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踏上了一段涤荡心灵的旅程。从于都出发地到通道转兵纪念馆,再到黎平会议馆与遵义会议纪念馆。每一站都让我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坚定信仰与无畏精神。长</span>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壮举,是中华民族一部响彻寰宇的英雄史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眼前浮现出1934年10月那个秋夜,</span>一支8.6万人的红色大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跨过赣南于都河,开启伟大的远征的壮丽场面。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起点,更是中国革命转折的关键节点。站在渡口边,仿佛能听见当年的脚步声和誓言回响在耳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避开国民党重兵布防的湘江地区,转兵西进贵州,这一决策成为长征伟大转折的关键节点。 毛泽东力主改变行军方向的决策场景历历在目。正是这一决定,使红军摆脱了围剿,转向贵州,为后续胜利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4年12月18日,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这所普通的民房内召开了会议,这便是著名的“黎平会议”。这次会议对于红军而言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在离开江西后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更是在危急关头为红军的战略方针指明了方向,实现了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战略转变。同时,它也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准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令我动容的是遵义会议纪念馆。作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不仅有会议旧址,更有无数雕塑、照片、文物,重现了那场改变命运的思想交锋。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为基本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重要一脉。看着“长征决策”雕塑前的石碑,我仿佛看见自己正与先辈们一同讨论战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路走来,湘江渡口的悲壮、赤水河畔的机智、扎西会议的果断……这些记忆如画卷般在我心中展开。每一张照片、每一座雕塑、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信仰与牺牲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段旅程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初心,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历史不会被遗忘,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份精神的传承者。</span>都是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实物见证;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的最好场所;是新时期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的不可多得的载体和平台,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p>