货车司机可能瞬间从温饱跌入赤贫。我那时路过此地,总下意识避开那些锃亮的车身,仿佛避开的不是钢铁洪流,而是人性中失控的虚荣。老子曾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当物质的炫耀盖过生活的本真,再光鲜的外壳也掩不住内里的空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几年电车浪潮渐起,倒让我看见了理性的回归。同事小沈便是明证,他家境优渥,从前开着进口豪车上班,今年初却换上了小米电车。“一个月电费七八十,抵得上以前三天的油钱”,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充电记录。盛夏午后,他总在车里开着空调午休,那方移动的小天地,成了办公室里人人羡慕的“清凉驿站”。这让我想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领悟:“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便利品,不仅不是不可或缺的,反而会阻碍人类的进步。”当车子回归代步本质,省下的不仅是金钱,更是被物欲占据的心灵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科技迭代的路口回望,马车被汽车取代不过百年,燃油车向电车过渡仅用了十年。当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成为常态,车辆的“奢侈品属性”终将如潮水退去。就像当年大哥大从身份象征变为寻常通讯工具,未来的车子,或许只是我们生活场景中一个灵活的“移动模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人造“车”字,象形为两轮一轴,本是为“载”为“行”。如今车轮滚滚,载的究竟是生活的便捷,还是虚荣的重负?或许正如王阳明所言“心外无物”,器物的意义,终究由使用者的内心来定义。当更多人懂得“致良知”于器物,让车子回归工具的本位,那时的马路,才会真正铺满理性的阳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